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孝經智慧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9049375
- 條形碼:9787209049375 ; 978-7-209-04937-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孝經智慧 內容簡介
《孝經》早與現代人久違了,現代人哪有這閑工夫、閑心思去讀這本“閑經”?我們確實太多地忘記了“孝”在歷史、在當下的份量與尊嚴,F代人若要守望自己的靈魂,守護人性的本分,守持做人的道德底線,能夠淡忘“孝”的教化嗎?
《孝經》的智慧深層地典藏在歷史中,具有現代思維的人們可以從中生長出、碰撞出、演繹出、評判出新的智慧來,滋養現代人的血脈,超拔現代人的靈魂。
《孝經》今本僅有1799字,然而這兩千字還不到的經典,居然流傳了兩千多年,且至21世紀依然不衰不朽。如老子所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此真乃不朽名言!缎⒔洝啡绱耍缎⒔洝返臍v史智慧亦然如此!
孝經智慧 目錄
篇一:《孝經》的現代智慧
孝的現代分量和尊嚴
魯迅評《二十四孝》的智慧
讀毛澤東的《祭母文》
朱德一生中的*大遺憾
元帥·將軍·士兵的孝行
孝文化:挖掘·宣揚·開發
“孝道”讓一首歌曲唱紅
2.2億人的一堂《開學**課》
孝子傳的現代新編
《孝經》與“想一想,死不得”
孔子“色難”命題的現代問卷
從《孝經》說“弒師案”
《孝經》與清明節的思考
外國女孩的“孝悌”深情
新機融合:《孝經》的“諫諍”
“孝”與商業營銷智慧
《孝經》·孝·企業家
《游子吟》:現代孝文化的載體
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孝道”
動物世界:孝烏·驢子孝·孝牛.
再思:《孝經》與現代生活
篇二:《孝經》與《二十四孝》
《孝經》的民間解讀本
虞舜:孝感動天
漢文帝:親嘗湯藥
曾參:嚙指心痛
閔子騫:單衣順母
子路:為親負米
郯子:鹿乳奉親
老萊子:戲彩娛親
董永:賣身葬父
郭巨:為母埋兒
姜詩:涌泉躍鯉
蔡順:拾椹供親
丁蘭:刻木事親
陸績:懷橘遺親
江革:行傭供母
黃香:扇枕溫衾
王裒:聞雷泣墓
吳猛:恣蚊飽血
王祥:臥冰求鯉
楊香:搤虎救親
孟宗:哭竹生筍
庾黔婁:嘗糞憂心
唐夫人:乳姑不怠
朱壽昌:棄官尋母
黃庭堅:滌親溺器
篇三:《孝經》智慧典藏
從《孝經》的“孝”字說起
“孝”詞語場的“考古”
《論語》孝論的智慧
曾子孝論與智慧
曾子與孝的故事
孟子孝論與智慧
老子·莊子·孝的智慧
智慧:孝是會延衍滋生的
散點透視:漢代·孝·孝治
首載古代正史的孝子傳
《世說新語》與孝的記述
唐代的《女孝經》與《孝女傳》
孝與忠:唐代的一場辯論
話說佛教兩經之談孝
宋代孝、悌、忠的故事
蒙元:孝治·孝教育·孝傳播
元大臣受孔子戒的故事
明清兩朝的孝文化略說
明清皇帝教子讀本中的“孝”
正史為孝子、孝女立傳
清戴名世的《孝子詩》
孝的傳統的衰蛻
篇四:《孝經》歷史與謎
《孝經》的作者之謎
先秦·《孝經》·蹤跡
魏文侯注《孝經》之謎
千年綿延的真偽之謎
《孝經》漢代發現之謎
《孝經》的文本之謎
古文《孝經》的面目
漢代《孝經》的經之地位
《孝經》的緯書之謎
古文《孝經》與孔《傳》的傳奇、
鄭玄避難潛心注《孝經》
鄭注《孝經》的歷史風雨
歷史上百家注《孝經》的盛況
唐玄宗與《孝經》
唐玄宗的《孝經序》
話說《孝經注疏》
宋·古文《孝經》·石刻
朱熹改編《孝經》
元代吳澄的《孝經定本》
《孝經》定格在《十三經》
帝王·《孝經》·注講書傳
篇五:《孝經》元典譯講
開宗明義章**
天子章第二
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紀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廣要道章第十二
廣至德章第十三
廣揚名章第十四
諫諍章第十五
感應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喪親章第十八
后記
孝經智慧 節選
篇一:《孝經》的現代智慧
孝的現代分量和尊嚴
中國的孝文化有著漫長的歷程和豐富的層積,其精髓綿延維系了數千年的文化血脈,對穩定中國社會、凝聚中華民族,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然而,孝在現代曾經被批判、踐踏、滌蕩。新文化運動中,提出反對“吃人”的禮教,主要就指孝道、婦道等,乃至整個宗法制度。此后則眾所周知,這種理念和做法越演越烈,直到“文化大革命”達到極點,破除“四舊”,“造反有理”,許許多多所謂的“地富反壞右”的“黑五類”的“孝子賢孫”被批斗。誰還敢說孝、讀《孝經》、說《二十四孝》?誰還敢出版屬于禁毀之列的有關孝的書籍?
