-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古代文體學-(全七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11165
- 條形碼:9787208111165 ; 978-7-208-11116-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古代文體學-(全七冊) 本書特色
★16開精裝,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書全面整理了中國古代對各種文體的討論資料、勾勒出文體學的體系及其發展之歷史。作者綜合體裁、體格、體類幾個方面來論文體,希望能厘清一些觀念、消解一些爭議。
★本書入選“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規劃項目、上海文化發展基金資助項目、四川師范大學文理學院重點科研項目。
★曾棗莊,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副會長,《全宋文》主編,《中華大典·宋遼金元文學分典》主編。
★知名教育家龔鵬程為本書作序,贊其為近百年中國文學研究中打開了一個新局面。
當下,不僅普通讀者,有些古典文學研究者都缺乏中國古代文體常識。作者有鑒于此,編著相互聯系而又各有分工的三部書組成《中國古代文體學》。
一是中國古代文體資料集成。建立在比較扎實的資料基礎上,又能為其他研究者提供比較全面的中國古代文體資料!吨袊糯捏w學史》《中國古代文體分類學》是專著,是作者對中國古代文體學縱橫兩方面的看法,只能有選擇地運用中國古代文體資料,未必完全符合中國文體實際,也許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匯集整理中國古代文體資料,旨在為文體學研究者和愛好者提供盡可能完整的原始資料,專著求精,資料求全。研究中國古代文體的視野宜寬,應仔細搜集各部書中的文體資料,這是文體學研究的基礎。為此,作者遍查從先秦至五四前后的經、史、子、集,廣泛搜集中國古代文體資料,包括文體體裁、體格(太多,只能有選擇地收錄)、體類的資料,編成本書的附卷。
二是《中國古代文體學史》,這是從縱的角度,論述歷代文體學的形成、演變、發展過程,介紹中國古代文體學論著及其主要觀點。先秦兩漢是中國文體的萌芽期,這一時期不僅要看其論述(相對較少),更要看其創作實踐,兩者結合,確實已備諸體;漢魏六朝是中國文體學的形成期,《文選》特別是《文心雕龍》基本奠定了中國文體學的基礎;唐、宋、元是中國文體學的發展期,宋人嚴羽的《滄浪詩話》明確提出詩體包括體裁和風格,對整個詩詞文分體都很有參考價值;明清是中國文體學的集大成期,特別是明代的《文章辨體匯選》,清代的《古今圖書集成》,可說是中國文體學完成的標幟。
三是《中國古代文體分類學》,這是從橫的方面論述中國古代各種文本的體裁和風格的形成、演變及其文體特征,對文體分類作較為系統的論述。**部分為總論,論文體學是研究文體分類的學問,闡述文體的不同分類法,或按題材類別,或按詩文風格,或按詩文體裁分類,以及文體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第二部分論體裁分類,這是全書的重點,包括散文、辭賦、文、韻文、詩體、詞體、散曲、戲劇、分類、小說等。第三部分專論風格分類,包括以時而論、以人而論、以總集(包括書名或篇名而論)和以派而論的詩詞文風格分類。第四部分專論體類,主要以總集、別集的分類說明這一問題。本書也仿劉總《文心雕龍·序志》之說,對每種文體也將釋其名以彰該體之義,介紹其文體特征及寫作要求,該文體的淵源及各代的新變?照撐捏w不足以見其文體特征,故論每種文體都將舉其*早或*有表性的名篇作為范例論述。由于文體在發展過程中的嫂變,還出現了大量同名異體、同體異名的問題。如同為樂府,漢代起指樂府詩,宋代指詞,元代更指曲。同體異名在詞曲里尤為多見,如《念奴嬌》又名《百字令》、《大江東去》、《醇江月》、《壺中天》。黃侃云:“文體多名,難可拘滯。有沿古以為號,有隨宜以立稱,有因舊名而質與古異,有創新號而實與古同。“《中國古代文體分類學》對類似現象都將分別論述。本書主要研究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前的中國古代文體。五四以后產生了很多新興文體,故只好留符他人。
