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道可道-道家經典思語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7249986
- 條形碼:9787807249986 ; 978-7-80724-998-6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道可道-道家經典思語錄 本書特色
這是一門“玄之又玄”的思想,為今天拼搏于競爭浪潮中的人們,重新打開了一扇大門。這是一種“以柔克剛”的哲學,告訴世人后退也是一種前進,閃避也是一種抗爭。老子顛覆了人們傳統的思維方式,站在全新的角度上去審視世間。《道德經》開篇立言: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道家經典思語錄 內容簡介
道家文化一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總基底,是炎黃子孫的驕傲,它的影響遍布全世界。中西大哲,乃至升斗小民,無不為之著迷,為之嘆服。它肇始自上古三皇五帝,經歷代至圣先賢不斷總結,代代相傳,至周朝老子終于匯聚成《道經》《德經》五千言。道德真經橫空出世,一時之間以其雄渾博大而凌駕于百家學說之上,蔚為大觀。而道家中人所提出的“道”,也成為了中國儒釋道三家的終極追求。
道可道-道家經典思語錄 目錄
問道:道為何物
悟道:漸悟大道
尊道:尊重大道
循道:遵道而行
化道:渾化無垠
守德
性德:本性之德
孔德:天地犬德
立德:樹立德行
行德:順德為則
功德:以德普世
養心
觀心:內觀己心
愛心:愛護心靈
道可道-道家經典思語錄 節選
《不可說:佛家經典禪語錄》精選歷代高僧名言、警句以及佛家公案,匯編成冊,將佛教中剖析世事真諦的精華內容展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既能享受到佛教文化中的典雅之美,又能體會到深刻的哲理。
道可道-道家經典思語錄 相關資料
1.圣神居于你的心中【引文小語】禪,是一種無法言傳的體會,是一種大歡喜的境界。它是一種只有通過自身的體驗才能真正意會的冥靈世界。【佛家正經】譬如天龍下雨于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原文翻譯】如果天龍是把雨降在大海里,大海卻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如果是大乘的人,最上乘的人,聽到宣講《金剛經》,心就能一下覺悟解脫,這就說明人的本來心性中就有般若智慧,人可以自己運用這一智慧來觀察審視,而不必借助文字。這就像雨水雖然從天上落下來,但卻不是天上所有,而是天龍騰云降雨,澤被一切蒼生,一切草木,所有有情眾生和無情眾生,都受到它的滋潤。接著又由百川共同流淌匯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的本來心性中所具有的般若智慧也和這一樣。【佛家正經】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鎖木出火1,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2,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見,何勞向什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原文注釋】1鉆木出火:比喻通過勤奮不懈的努力而達到目的。2饒益:指對別人有益處。【原文翻譯】認識了本性就哪里還需要信守戒律啊,行為平直哪里還需要修行禪定?知恩回報就要孝敬供養父母啊,懂得仁義就要互相幫助。謙恭就會和長輩晚輩都和睦相處啊,忍讓就會使所有罪惡無法喧囂。要是能夠堅持不懈像鉆木取火一樣修行啊,佛法的紅蓮花就一定會從淤泥中生發。苦口的一定是利于病的良藥啊,逆耳的一定是利于行的忠言,悔改自己的過錯一定生出智慧啊,維護自己的短錯心里一定不是圣賢。日常經常行為利于他人啊,成道并不是通過施舍錢財可以獲得。菩提智慧只要向自己的心里去尋覓啊,何必勞煩還要向外尋求呢?聽了這首頌就要依照它說的義理去修行啊,天堂就在你們的面前。【佛家正經】何者因緣?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于相離相,于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原文翻譯】什么是因緣呢?經書上說:‘眾位佛祖世尊,都只是因為一件大事因緣而生出于世間。’這一大事因緣,就是佛的智慧知見。世俗凡人對外執著于相狀,對內執迷于虛空。要是能夠面對各種相狀而又離棄它,能夠面對虛空而又離棄虛空,這就是對內對外都不執迷了。要是能夠覺悟到這個道理,就能夠心念一下茅塞頓開,這就是打開了佛的智慧知見的大門。【佛家正經】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1;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2,是真戒定慧法,聽吾偈曰:“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疑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原文注釋】1相說:著相的說法。2自性起用:因為萬法唯心,所以離開了自性,就沒有戒定慧,所以說“起用”。【原文翻譯】我所說的佛法,都不離開人自己的本來心性。離開這一本體而妄說佛法,那就叫做‘相說’,他自己的本來心性一直迷失。要知道所有一切佛法,都是從人自己的本來心性中發起運用的,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的法門。聽我的偈子: 心中沒有錯誤那就是自己的心性戒了啊,心中沒有愚癡那就是自己的心性慧了,心中沒有迷亂那就是自己的心性定了啊,自己的心性不增加也不減少就是金剛不壞了,身體的來去自由的種種都是出于這三昧。” 【拓展故事】禪祖達摩達摩是菩提達摩的簡稱,他是中國禪宗的初祖。菩提達摩是南天竺人,婆羅門種姓。生于南印度的他“神慧疏朗,聞皆曉悟。