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越地民俗文化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090788
- 條形碼:9787010090788 ; 978-7-01-009078-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越地民俗文化論 本書特色
本通論將遵循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與邏輯相結合的原則,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根本方法,建立文化地理學和文化生態學的理論框架,綜合利用考古學、人類學、民俗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各種方法,從縱橫兩個角度全面揭示越文化的歷史演變真相和豐富內涵,并從形而下走向形而上,分析越文化的基本精神,論述越文化和整個中國文化的關系,指明越文化精華對當代中國先進文化建設的特殊價值。
越地民俗文化論 內容簡介
越地民俗是越文化顯示個性的核心內容,是越地歷史傳承的載體之一。秦漢以降,越地獨立的文化系統無論從內涵還是表象都喪失幾近,僅作為特定地域的文化而顯示出自己的特色。其個性即存在于民間,存在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作為一種民俗文化,以“節慶、飲食、婚喪嫁娶、方言、宗教和民間信仰”等形式為每一個地域之“民”所習得、繼承和擁有。
越地民俗的產生與越人社會的形成密切相關,是越人在寧紹平原這片土地上為生存和發展而形成的生活方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不斷變化的文化內涵。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舊石器和新石器交替的時代,從考古發現看,小黃山遺址已經形成了一定形式的聚居習俗和喪葬習俗,河姆渡時期以原始宗教為主要內容的民間習俗已經頗為發達,卷轉蟲海進毀滅了河姆渡的文明和習俗,但海退以后,寧紹平原重新回到了原來的自然環境之中,背山面海、水網密布的平原環境,溫暖濕潤、雨量充沛的自然條件,使河姆渡時期已經形成的諸多民俗事象被后
越地民俗文化論 目錄
一、鄉土的形成:越地與越人
二、歷史的形象:起源與演變
第二章 越地物質生產民俗
一、農業和漁業民俗
二、工匠和交通民俗
三、商業民俗
第三章 越地社會生活民俗
一、越地會館民俗
二、歲時節日民俗
三、越地生活民俗
第四章 越地民俗信仰
一、越地民俗信仰的形成與主要特征
二、越地民俗信仰與稻作農業
三、越地民間俗神
越地民俗文化論 節選
《越地民俗文化論》是越史化顯示個性的核心內容,是越地歷史傳承的載體之一。秦漢以降,越地獨立的文化系統無論從內涵還是表象都喪失幾近,僅作為特定地域的文化而顯示出自己的特色。其個性即存在于民間,存在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作為一種民俗文化,以“節慶、飲食、婚喪嫁娶、方言、宗教和民間信仰”等形式為每一個地域之“民”所習得、繼承和擁有。越地民俗的產生與越人社會的形成密切相關,是越人在寧紹平原這片土地上為生存和發展而形成的生活方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不斷變化的文化內涵。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舊石器和新石器交替的時代,從考古發現看,小黃山遺址已經形成了一定形式的聚居習俗和喪葬習俗,河姆渡時期以原始宗教為主要內容的民間習俗已經頗為發達,卷轉蟲海進毀滅了河姆渡的文明和習俗,但海退以后,寧紹平原重新回到了原來的自然環境之中,背山面海、水網密布的平原環境,溫暖濕潤、雨量充沛的自然條件,使河姆渡時期已經形成的諸多民俗事象被后世所繼承和發展。越國時期是越地民俗的形成時期,并確定了獨特的個性,此后數千年來的不斷變異,主要受中原主流文化的影響和規制,并與主流文化不斷融合,因此,越地民俗文化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越地民俗文化論》主要研究了作為民俗主體的越地和越人之來源與發展、越地民俗文化的起源與發展,越地的物質生產民俗、社會生活民俗、民間信仰、口傳文學與民間曲藝、方言文化以及作為民俗現象的墮民。試圖構勒出越地民俗的發展過程、形成機制和存在形態,并由此挖掘越地文化的內在個性。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經典常談
- >
莉莉和章魚
- >
姑媽的寶刀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