中國古代文體學-(全七冊)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文體學(套裝共7冊)》主要從縱的角度,論述歷代文體學的形成、演變及發展過程,介紹歷代主要的文體學論著、論述中有關文體體裁、風格、體類的觀點。有些作者關于詩文體裁、風格、體類的論述在經、史、子、集各部中皆有,則視其重要性置于一處論述。
中國古代文體學-(全七冊)中國古代文體學-(全七冊) 前言
《中國古代文體學》序
龔鵬程
讀到曾棗莊先生這部大書,實在感概萬端。
本書名曰《中國古代文體學》,當然沒什么問題;但此語在今日,卻不免有些矛盾似的詭譎之趣。為什么?因為文體學只能是古代的,當代并無文體學。
新文學運動以來,產生過許多大變化,其中之一就是文體學被消滅了,F代文學本身看似也有文體問題,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四大文類不就是四種文體嗎?實則不!這四類,根本缺乏文體性的區分。詩與文用的是同一種文字和體式,不歌、也無格律。勉強用分行來區別是詩或散文,仍不免有“散文詩”這類令人頭疼的名詞。而散文詩與非散文詩到底又有什么真正的文體區分,誰也不能講清楚。小說與散文之間、小說與戲劇之間,情況相同,不必一一介紹。
而把這四大類不成文體之文體拿來硬扣在中國古代文學上,更是一大災難。中國古代的文章,體兼駢散。既曰散文,則駢儷就不必談了?而古文運動以來之古文,似乎合乎散文之義,但《古文辭類纂》所收,分明又多不是今之所謂散文,該如何看待?小說,古出于稗史雜錄,后世亦仍以巷議街談、市井瑣言為之,與西方現代小說本是兩回事,硬予扣合,編造其起伏發展之史,益見其削足適履,不能掌握這種文體的實相。戲曲,重在唱曲,不是敘事與表演的,尤與西方戲劇柄鑿。因此,總體看我們這八九十年來的古典文學研究,可說都是失了腳跟,邯鄲學步,對于我們自己的文體早已喪失了理解。情況如此,文學批評、文學理論研究領域之不重視文體學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曾先生這部大書,即是在這個大背景底下寫成的。全面整理了中國古代對各種文體的討論資料、勾勒出文體學的體系及其發展之歷史。在近百年中國文學研究中實是前所未有的偉構。
是的,中國文學,若要討論,**步就得論文體,因此宋人才會視王安石論文“先體制而后工拙”!體制不明,工拙何謂耶?自夫子刪詩書以來,即欲令雅頌各得其所;爾后選文列篇,基本上也都是分體敘次,如《文選》《唐文粹》、《文苑英華》《宋文鑒》《金文雅》、《元文類》、《明文!返鹊榷际侨绱。論文之作,如《文賦》、《文心雕龍》、文章流別》等亦復如此。這個關注點和今人是極不相同的,但嘗試理解它,卻是進窺中國文學堂奧的關鍵。
但就算知道理解中國文學須由文體入手,今人對之也還是不易掌握的。因為目前我們講的文體,大抵只是西方文類的概念。文體確實有近于文類之義,但它不等于文類。它不僅指語言文字格式上的體裁,還指文詞與意義共同造就的風格,也指題材、主題或功能。
例如,曹丕《典論·論文》說:“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雅、理、實指風格。奏、議、書、論、銘、看起來是指體裁,卻也不然。因為銘和謀的功能并不一樣,銘的功能很廣,謀則主要用以志亡者,因此它們可能體裁相同、風格相似,但仍應區分為兩種文體。而就以謀來說,漢代都是四言有韻的,魏晉以后就近于楚辭,可見同一文體,文字體裁格式上卻是不固定的,常有變化,僅就文詞格式論文體當然就很不恰當了。反之,曹丕這句話講的銘,本指碑銘。但古代勒銘于銅器,早已有銘;后世刻石為銘,也不僅用于表墓,不乏用以贊勛、述已的,所以雖同為銘,功用并不相同,只是寫法相似罷了。而碑文有人用駢、有人用散,也有文散而后綴韻語以為銘的,文字格式又不一樣。凡此,若不熟悉中國文體之意涵及其流變,確實亦不容易了解。
