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學術會議過程與實用語言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750464823
- 條形碼:9787504648235 ; 978-7-5046-4823-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學術會議過程與實用語言研究 節選
nbsp; 言
面對21世紀經濟科技全球化的機遇和挑戰,黨中央做出了建設創新型
國家、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以科技創新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
展的重大戰略決策。
學術交流是促進科技創新的重要途徑,營造良好的學術交流環境,構建
通暢的學術交流渠道,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以下簡稱中國科協)的重要
工作之一。學術會議作為一種面對面溝通交流的重要方式,在科技創新過程
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據統計,2006年中國科協及全國學會組織的學術交
流會議為3427次,參加會議為53.9萬人次。應該看到,在學術會議數量和
參會人次增加的同時,學術會議的質量和實效需要提升,尤其是我們舉辦的
高水平、有國際影響力的會議不多,對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不強,這與建設
創新型國家的需求還不適應。
為探索新形勢下學術會議組織的特點規律,創新學術會議的組織理念、
運行機制和方式方法,調整學術交流工作理念,培養學術會議組織隊伍,中
國科協學會學術部于2007年設立了《學術會議過程對學術會議質量的影響
研究》和《在華召開國際會議選用語言及其效果研究》兩個課題,并委托天
津市科協和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分別承擔相應課題研究任務。課題組從理論
和實證兩方面入手,綜合應用傳播學、科學社會學、知識創新學、政治學、
心理學、文化學、管理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從全新的視角,分別對國內
學術會議組織過程和國際會議交流語言環境進行了深層的理論分析,剖析了
存在的問題及成因,提出了提高學術會議質量的對策措施。
在隆重紀念中國科協成立50周年之際,為認真貫徹中國科協“以提高
學術交流的質量和實效為抓手,努力營造有利于創新的環境”的工作要求,
現將兩個課題研究報告匯編并公開出版,以供廣大科技工作者、學術交流管
理工作者參考。
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
2008年4月
第二章 在華召開國 際會議選用
語言及其效果研究
一 引言
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以及全球化進程的加速,每年在國內舉辦的國際會議數量越來
越多。據中國科學院2007年年報的統計數據,僅2006年中國科學院舉辦的多邊或雙邊
國際會議就達306次;而據北京中國國際科技會議中心2007年的會議、會展目錄,
2007年4~11月間在該會議中心舉辦的國際會議就有27次;國內目前還沒有完整的國
際會議統計數據,但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我國每年舉辦的國際會議數量之多。
國際會議的主要目的是加強我國與他國的交流,搭建相互學習與合作的平臺,促進
我國的國際化和現代化。一般而言,國際會議的主要工作語言是英語,在國內舉行的國
際會議也不例外,有時即便參加會議的大多數人是國內代表或在國外生活的華人,會議
也會選擇英語作為會議用語,似乎不用英語就不能稱之為國際會議。然而,由于很多與
會者的英語水平有限,*終無法達到會議預期的目的。2005年,政協委員李德毅就提
交了一篇題為《在中國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上使用漢語》的提案,歷數了多次國際會
議上僅使用英語導致的會議效果弱化現象,強烈呼吁在中國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上使用
漢語。2006年,《中國青年報》曾刊登了一篇題為“學術會議上被排斥,漢語將淪為科
學領域看客”的文章,該文作者在質疑國際會議必須采用英語的同時,認為國內*好
的科研人員放棄使用漢語會導致漢語成為弱勢語言并會影響中國文化和漢語的前途。
2007年,韓啟德主席在全國學會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倡在中國舉辦的國際會議用
中英文雙語進行交流”。他說,“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國內舉辦的國際會議越來
越多,這當然是件好事。但同時也要看到,很多國際會議雖然規模很大,會議參加者的
收獲卻不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語言問題。”可見,國際會議的語言選擇及其效果
問題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在國內舉辦的國際會議是否必須使用英語一直存在爭議。主張使用英語者認為這是
促進國內學術界與國際接軌的主要途徑,同時,也是對來自國外的友人特別是非華裔國
外友人的尊重;主張使用漢語者認為使用英語不利于保證會議的效果,從長期來講會使
漢語在精英階層邊緣化,會弱化中國的軟實力。實際上,國際會議使用英語并非慣例,
法國、西班牙、德國和日本等國都很重視在學術會議上使用本國語言,1994年法國通
過的《杜蓬法》更是規定,在法國召開的國際會議,法國代表須用法語發言,會議使
用其他語言時,須用法語同聲翻譯。就此而言,有必要對國際會議語言使用慣例及其形
成的社會、心理和文化等多層面原因進行系統分析,在此基礎上,探索提升國際會議效
