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中國教育史大綱 中國教育史 湖湘文庫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5558039
- 條形碼:9787535558039 ; 978-7-5355-5803-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教育史大綱 中國教育史 湖湘文庫 本書特色
★ 16開布面精裝,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 王鳳喈是著名教育家、教育史研究專家,其學術研究領域有現代教育思潮、教育原理、教育心理、教育研究法等多方面
★ 《中國教育史大綱》是中國首部中國教育通史類專著
★ 《中國教育史》是在《中國教育史大綱》的基礎上改編完成
★ 無論是教育從業者、歷史愛好者,還是關心中國文化傳承的讀者,這本書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中國教育史大綱 中國教育史 湖湘文庫 內容簡介
本書收集了著名教育家、教育史研究專家王鳳喈的兩本重要教育史專著:《中國教育史大綱》和《中國教育史》。其中,前者包括緒論共十一章,內容涉及教育起源、中國社會之分析和自周代及周代以前之教育至近代教育,全面介紹了中國教育的發展歷程;后者,作者將中國教育分為三個時期:虞夏商周為上古時期,秦漢至清咸豐末年為中古時期,清同治元年至20世紀中葉年代為近代時期。
中國教育史大綱 中國教育史 湖湘文庫中國教育史大綱 中國教育史 湖湘文庫 前言
本書收集了王風喈兩本重要教育史專著:《中國教育史大綱》和《中國教育史》。
王鳳喈(1896-1965),著名教育家、教育史研究專家。湖南湘潭人。1896年10月10日出生于湘潭南鄉的泉沖,6歲從父受啟蒙教育,先后人菱溪小學和昭潭小學就讀。小學畢業后,再升入湘潭中學,1916年考入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英語系。1920年畢業后離京返湘,受聘為湖南私立明德學校英語講席。1922年轉任湖南省立**師范教育學科講席。1925年,王鳳喈與友人在長沙創辦湖南私立晨光大學,任晨光大學校長。后因經費困難停辦,改辦一小學,繼續維持至1938年長沙大火之夕被毀為止。1926年秋國民革命軍北伐入湘后王鳳喈曾當選為長沙市黨部執行委員。后由武漢轉上海,與匡互生等追隨吳稚暉、蔡元培、李石曾,籌設國立勞動大學于江灣,受聘教務主任。1930年底,王鳳喈辭職赴美,人芝加哥大學教育學院,研究教育心理學,為時三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34年春,自美返國,任國立中央大學教育系教授兼注冊主任。1935年7月,轉任中央政治學校教育學教授兼教務副主任,1939年7月,改任教育系主任,先后在職8年。1938年王風喈被選為湖南省參議員,1942年被選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3年任湖南省教育廳廳長,歷時6年。1949年4月,辭職赴廣州,任教育部聘任督學,后赴香港,在私立輔仁書院任英文歷史教員。1950年9月,王風鳳喈去臺灣,任國立編譯館館長,歷時16年。1952年11月,奉派赴巴黎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七屆大會。除主持國立編譯館館務外,他還在大學繼續擔任教育原理、教育研究法、現代教育思潮、中國教育史等課程的教學工作。1965年12月31日因病逝世,享年70歲。
王鳳喈的學術研究領域有現代教育思潮、教育原理、教育心理、教育研究法等多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國教育史大綱》、《中國教育史》和《教育心理》(與廖人祥合著)。學界一般認為,1928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王鳳喈的《中國教育史大綱》是中國**部中國教育通史類專著,而《中國教育史》則是在《中國教育史大綱》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1945年由國立編譯館出版、正中書局印行,被定為“部定大學用書”,1957年在臺灣修訂重版,至今共印刷20余次。
《中國教育史大綱》一書包括緒論共十一章,內容涉及教育起源、中國社會之分析和自周代及周代以前之教育至近代教育,全面介紹了中國教育的發展歷程。書中,作者明確提出了中國教育的發展是多主線的,而這一看法與當時學界占主導地位的儒家教育單主線說明顯不同。作者認為,從文化學、人類學、科學學立場來看,中國自古至今的教育演進之過程大致經歷了“民族習慣之成立與破壞時代”(三代至秦)、“大民族習慣時代”(漢至清前期)、依據民族習慣的舊教育破壞和依據科學的新教育開始的時代(清末至當時)。而“大民族習慣時代”的教育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學習做文章以備考試的預備做官的教育,二是知曉寫字算數預備生活的平民教育,三是對中國學術作出貢獻的專門研究和傳授學術的私人教育。正是這一特點構成了中國傳統教育發展三條主線。這三條主線既包含了為歷代封建政府所倡導并作為傳統教育主流的“養土”教育,也包含了社會下層勞動人民的初步文化知識教育和家庭、家族世代相承的專門技術(學術)教育這兩條教育支流。顯然,王鳳喈的多主線說更多地著眼于教育的事實和實際操作層面,現得到很多學者的認同。不少人認為,中國教育發展的單主線說更多的是在傳統教育內部進行諸要素的比較而得出結論,王風喈的多線索說則是以中國傳統教育為整體與西方教育作比較而形成的見解。在《中國教育史大綱》中,王鳳喈明確指出,對中國教育問題“不可專靠輸入西洋的學說來解決,必須注意歷史的背景與社會的情況;對于西洋學說本身,亦宜加以選擇”。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王鳳嗜提出了他的中國教育發展的多主線說,可以說,整個《中國教育史大綱》就是圍繞這些主線展開的。
