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變革社會中的人生與學術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293143
- 條形碼:9787506293143 ; 978-7-5062-9314-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變革社會中的人生與學術 本書特色
他是教會大學的*后一批學生,也是新中國培養的**批學者,他專攻民族學,也受過歷史學的訓練,他曾受西方理念影響,也有中國傳統道德觀念的熏染,他矢志于學術研究,也始終關注現實,他屢次被邊緣化,卻一再回歸中心,他尊重師輩,提攜后輩,承上而啟下。時代激蕩下,一個學者跌宕曲折的一生,一個群體厚重無言的剪影!
變革社會中的人生與學術 內容簡介
他是教會大學的*后一批學生,也是新中國培養的**批學者
他專攻民族學,也受過歷史學的訓練
他曾受西方理念影響,也有中國傳統道德觀念的熏染
他矢志于學術研究,也始終關注現實
他屢次被邊緣化,卻一再回歸中心
他尊重師輩,提攜后輩,承上而啟下
時代激蕩下,一個學者跌宕曲折的一生,一個群體厚重無言的剪影
內容簡介
個人是時代的影子。作為一個20世紀30年代出生的民族學學者,李紹明的一生與國家政治緊密相連。本書中,他講述了自己七十余年的曲折經歷:從考上華西大學,輾轉三校完成學業,到參加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活動,在歷次政治運動中三起三落,直至撥亂反正后重新煥發學術活力。沉浮之間,折射出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學科的發展歷程,描畫了建國以來中國民族工作的發展軌跡。
變革社會中的人生與學術 目錄
**章 我的少年時代
一、我的父親
01.出關是個苦差事
02.康巴**批人才
03.治藏必先安康
04.當了官沒地方管
05.草鞋縣長
06.認識我母親
二、我大學前的經歷
01.入學奇遇
02.學醫?學社會學?
03.動蕩時局中的家庭
第二章 特殊的求學經歷
一、華西大學
01.教會大學
02.洋教士葛維漢
03.李安宅的十年
04.非平常時期
05.他者就在邊上
06.邊研所隨軍入藏
07.艱難向前走
二、在華西的學習與實踐
01.換湯不換藥
02.豆選鄉政府
03.**次接觸彝族
04.兩次遇險
05.為中心工作服務
06.人類學的門檻
三、四川大學
01.土氣、洋氣與寶氣
02.歷史系里學民族學
03.隔閡和震蕩
四、西南民族學院
01.**屆“研究生”
02.兩種蘇聯學術傳統
第三章 我所經歷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
一、阿壩州民族干部學校
01.川主廟里上大課
02.**次起落
二、社會歷史調查組
01.不讀研究生,將來教研究生
02.50年代的輝煌
03.涼山彝族社會調查
04.涼山奴隸主叛亂
05.背靠背的斗爭
三、經歷社會運動
01.學科受到重創
02.生產與學術“大躍進”
03.第二次起落
第四章 “文革”時期的際遇
一、第三次起落
二、“假公濟私”西藏行
第五章 新學期的學術作為
一、重返涼山
二、推動學科建設
01.民族學與人類學的分合
02.補課
03.理清自己的家底
三、創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
01.“大西南”
02.“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03.推到風口浪尖上
第六章 師友交往雜憶
一、了不起的費孝通
二、堅持學術原則的馬長壽
三、風趣平易的馮漢驥
四、執著敬業的李安宅
五、謙謙君子吳澤霖
六、提攜后輩的林耀華
七、亦師亦友宋蜀華
出版后記 讓歷史開口說話
變革社會中的人生與學術 節選
**章 我的少年時代
01.出關是個苦差事
問:我看到過以前對您的訪談,主要談的是您的學術經歷,這次我想談得更寬一點,想請您從自己的人生經歷并結合這個學科(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的經歷來談談。
李:好,好。
問:那就從您小時候開始聊吧。您是土家族,那老家在哪?