志存大乘,冥心虛寂,通微徹數,定學高之”。出家后,他傾心大乘佛法,并致力于佛教在東土中國的傳播。后世佛教認為達摩禪法以究明佛心為參禪的最后目的,其學說“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所以又稱禪宗為“佛心宗”。又有人因達摩曾經以《楞伽經》作為參禪印證的經書,因而又稱它為“楞伽宗”。菩提達摩常常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南朝梁武帝時,菩提達摩航海到了廣州。聽聞當時的梁武帝信佛,于是,達摩便千里迢迢地趕到了南朝都城建業去見梁武帝。達摩到金陵(今南京)時,曾經和梁武帝有過一番問答。梁武帝篤信佛教,他即位以后,建寺、寫經、度僧、造像,做了很多的善事。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只可稱之為福德,而并不是實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心中不樂。達摩見他和梁武帝話不投機,只好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在北上的一路上,他也不忘傳播佛學,并到處以禪法教人。后來,達摩游嵩山少林寺,在那里獨自修習禪定,時人稱他為壁觀婆羅門。有道育、慧可二沙門禮見達摩,并親近和供養四、五年。達摩感覺他們真誠,傳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經》授與慧可說:“我看中國人的根器于此經最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離世間。”菩提達摩常駐嵩山少林寺,經九年面壁之后,續傳其衣缽于慧可。后又出禹門游化終身。 可以說,菩提達摩就是中國禪宗的始祖,故中國的禪宗又稱達摩宗。隨著禪宗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菩提達摩也逐漸成為傳說式的人物。達摩到中國,正是當時的北魏時期。傳說,當時北魏有一名國師菩提流支,很嫉妒達摩,多次叫人在達摩的飯菜里下毒,想要加害他,但是最終都沒有成功。這是因為達摩早就知道飯菜中有毒,但是他照吃不誤。他吃完后,就從口中吐出一條毒蛇來。直到達摩祖師已經確立慧可為佛法的繼承人之后,他才決定于某一天圓寂,并離開中國。就在菩提流支第七次下毒害達摩,達摩才被毒死。達摩祖師的弟子們將他用棺木安葬了。也就在這一天,北魏的一個去西域的使臣宋云,走到了西域蔥嶺一帶時,恰巧遇到了達摩祖師。使臣宋云備感意外,于是便問道:“大師,你這是要到哪里去啊?在中國,您將您的衣缽都傳給誰了?”達摩祖師說:“你以后會知道的。我要回印度去了。”他又脫下自己的一只鞋給宋云,說:“你還是快點回去吧!你們的國王會在今天死去。”宋云回來后,和人們談起此事,都不相信達摩已死。于是,眾人打開棺木一看,果然看到里面只有一只鞋子。人們頓時目瞪口呆。這便是菩提達摩“只履西歸”的傳說其實,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的時候就已經有一百五十歲了。這個傳說不是沒有根據的,因為菩提達摩曾經在洛陽看見永寧寺寶塔建筑的精美,他自言年已一百五十歲,游歷各國都不曾見過這樣好的寶塔。于是,達摩祖師“口唱南無,合掌連日”。自古以來,作為達摩學說而傳的著述有很多。唐朝凈覺《楞伽師資記》的“達摩傳”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由達摩弟子曇林記錄而傳出。其中的二入四行說便是達摩真正的思想所在。達摩二入四行的禪法,是以“壁觀”法門為中心的,“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云,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墻壁,可以入道,豈不正是坐禪之法?”“壁觀”是達摩傳出的獨特禪法,“大乘壁觀,功業最高,在世學流,歸仰如市。”其特點在于“藉教悟宗”,即啟發信仰時不離圣教的標準,構成信仰以后教人“不隨于文教”,即不再憑借言教的意思。所謂二入是“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屬于教的理論思考,行入是屬于實踐,即禪法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義。二入之中以理入為主,行入為助。達摩的弟子有慧可、道育、僧副和曇林等。菩提達摩曾以四卷《楞伽經》授慧并說道:“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慧可禪師每依此經說法,慧可后裔更是盛習此經。因此,達摩一派也稱為楞伽師。現在,《少室六門集》上下二卷一般作為達摩學說的著作而傳世流行。其中,少室六門,指的就是“心經頌”、“破相論”(一名“觀心論”)、“二種入”、“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六種。此外,《達摩和尚絕觀論》、《釋菩提達摩無心論》、《南天竺菩提達摩禪師觀門》(一名《大乘法論》)等也是關于菩提達摩學說的著作。它們和朝鮮梵魚寺所刻《禪門攝要》上下二卷,以及日本鈴木大拙校刊《少室逸書》所收關于達摩諸論文,著述內容大致都差不多。【心得體悟】“菩提只向心見”,想要征得無上菩提,必須要經過一番心的歷練,才能夠最后的了悟。覺悟的圣神安居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他等待著眾生破開層層的迷霧,去解開他神秘的面紗。而當眾生“一旦云開復見天”之后,我們會發現一個輝煌的天堂就矗立在我們的面前,天堂發出了刺眼的光芒。看著“目前天堂”,我們的心中也因此生出了大歡喜。……
道可道-道家經典思語錄 作者簡介
易明,男,1950年出生,河南鄭州人。曾專門潛心研究佛法多年,心得體悟頗深。他曾游歷過河南、山西、甘肅、浙江、福建等眾多著名的佛教興盛之地,在游歷中寫下了大量的游記心得。有志于弘揚佛法,著書立說以推廣佛門宗旨,頗有好評。
- >
煙與鏡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