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歷史學與社會理論-(第二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088047
- 條形碼:9787208088047 ; 978-7-208-08804-7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歷史學與社會理論-(第二版) 本書特色
《歷史學與社會理論(第2版)》:世紀人文系列叢書·世紀前沿
歷史學與社會理論-(第二版) 目錄
歷史學與社會理論-(第二版) 節選
《歷史學與社會理論(第2版)》是英國著名史學家彼得。伯克的經典之作。《歷史學與社會理論(第2版)》從各種角度追溯了歷史學和社會科學許多領域的興起過程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特別是在近十年中的相互交融,重新梳理了歷史學與社會理論之間的關系,對一些重大問題的分析具有深遠的啟迪作用,擴大了社會理論的概念。作者論述了當代史學領域與社會學理論的研究新成果、新方法、新術語與新概念(包括社會學家研究使用的術語與概念),評述了史學界及其他社會科學領域大師們的富有開創性的觀點與理論,對中外史學界與社會學界均有重要影響。
歷史學與社會理論-(第二版) 相關資料
歷史學家之所以懷疑模式,一個理由是:使用它們將導致對隨著時間流逝而發生的變化漠不關心。這種說法不無道理。以韋伯為例,他就恰恰因為在論述“清教”時忽略其變遷而遭到批評。在他的筆下,這種“清教”價值體系從工6世紀加爾文到18世紀本杰明·富蘭克林似乎一成不變。然而,模式可以包含變遷在內。例如,重點可以不放在官僚制上,而放在官僚化的進程上。用對照的模式來概括(比方說)從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或從前工業社會到工業社會(“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復雜變遷過程,就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辦法。當然,這些標簽是描述性的,并沒有說明變化如何產生。然而,就像后面將要詳細討論的現代化“模式”和理論(參見本書第142頁)一樣,人們作了許多嘗試來確認典型的變遷序列。歷史學家使用模式,卻不承認自己在這么做,或未曾意識到模式的邏輯地位,這樣有時使他們陷入不必要的麻煩。一些廣為人知的論爭就出于某個歷史學家對另一個歷史學家的模式的誤解。保爾·維諾格拉多夫爵士和F。w。梅特蘭之間有關中世紀莊園的著名爭執就是一個例證。維諾格拉多夫認為:一般的莊園結構總是一樣的。在貴族的首領地主之下,我們可以發現兩層居民——佃農和自耕農,因此占有的土地也就相應地劃分為不出租領地(其產出物直接歸貴族所有)和“貢地”
歷史學與社會理論-(第二版) 作者簡介
彼得.伯克(PeterBurke),英國歷史學家。1937年生,牛津大學博士。曾執教蘇塞克斯大學、劍橋大學,現為劍橋大學文化史榮休教授及伊曼紐學院(EmmanuelCollege)研究員。伯克的研究專長為西方史學思想和歐洲文化史,致力于史學與社會科學理論的溝通,探索文化史寫作的新領地,是當代最著名的新文化史學家之一。他著作宏富,包括《文藝復興時代的歷史觀》、《社會學和歷史學》、《法國史學革命:年鑒學派1929-1989年》、《歷史寫作的新視野》、《歐洲近代早期的大眾文化》、《歷史學與社會理論》、《知識社會史:從古滕堡到狄德羅》等四十多種。
- >
二體千字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巴金-再思錄
- >
姑媽的寶刀
- >
唐代進士錄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