李:土家族在我出生之前、包括我出生后的這代人,都沒有被認定為一個少數民族。土家是個民族,是1950年的國慶節湘西的代表田心桃去北京開會時首次提出的事。被識別出來是潘光旦先生等人去了以后,50年代的時候才有這攤事。那個時候在我們老家,當時不說是土家,說是苗族。這個地方在潘光旦先生等人去以前,倒是都認為是少數民族,但究竟是什么少數民族還不知道,只說是苗族,但這個“苗”是很廣泛的(說法),是個少數民族的代稱。比如仲家的“苗”,水家的“苗”,什么都是“苗”,它成為一個少數民族的代稱。那么,我們這代聽說自己的先民都是“苗”,但不知道是“土家”,沒有這樣的叫法。一直到潘先生1955年寫了《湘西北的“土家”與古代的巴人》這篇文章之后,才確定“土家”這個名,1957年中央才確定了這個民族。土家以前也叫“土民”,土民就是“土著人”的意思。
我本人不是出生在老家,我的父親是。老家就是現在重慶市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那個時候不叫這個名字,叫做秀山縣。我父親出生在這里,他叫李亨,清末出生的。他出生的時候家庭比較貧苦了,但也不是很窮,如果按新中國成立后劃分成分的標準來看的話,可能屬于中農。家里還是有點田地,不多。我們這個李姓家族,在秀山是個大姓。聽說以前家里還是很有錢的,但到我祖父的時候已經敗落了,怎么敗落的不知道。我父親那個時候上過私塾,清末那個時候,這個地方是沒有新式小學的,是比較偏僻的地方。
問:是在秀山縣里的私塾?
李:不是,私塾是鄉里的,教四書五經嘛。有一個老師、一些兒童嘛,念《三字經》什么,受的是傳統的國學教育。秀山這個地方雖然是少數民族地區,但清朝乾隆的時候就已經改土歸流了,而且那個地方離縣城也不太遠,大概是十多二十公里的樣子,不算很偏僻,所以在那里漢學教育已經有了。就這樣我父親在老家受了一點初級教育,可是他很勤奮,后來是自學成才的。
后來,他年紀大了一點,可能十多歲不到二十歲的樣子,就去了酉陽。酉陽那個時候是個州,州給(四川方言,“和”的意思)縣不同,酉陽當時是個直隸州,好像就是現在地區一級的,它管下面的縣,秀山就是酉陽州管轄的一個縣。酉陽州以前有酉陽土司,是一個土家族比較大的土司,土司下面管了四個長官司,也是土司,不過是小土司。我們那個地方,以前是土司管轄的地方,但清末的時候土司已經沒有什么力量了,實際上清朝政府已經進去了,已經管了那個地方,漢文化已經進去了。
酉陽州清末已經辦了新式學校了,這個學,F在還很有名。(問:酉陽**中學?)對。但是那個時候不叫中學,就叫學堂,一個新式學堂,叫酉屬學堂。我父親去酉陽后,正好學堂招收工友去做工。干什么呢?上課的時候要敲鐘,到時間了就打鐘,下課上課都要打。當然也不止是這一個任務,他給我講,打鐘以后還有一些雜事。這些事很快就做(完)了,于是他就去旁聽,跟著那些班去旁聽。所以他在學堂里又自學了東西。
他在酉陽的時候,當時大概是1905年,有一個很有名的人物吳嘉謨去了那。吳嘉謨不是酉陽人,具體他為什么去酉陽,我也不知道,大概給辦學有關嘛,以后我想也可能跟趙藩有關。趙藩是誰?劍川的白族,做過四川的鹽茶道,當時是酉陽州的知州,他在那做知州的時候,吳嘉謨為與辦學有關的事去的。這個趙藩呢,還寫了武侯祠里那副對聯,很有名的一副對聯。毛澤東去了武侯祠看了這副對聯后,把這副對聯記了下來,叫每個到四川做大官的人都要去成都武侯祠看這副對聯。這副對聯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