果的長效機制。
在國內舉辦國際會議能夠讓更多的人不走出國門就能夠了解國際發展的*新態勢,
近距離接觸國際著名專家并與之對話,實現與國際學術領域的接軌。但由于文化特別是
語言的差異,國人的平均英語水平并不高,兼且愛面子、好攀比,結果使很多國際會議
的實際效果并不理想。為此,迫切需要對國際學術會議的語言環境進行充分研究,在掌
握大量事例和數據的基礎上,探索如何通過優化國際學術會議的語言環境來保證和不斷
提升會議效果的機制與策略,使國際會議成為促進我國全球化、現代化和實現跨越式發
展的有效途徑之一。
本報告的結構安排如下:首先,本報告對國內外有關國際學術會議語言環境的研究
文獻進行了綜述,系統總結了關于國際學術會議語言環境的觀點;其次,本報告應用政
治學、社會心理學、文化學、傳播學和管理學等理論對國際科技交流語言環境進行了系
統的深層理論分析,探討了國際會議語言環境背后的心理、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
因素;再次,本報告根據規范的實證研究方法進行了問卷設計并對近期在國內舉辦的
10個國際會議進行了問卷調查,得到了大量可靠的**手數據;第四,本報竹對問卷
調查數據進行了多維分析,討論了會議代表的語言能力與語言傾向、語言能力與會議效
果、語言傾向與會議效果、參會目的與語言傾向、參會目的與會議效果等變量之間的關
系;*后,結合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本報告提出了優化國際會議語言環境進而提升會
議效果的短期對策和長效機制。
二、國際學術會議語言環境研究綜述
(一)國際會議及其語言選擇
國際會議是國際科技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關于國際會議,代表性的定義包括:
(1)國際大會和會議協會(Intemational Congress&;Convention Association簡稱IC-
CA)的定義:國際會議是固定性的會議;至少在3個國家輪流舉行;與會人數至少在
50人以上。
(2)國際會議聯盟(Un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s簡稱UIA)的定義:至少5
個國家參加且輪流舉行會議;與會人數在300人以上;外國與會人士占全體與會人數
40%以上;會期3天以上。
(3)國際會議中心協會(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des Plalis de Congres,簡稱AlPC)
的定義:固定性會議;至少5個國家參加且在各國輪流舉行;會期1天以上且與會人數
至少在50人以上;外國與會人數占25%以上。
(4)我國國際會議推展協會的定義:參加會議的國家(含主辦國)至少在2個國
家以上;與會人數需達50人以上;外國與會人數需占與會人數20%以上;以年會、展
館或獎勵旅游等形式均可。
(5)我國國家形勢網的定義:所謂國際會議,主要是指數國以上的代表為解決互
相關心的國際問題、協調彼此利益,在共同討論的基礎上尋求或采取行動(如通過決
議、達成協議、簽訂條約等)而舉行的多邊集會。
綜合上述定義,可以發現,確定國際會議的標準主要包括四個方面:①與會代表是
否來自多個國家;②來自國外的會議代表所占比例;③會議代表人數;④會議的固定性
和一定時間的會期。據此,本課題組認為,國際會議是來自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代表
為探討和解決互相關心的國際問題、協調彼此利益、在共同討論的基礎上尋求共識或采
取行動而舉行的多邊集會。
與一般會議相比,國際會議*主要的特點是會議代表來自不同的國家,他們的母語
各不相同,交流難度大大增加,交流效果因而受到制約。為此,國際會議的語言選擇就
成為決定會議成效的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
為了弄清各國特別是非英語國家舉辦的國際會議選擇什么語言作為會議語言,本課
題對近三竿日本、墨西哥、法國、韓國四個非英語國家舉行的國際會議進行了不完全統
計調查,這些會議涉及計算機技術、生命科學、生物技術、信息技術、醫學、教育、語
言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管理、商務等多個學科,其中,日本國際會議20個、墨
西哥14個、韓國10個、法國9個(見附錄6),結果發現,在這些國家舉辦的53個國
際會議中,只有一個會議選擇使用雙語(韓語和英語),其余52個會議都選擇英語作
為會議語言。
本課題組也對我國舉辦的56個國際會議進行了調查(見附錄7),這些會議都是國
際學術會議,其中28個會議使用中/英雙語(提供同聲翻譯或翻譯視同采用雙語),剛
好占到會議的50%,至于政府或商業性質的國際會議使用雙語(英語和漢語)作為會
議語言就更為普遍。這意味著,在我國舉行的國際會議在選擇會議語言時更加務實一
些,這對于保證國際會議的效果有積極的作用。需要說明,這些會議信息都是從有關會
議網站或報道中獲取的,在實際的國際會議上,真正提供雙語服務的沒有那么多,同
時,學者們對在我國召開的國際會議究竟用哪種語言也存在很多爭論。
(二)國際會議語言選擇的理由
目前,關于國際科技交流的主導語言,學者們的意見分歧較大,大體而言,主流的
觀點主要包括三種。
觀點一:國際科技交流的首選語言應該是英語。理由如下:
(1)英語是強勢語言。目前,全球90%以上的國際會議以英語為**通用語言,
世界上75%以上的郵件是用英文寫或用英文寫地址的,全世界75%以上的電視節目是
英語節目,全世界科技出版物70%以上用英語發表,全世界的廣播節目中有60%是用
英語進行廣播,全世界有1/3的人口講英語……*關鍵的是,由于國際上*前沿的科研
成果都是用英文發表/發布的,所以只有選擇英語交流,才能了解國際先進研究成果。
- >
山海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與地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莉莉和章魚
- >
推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