歷史似乎輕輕地翻過了這一頁,卻永遠會被后人不斷翻閱這一頁,因為人們要借讀史來明智,所以歷史的這一頁當然不會被人們遺忘。
孝,在現代還有自己的分量和尊嚴。試看,在一個“孝”教育缺乏的年代、地方,往往會生長出種種的社會的“毒瘤”。
我們也許還記得八十年代那件抓捕“二王”的驚天動地的大案。1983年,大年三十,沈陽王宗坊、王宗瑋持槍連殺了4人以后,流竄全國,繼續殺人搶劫,經過7個月零6天才被擊斃。他的父親因為包庇罪,也被判刑7年。當時滿街上都張貼著“二王”的照片,中國人**次看到了懸賞通緝令。據說懸賞通緝、特警、巡警、道路檢查點和“110”,這些中國刑偵網絡就是從“二王”以后開始建立的。
2007年9月,距離1983年“二王”被擊斃的24年后,他們當了一輩子中學老師的父母接受了采訪。其母親說,4個孩子都是姥姥帶大的,“文革”時,兩派就在大院里武斗,動刀動槍,甚至埋地雷,這時正是哥倆容易學壞的年齡。他們的槍是從沈陽大北監獄偷來的,有一個還當過兵,當過班長。“看過那么多報道,只有一個作家說過‘二王’的產生有一定的歷史因素。我們覺得寫得真好!苯衲暌呀81歲的老父說:“以后身體好了,我想和老伴沿著我兒當年走過的路走一圈,看看我兒當年是怎樣生活的,聽聽老百姓的反映,哪怕是要給人家道個歉啥的,我都能啊。”(《揚子晚報》2008年9月22日三聯文)——這一則報道也許讓我們從一個側面讀到許多值得深思的信息!拔母铩敝性S多野蠻的、瘋狂的、甚至滅絕人性的“武斗”、“打砸搶”,不知道使得多少人扭曲了心靈。
新時期,孝文化重新復蘇,而且更廣更深地被開掘、衍生開來。孝,再次顯示出自己的分量和尊嚴。
現代社會一方面高度發達、科技高速發展,一方面“儒雅”、“溫情脈脈”的倫理之“紗幕”漸漸被扯去。社會中的人與人、人與金錢、人與物欲的關系變為赤裸的、工具化的、冰冷的關系。官員的腐敗、暴富的無德、狂徒的貪欲,社會的風氣也被搞得可想而知了。
《孝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边@就是孝的分量,這就是孝的尊嚴。一個人的人格塑造,應該從這一根本上起步,而這也只不過順著人性來培養教養而已。人們從正反兩面的對照中,重新發現了孝的分量與尊嚴,這大概也是今天宣傳孝文化的重要原因吧。
關于孝的分量與尊嚴,可以常常體會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的那段話。孫中山說:“講到孝字,我國中國尤為特長,尤其比各國進步得多,孝經所講究的孝字,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至”,“國民在民國之內,要能夠把忠孝二字講到極點,國家才自然可以強盛”。(《三民主義·民族主義》,見《孫中山選集》下卷)。當然要提倡孝,但不能愚孝。確實,要“孝”,就要對傳統有取有棄;要“孝”,就要與時俱進。其實孔子那里孝的智慧,是活的智慧,怎樣轉化為現代的孝的智慧,是值得深入討論的。
