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媒介文化-互動傳播新環境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3110506
- 條形碼:9787303110506 ; 978-7-303-11050-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媒介文化-互動傳播新環境 本書特色
《媒介文化:互動傳播新環境》:新世紀高等學校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電視學專業課系列教材
媒介文化-互動傳播新環境 內容簡介
伴隨著跨入新世紀的步伐,中國傳媒業也進入了劇烈的變革期。媒體集團、資本運作、產業化、新媒體……這些詞匯不斷地進入傳媒操作和傳媒研究的視野。而中國電視更顯得生機勃勃和傷痕累累,其生機勃勃表現在電視不斷地被品牌化、頻道專業化、經營模式、媒介產品等新生概念裹挾著去尋求創新;其傷痕累累則表現在白熱化的競爭、收視率的壓力、盈利指標等將電視逼入了尋求生存的茫然境地。
媒介文化-互動傳播新環境 目錄
媒介文化-互動傳播新環境 節選
《媒介文化:互動傳播新環境》內容簡介:伴隨著跨入新世紀的步伐,中國傳媒業也進入了劇烈的變革期。媒體集團、資本運作、產業化、新媒體……這些詞匯不斷地進入傳媒操作和傳媒研究的視野。而中國電視更顯得生機勃勃和傷痕累累,其生機勃勃表現在電視不斷地被品牌化、頻道專業化、經營模式、媒介產品等新生概念裹挾著去尋求創新;其傷痕累累則表現在白熱化的競爭、收視率的壓力、盈利指標等將電視逼入了尋求生存的茫然境地。
媒介文化-互動傳播新環境 相關資料
插圖:在當代大眾傳播支配的社會里,媒介文化已經無所不包,文化、工業生產和商品已經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如電影工業、電視產業、音像制品、互聯網絡、游戲軟件,等等。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人們還將文化理解成看經典書籍、欣賞小說詩歌等文學作品、聽高雅音樂、觀賞繪畫、看戲劇戲曲等,文化仍然是逃避現實并獲得審美愉悅的一種方式。而到當下大眾傳媒時代,文化已經完全大眾化了,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的距離消失。文化逐漸商品化,當代的文化藝術逐漸轉向文化產業,當今的電影、電視、網絡大量地涌人人們的日常生活。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界限消失,藝術與生活的界限消失,一切都和商品化、大眾消費聯系在一起。因為,這時的文化藝術完全是消費社會的一部分。今天,全球已經進入消費社會。消費社會意味著權力轉移到消費者身上,文化藝術更多地被要求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大眾傳媒也越來越受商業資本的掌控,商業廣告狂轟濫炸,大眾傳媒制造的“英雄”統領大眾消費者消費明星代理的消費品。消費社會價值認同的形成,具有相當復雜的社會機制,除了整個生活質量、文化信念、消費程度的社會價值認同外,主要是個體身份的確認,在社會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獲得整個社會的反饋和公認。在波德里亞看來,商品消費的象征符號表達的不僅是某種流行樣式風格,而且是名牌聲望和權力。人們在消費商品時已不僅僅是消費物品本身,而是在消費物品所代表的社會身份符號價值,如富貴、浪漫、時髦、前衛、歸屬感等象征價值。消費者在一種被動迷醉狀態下被物化成社會存在中的符號——自我身份確認。應該說,用消費主義理念支撐的社會,完全變成了以大眾媒體與商業文化為主導的消費社會。大眾傳媒是社會中真正連通消費的血脈,人們要反思電視、網絡媒體所充當的社會角色,它們在大眾消費社會里傳播的就是大眾消費文化,它們就是要讓受眾輕松、愉悅地消費文化,積極參與到商業廣告吁請的商品購物行動中。這是權力轉移到消費者的時代,是大眾參與話語權的時代,是大眾享有超級民主的時代。這一權力的轉移是話語權的轉移,從一種聲音轉移到多種聲音,成為一個多元化的話語權,消除傳者與觀眾的緊張、單向的關系,受眾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主動的、互動交流的參與者,電視文化、網絡文化成為真正的人人都可參與的文化廣場。人們進入平等、平行、雙向互動的傳播時代,進入多元化和差異性并存的寬容時代。
媒介文化-互動傳播新環境 作者簡介
陳默,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86年在武漢大學獲法學學士學位,后獲文藝美學碩士學位,1995年在武漢大學獲西方哲學博士學位。1996年在北京大學做媒體經濟學博士后。出版的專著:《中國電視與市場經濟對話》《電視文化傳播》《影視文化學》《萊布尼茨哲學體系》《生命的絕唱》《瓦格納》等。
- >
月亮虎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煙與鏡
- >
隨園食單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