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社會學視閾-經典.傳統.現實的審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10645
- 條形碼:9787516110645 ; 978-7-5161-1064-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化社會學視閾-經典.傳統.現實的審視 本書特色
《文化社會學視閾:經典、傳統、現實的審視》內容是文化社會學視閾內研究的嘗試,以文化杜會學的理論和分析視角貫通全書。
文化社會學視閾-經典.傳統.現實的審視 內容簡介
《文化社會學視閾:經典、傳統、現實的審視》內容是文化社會學視閾內研究的嘗試,以文化社會學的理論和分析視角貫通全書。上篇予經典社會學家的思想以文化社會學視閾的觀照,嘗試對學界所熟知的一些基本經典觀點作出文化社會學的闡釋和重新評價,以求凸顯經典思想家的文化社會學品質和樣板,為認識傳統和開展新研究兩方面拓展視野。中篇對影響中西方社會發展的傳統核心意識進行文化社會學視閾的比較,以求從文化意識的深層來把握中西方社會的不同發展。下篇對中國現代化問題開展文化社會學的思考,對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問題予以文化社會學的解釋,并為中國現代化發展提出新的文化思路。
文化社會學視閾-經典.傳統.現實的審視 目錄
導論 **節 文化社會學釋義 第二節 文化社會學視閾釋義 第三節 文化社會學的新視閾意義上篇經典思想:文化社會學視閾的詮釋**章 孔德:始于實證哲學終于人道教的文化邏輯 **節 文化與文化社會學視閾 第二節 孔德思想的文化社會學性質 第三節 從實證哲學到人道教的內在邏輯 第四節 科學與人文兩翼齊飛第二章 馬克思:新唯物主義中的文化宣揚 **節 實踐與意向性社會行動 第二節 實踐的文化作用機制 第三節 文化宣揚與反天然主義 第四節 超越哲學第三章 韋伯:宗教倫理比較中的文化功能啟示 **節 韋伯與梁漱溟思想共振與交鋒 第二節 儒學是否宗教 第三節 儒學的理性化程度 第四節 儒學與傳統主義中篇 文化意識:文化社會學視閾的比較第四章 自我意識:古希臘與先秦自我意識比較 **節 自我意識的概念及其延伸 第二節 審美覺醒與審丑覺醒 第三節 正常的兒童與早熟的兒童 第四節 崇高的喜劇與無價值的悲劇 第五節 兩種自我意識的歷史得失第五章 超越意識:中西傳統超越意識比較 **節 兩種超越意識的構架 第二節 潛與顯的二重轉換 第三節 毒瘤與蛹體第六章 憂患意識:新教徒的焦慮與士的憂患比較 **節 文化性焦慮與憂患 第二節 兩種有限性感知中的主體性質 第三節 兩種無限性體驗中的客體性質 第四節 焦慮與憂患的行為影響第七章 生死意識:儒與道的比較 **節 死的實在性與非終極性 第二節 生的工具性 第三節 自主與向內的生命超越途徑 第四節 工具性人生的現實報償 第五節 文化與社會意義下篇傳統與現實:文化社會學視閾的反思第八章 先秦理性:覺醒的迷失 **節 覺醒過度的先秦理性 第二節 意志弱化與文化“主靜” 第三節 意義消解與文化“主靜” 第四節 信仰匱乏與文化“主靜”第九章 “五四”理性:溺于情感的理性 **節 情感孕育的“五四”理性 第二節 超越情感的時代要求 第三節 溺于情感的理性第十章 合理性的理性化之路:工具合理性、價值合理性與現代化 **節 理性的二重劃分 第二節 功能互補之一 第三節 功能互補之二 第四節 功能互補之三 第五節 中國理性化的應循之路第十一章 文化心理動力:名的高揚與消解 **節 名的基本含義與功能 第二節 儒家終極關懷與名的高揚 第三節 名的文化心理動力功能 第四節 終極價值的非本體性與名的消解 第五節 超越精神的非純粹性與名的消解 第六節 不朽境界的虛玄性與名的消解第十二章 文化結構與功能:傳統文化的非整合性及其現代困擾 **節 關于整合的概念 第二節 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價值反向 第三節 文化結構的多元互損 第四節 民族魂在家庭細胞中的消散 第五節 “非整合性”陰影對現代化的困擾 第六節 文化整合與法第十三章 文化整合模式:當代社會結構轉型與文化整合 **節 中國當代文化整合的歷史與現實 第二節 兩類文化整合模式的取舍 第三節 構成一隨機整合第十四章 文化角色:角色行為的主體性與文化心理結構 **節 角色的規范性與主體性 第二節 角色行為的主體性與文化心理結構 第三節 角色建構與動態文化心理結構第十五章 文化再生運動:鄉企崛起的文化啟示 **節 中國文化再生運動的原則 第二節 精英路向的誤區 第三節 鄉企崛起的文化意蘊 第四節 文化再生運動新路向的選擇第十六章 文化理想類型:國企困境的文化反思 **節 “理想類型”的啟示 第二節 “理想類型”的兩極參照 第三節 國企運行的宏觀文化背景 第四節 國企運行的中觀文化機制 第五節 國企運行的微觀文化因素 第六節 “理想類型”的缺失與國企困境第十七章 結束語:中國當代文化建構之十大檢討后記
展開全部
文化社會學視閾-經典.傳統.現實的審視 節選
《文化社會學視閾:經典、傳統、現實的審視》內容是文化社會學視閾內研究的嘗試,以文化杜會學的理論和分析視角貫通全書。
文化社會學視閾-經典.傳統.現實的審視 作者簡介
袁陽,男,1958年1月出生。四川樂山人。1982年畢業于四川大學哲學系,原四川省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現為西南民族大學社會學與心理學學院教授,中國社會學學會理事。主要研究領域社會學、哲學。出版專著《生死事大——生死智慧與中國文化》、<紅塵覺悟——佛法與人生》、《浪漫的補天者——梁漱溟心路歷程尋跡》:發表論文<試論社會學的中國化與現代化)、《中國社會學的危機》、《論社會學的再發展與形而上學的回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