孝是人性本來的元素,就像種子一樣埋在人的內心深處。每聽到一個感人的孝子的故事,無論古今中外,人們都會動容、被打動,大約就是這些潛在的元素在感應著,因此現代社會、學校、家庭中仍舊需要孝的教化。如果不教育,那么這些種子與嫩芽可能被埋沒、摧折了。當然這種教育不應該是說教,而是人性的引導,是保護這種子在內心的善的土壤中發芽、潛長,*后郁郁蔥蔥,煥發出人的尊嚴、人性的光輝。
魯迅評《二十四孝》的智慧
魯迅的《朝花夕拾》中有一篇《二十四孝圖》,專門談到“孝”一問題。
首先,魯迅的評論中,傳達出《二十四孝》在當時極其普及的信息。如魯迅得到的《二十四孝圖》,就是“一位長輩的贈品”。這說明當時在給兒童的禮物中,常見的一種便是《二十四孝圖》。今天我們早已經不再為孩子送上這樣的禮品了。再如魯迅所說:“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誰都知道的;便是不識字的人,例如阿長,也只要一看圖畫便能夠滔滔地講出這一段的事跡!边@說明了當時十分普及的情況,不管是識字的還是不識字的,不管是社會上層還是社會下層,或一般人,比如魯迅的保姆阿長,即長媽媽,都知道其中的內容。如果今天,不要說一般人說不出《二十四孝》的內容,即使文科大學生也不一定一看圖就能“滔滔地講出這一段的事跡”來。
其次,魯迅將《二十四孝》的內容分為幾類:
一類是可以仿效的。如《子路負米》、《黃香扇枕》、《陸績懷橘》等。魯迅說:“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負米’、‘黃香扇枕’之類。‘陸績懷橘’也并不難,只要有闊人請我吃飯。‘魯迅先生作賓客而懷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愛,欲歸以遺母。’闊人大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穩了,也非常省事。”
一類是可懷疑的。如《哭竹生筍》、《臥冰求鯉》。魯迅說:“‘哭竹生筍’就可疑,怕我的精誠未必會這樣感動天地。但是哭不出筍來,還不過拋臉而已,一到‘臥冰求鯉’,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家鄉的天氣是溫和的,嚴冬中,水面也只結一層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樣小,躺上去,也一定嘩喇一聲,冰破落水,鯉魚還不及游過來。自然,必須不顧性命,這才孝感神明,會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跡,但那時我還小,實在不明白這些!