所以曾先生這本書才會綜合體裁、體格、體類幾個方面來論文體,希望能厘清一些觀念、消解一些爭議。我覺得這是他主要貢獻之所在。
要能如此綜合地解釋文體,并不容易。曾先生這套書的一個特點,正是在他全面清理了討論文體的文獻上。在這個基礎上說話,方能解紛解惑,一掃過去論文體者含籠統或偏執一端之病。他曾主持過《全宋文》等大型文獻整理工作,清查文獻,本是駕輕就熟的事,但我知道這并不簡單。因大部分輯出的資料散在子部集部,不惟難找,且多未經前人鉤稽討論過;而什么材料屬文體學范疇,尤其需要專業判斷。曾先生是國內少數具有文學史及文學評論修養的文獻學家,因此可能只有他才能夠勝任這樣的工作。
曾先生前些年曾為病魔所困,初以為他需要伏攝靜養,不料竟然精進勇猛若此。不僅大勝小,甚且做了這套了不起的大書,為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打開了一個新局面。我很欽服,故掏誠敬薦,聊代序章。
壬辰小雪,于燕京旅次
中國古代文體學-(全七冊) 目錄
《中國古代文體學(上卷)》
《中國古代文體學》序
《中國古代文體學》前言
上卷《中國古代文體學史》凡例
先秦兩漢萌芽期
**章 文章體裁多源自先秦
**節 “文章體制,原本六經
一 “序、述、論、議生于《易”
二 《尚書》篇名多成文體名
三 《詩經》與風、雅、頌、賦、比、興體
四 《周禮》的“六辭”、“六詩”說
五編年體《春秋》及其三傳論文體的應用
第二節 其他經書的文體特點和文體論
一 《論語》和語體文
一 《孟子》由語錄體向論說體過渡
三 《爾雅》的文體訓詁
第三節 其他諸子的文體和文體論
一《 老子》言簡意賅的箴體風格
二 《墨子》的文體論
三 《商子》對“六虱”的批判
四 《公孫龍子》與問對體
五 《莊子》的“三言”(寓言、重言、卮言)與莊周體”
六 《荀子》對文體的辨識
七 “文體備”于《韓非子》
八 李斯與碑體文
第四節 屈原、宋玉與騷體辭賦
一 屈原與《離騷》體
二 宋玉與騷體賦
第五節 《呂氏春秋》的文體觀
第二章 “體裁漸備”的兩漢
**節 兩漢經學中的文體論
一 漢人論《詩經》之內容、體裁及風格
二 孔安國《尚書序》論《尚書》文體
三 劉熙《釋名》對文體名的解釋
第二節 紀傳體史書的創體和文體論
一 司馬遷《史記》開本紀、世家、列傳、表、書諸體
二 遷固體及班固《漢書》的文體論
第三節 漢代子部書的文體論
一 陸賈《新語》論六經
二 劉安《淮南子》對六經多所貶抑
三 王充《論衡》對“頌”體的推崇
四 蔡邕《獨斷》:是較早較系統的體裁論
第四節 漢代集部書所體現的文體觀
一 王逸<楚辭章句》論楚辭、九體和七體
二 后人所編漢人別集所涉文體及漢人對賦的認識
魏晉南北朝成型期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的文體學
**節 史部書中的文體論
一 陳壽《三國志》以傳為紀
二 東晉常璩《華陽國志》:開方志體先河
三 范曄《后漢書》首設《文苑傳》
四 蕭子顯《南齊書》特設〉文學傳》
五 北朝人撰寫的唯一一部紀傳體正史《魏書》
第二節 子部書中的文體論
……
《中國古代文體學(下卷):中國古代文體分類學》
《中國古代文體學(附卷2):明代文化資料集成》
《中國古代文體學(附送1):先秦至元代文體資料集成)》
《中國古代文體學(附卷3:清代文體資料集成2)》
《中國古代文體學(附卷4:清代文體資料集成2》
《中國古代文體學(附卷5:近現代文體資料集成)》
中國古代文體學-(全七冊) 節選
中國古代文體學-(全七冊) 作者簡介
曾棗莊,1937年生,四川省簡陽人,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副會長,《全宋文》主編,《中華大典·宋遼金元文學分典》主編。早年從事杜詩研究,著有《杜甫在四川》,后從事三蘇及宋代文學研究。
- >
隨園食單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姑媽的寶刀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虎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