王風喈的《中國教育史大綱》出版后受到各方廣泛注意,尤其在學界造成了很大影響,短短四年之內即多次再版。現在呈現給讀者的是商務印書館1932年版。這是一個非常有歷史意義的版本,它銘記了一段中國人民難以忘懷的歷史: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犯下了毀滅文化的暴行。在該版本的版權登記頁上,商務印書館發表的一份特別啟事對這一暴行做了詳細記錄:“民國二十一年一月二十九日,敝公司突遭國難,總務處印刷所、編譯所書棧房均被炸毀,附設之涵芬樓、東方圖書館、尚公小學亦遭殃及,盡付焚如,三十五載之經營隳于一旦。迭蒙各界慰問,督望速圖恢復,詞意懇摯,銜感何窮。敞館雖處境艱困,不敢不勉為其難,因將需要較切各書先行覆印,其他各書亦將次第出版……”另外,該版權頁上還特別標明:“民國二十一年十一月印行國難后**版。”由此可見,此版本的歷史意義非同一般,也可見本書的重要性。
1945年,王鳳喈在《中國教育史大綱》的基礎上改編、完成了《中國教育史》的寫作,并于當年交由國立編譯館出版。在有關教育史研究的對象、方法和中國教育史分期等問題上,作者基本沿用了《中國教育史大綱》中的觀點并給予了補充和完善。在《中國教育史》一書中,作者將中國教育分為三個時期:虞夏商周為上古時期,秦漢至清咸豐末年為中古時期,清同治元年至20世紀中葉年代為近代時期。全書分為四編十四章。**編“緒論”,講述了教育史的范圍、中國社會文化的分析及中國教育史時期的劃分;第二編“虞夏商周之教育——上古教育”,講述了這一時期的教育和教育思想;第三編“秦漢至清咸豐末年之教育——中古教育”,講述了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時期的學校教育、選士制度、科舉制度及教育思想;第四編“近代教育”,講述了近代學制、教育行政、僑民教育、教育思想的演進情況。
該書有兩個很重要的特色,其一是作者特別重視教育史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教育史研究應做的幾步工作:**步,確定教育史的范圍;第二步,依此范圍搜集史料,史料中應注意有意的史料和無意的史料的發掘;第三步,批判史料的真偽;第四步,分類整理;第五步,解釋論斷。這五步研究法,簡明扼要,為學習教育史、進行教育史研究的人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方法和途徑。
其二是貼近現實,突出了中國教育史為現實服務的精神。這體現在書的第四編“近代教育”中。這一編作者分五章,除了**章通論外,其余幾章分別為“近代學制之演進”、“近代教育行政之演進”、“近代僑民教育之演進”、“近代教育思想之演進”。在這一編中,作者提出了“新教育”的概念,他認為近代教育屬于新教育的范疇,其特點有四:**,新教育注重科學,尤其是自然科學。將自然科學納人中國學校課程,這是中國幾千年來封建教育所沒有的,在近代教育史上是一項重大的革命。第二,新教育注重現代生活。新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使個人能繼續不斷改進自己的生活和社會生活,并深切了解二者的不可分離。這對古代教育只重視經書典籍、脫離現實、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的弊端是一次革命。第三,新教育具有民主精神。也就是說在基礎教育上使全國的學齡兒童均接受強迫教育,強調受教育的機會人人均等。這對舊教育中高等教育大都限于王公貴族階層,學校教育一切為科舉服務是一次革命。第四,新教育具有科學精神。這是指整個的教育活動以科學方法去研究,依研究的結果而改良。這對舊教育不注重科學方法管理,一切篤守古義,以權威為指導是一次革命。
《中國教育史》一書寫成后即被定為“部定大學用書”,其權威性由此可見。讀者現在所看到的是該書的**版,其版權頁上記有: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三月初版,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十一月瀘一版。該書1957年做過一次修訂,我們沒有采用修訂本的緣由是保持歷史的原本性。爾后的版本在書末加了個附錄,有六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各代科舉制度之比較”、“漫談前清考試”、“清初俞長城之八股文”、“清未夏曾佑之殿試卷”、“湖南時務學堂”、“長沙明德學校與天津南開學校”,有興趣的讀者不妨找來一閱。
學界普遍認為,教育通史研究始終是衡量中國教育研究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王風喈的《中國教育史大綱》和《中國教育史》作為中國*早的教育通史之一,當然也就標志著當時中國教育研究的發展水平,這不僅從教育史研究的角度還是從教育史學史的角度來看,都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龍育群
中國教育史大綱 中國教育史 湖湘文庫 目錄
**章 緒論
第二章 教育起源及其變遷
第三章 中國社會之分析
第四章 周代及周代以前之教育
第五章 春秋戰國之教育
第六章 秦漢之教育
第七章 魏晉及南北朝的教育
第八章 隋唐的教育
第九章 宋元明的教育
第十章 清代教育
第十一章 近代教育
參考書目
中國教育史
序
中國教育史大綱 中國教育史 湖湘文庫 節選
- >
史學評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莉莉和章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經典常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