一類是反感的。比如《老萊娛親》、《郭巨埋兒》。魯迅說,這是“其中*使我不解,甚至于發生反感的”。
魯迅還專門對此兩則加以評論。他說:“我至今還記得,一個躺在父母跟前的老頭子,一個抱在母親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樣地使我發生不同的感想呵!他們一手都拿著‘搖咕咚’。這玩意兒確是可愛的,北京稱為小鼓,蓋即鼗也。朱熹日,‘鼗,小鼓,兩旁有耳;持其柄而搖之,則旁耳還自擊’,咕咚咕咚地響起來。然而這東西是不該拿在老萊子手里的,他應該扶一枝拐杖,F在這模樣,簡直是裝佯,侮辱了孩子。我沒有再看第二回,一到這一頁,便急速地翻過去了!薄@是一個孩子的心理活動,說得很有道理。
魯迅又評論道:“那時的《二十四孝圖》,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所有的只是一本日本小田海仙所畫的本子,敘老萊子事云:‘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于親側。又常取水上堂,詐跌仆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蠹s舊本也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詐跌’。無論忤逆,無論孝順,小孩子多不愿意‘詐’作,聽故事也不喜歡是謠言,這是凡有稍稍留心兒童心理的都知道的!薄獌和枰嬲\,《二十四孝》中的一些表述,有些地方太夸張,不近人情,因此引起人們的反感,尤其是兒童。此中也看到《二十四孝》在日本流傳之一斑。
魯迅于《老萊娛親》此則,不僅特別有意見,還專門進行了考據比勘,說:“然而在較古的書上一查,卻還不至于如此虛偽。師覺授《孝子傳》云,‘老萊子……常著斑斕之衣,為親取飲,上堂腳跌,恐傷父母之心,僵仆為嬰兒啼!短接[》四百十三引)較之今說,似稍近于人情。不知怎地,后之君子卻一定要改得他‘詐’起來,心里才能舒服。鄧伯道棄子救侄,想來也不過‘棄’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須說他將兒子捆在樹上,使他追不上來才肯歇手。正如將‘肉麻當作有趣’一般,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老萊子即是一例,道學先生以為他白璧無瑕時,他卻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薄覀冊诤笪臅䦟φ瘴木,可參考。魯迅說得極是,有“詐”字與沒有“詐”字是不一樣的,他自己進行了獨立的研究與思考。
魯迅還十分反感《郭巨埋兒》,并加以評判。他說:“至于玩著‘搖咕咚’的郭巨的兒子,卻實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親的臂膊上,高高興興地笑著;他的父親卻正在掘窟窿,要將他埋掉了。說明云:‘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日,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劉向《孝子傳》所說,卻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給了兩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沒有到三歲。結末又大略相像了,‘及掘坑二尺,得黃金一釜,上云: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魯迅還談到自己讀了以后的那番感觸:“我*初實在替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黃金一釜,這才覺得輕松。然而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壞下去,常聽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親竟學了郭巨,那么,該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絲不走樣,也掘出一釜黃金來,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時我雖然年紀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這樣的巧事!
魯迅還將自己的心境往深里敘說:“彼時我委實有點害怕:掘好深坑,不見黃金,連‘搖咕咚’一同埋下去,蓋上土,踏得實實的,又有什么法子可想呢。我想,事情雖然未必實現,但我從此總怕聽到我的父母愁窮,怕看見我的白發的祖母,總覺得她是和我不兩立,至少,也是一個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礙的人。后來這印象日見其淡了,但總有一些留遺,一直到她去世——這大概是送給《二十四孝圖》的儒者所萬料不到的罷!薄
魯迅還說:“但我還依稀記得,我幼小時候實未嘗蓄意忤逆,對于父母,倒是極愿意孝順的。不過年幼無知,只用了私見來解釋‘孝順’的做法,以為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后,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自從得了這一本孝子的教科書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還要難到幾十幾百倍!边@些都是很深刻的見解。
……
孝經智慧 作者簡介
姚淦銘,蘇州吳江人,文學碩士,畢業于南京大學中文系,F為教育部直屬“211大學”之江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古文獻研究所所長。曾獲部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獎。多次出訪日本、新加坡、香港、臺灣等地,進行學術交流。 姚淦銘數十年以來專心從事學術研究,有深厚的學術功底,其于古代文化、哲學、經學、文獻學、語言學、文字學、書學、飲食文化等領域,均有論著出版。個人獨立著作有11部:《哲思眾妙門——老子今讀》、《老子與百姓生活》、《再說老子與百姓生活》、《孔子的智慧生活》、《王國維文獻學研究》、《漢字與書法文化》、《漢字心理學》、《禮記譯注》(臺灣)、《趣談中國摩崖石刻》、《先秦飲食文化研究》(上下冊)、《漢字文化思維》等。另與他人合作論著10多部。個人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70多篇。論著多次獲各級獎勵。 姚淦銘是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的知名主講人之一,先后作了《國學大師王國維》、《老子與百姓生活》等系列講演。姚淦銘又是上海電視臺《文化中國》欄目的知名主講人之一,作系列講座《孔子》,并獲“最具親和力”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