所以呢,吳嘉謨去過酉陽的那個學校,學校在龍潭,是個鎮,離酉陽縣城不遠。我父親就是在那里認識了吳嘉謨的。吳嘉謨喜歡我父親的勤奮,看見這個小青年還不錯,做了自-己的工作之外還旁聽,所以后來他回到成都時,就把我父親帶到了成都,(在)他身邊做點打雜的事。1907年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來成都以后,委派吳嘉謨做關外學務局的總辦。關外學務局是西康準備建省前,川滇邊務大臣衙門下面的一個局,負責辦學的,是管文化教育的一個機構。吳嘉謨任總辦,相當于現在的教育廳廳長。他接受這個任務以后,就招一批人到關外去辦學,我父親也就隨他參加到這個行列中來。
吳嘉謨出關的時候,問我父親愿不愿意去,因為這是個苦差事。我父親就這么自愿去了。那個時候到康定以西的地方去叫“出關”。這就像北方叫“走西口”一樣,或者叫“出口”,比如出古北口、娘子關,到了口外了。四川叫“出關”,就是到少數民族地區去,出去以后整個文化概念就完全不一樣了。
問:當時“關”可能意味著不是國與國的關系,而是文化中心區和文化邊緣區的關系,或是漢族地區和非漢族地區的關系。那么,“關”這個概念似乎與民族國家的“疆域”不同。
李:“出關”我不講它的原意,不同時代有不同意義,比如明朝后期出山海關,出了明朝管轄范圍到了后金,它已經是與明朝并立的國了,它衰落的時候由明朝統治的,但勢力強大了就脫離掉。因為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固定的“國”的概念,不知道變了多少次.每個王朝“國”的概念完全不一樣,疆域不一樣,管轄的范圍也不一樣。民族是變動的,疆域也是變動的。在山西叫“走西口”,走到內外蒙古,“口”主要指古北口。四川就叫“出關”,康定以西有個“茶關”,茶馬貿易的一個關,出了關民族就不一樣了,風俗習慣不一樣了,但是它不是出國。關有的時候與國家的概念是一致的,但是在清代出關是出到另一個不同的地方。我們四川省“關”的具體概念是出茶關,打箭爐以外。打箭爐還不是。
問:(打箭爐)在哪里?
李:康定在當時就叫打箭爐,傳說諸葛亮在那里造過箭。
問:*開始出關就是為了茶馬貿易吧,主要是經濟商貿吧?
李:很少有人去那里當農民嘛,也有人為了從軍和當官。
問:是從趙爾豐那個時代才有的嗎?
李:不,時間很長了。漢人去那時間比較長,但不是直接治理的,因為它還有土司。康區有四大土司,明正土司、巴塘土司、理塘土司和德格土司,大土司下面還有小土司,它是羈縻統治。四大土司誰管?打箭爐廳。廳是什么?縣一級的機構,設在商貿交通要道。打箭爐廳要管四個土司。打箭爐還不算出關。當時從四川到西藏,中央要供應驛站的糧食,在西藏不駐兵,但卻在西藏派有中央的駐藏辦事大臣這套機構。糧食的供應靠內地,西藏沒法供應,還有日用品。所以(清)王朝就在康區重要地方設立很多糧員,又稱糧道,性質就是糧食轉運站的站長,地位也是縣一級的,巴塘、理塘都有。實際上他們是代表中央派駐地方這個系統的,由滿、漢官員擔任,不能用少數民族任。這是控制糧道的,也兼管當地治安、土司等,但他們沒有處理權,處理權在打箭爐廳,這是個衙門。趙爾豐去之前是這樣的,他去以后改土歸流了,建立了府、州、縣,這樣就完全掌握了政權。
問:這么說出關是一件很艱苦的事情。
李:啊,很艱辛。出了關以后那就不知道能不能回來嘍。在云南這叫“走夷邊”。走夷邊呢多是當時沒有辦法的了,家里富裕的,誰還走夷邊呢?
問:那云南的“走夷邊”應該劃到哪個范圍?
李:就是走到“江外”,紅河以外就是夷邊,怒江以外就是夷邊吶。紅河以外現在是紅河州、西雙版納州、思茅地區那么很大一塊;怒江以外是現在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南邊的臨滄地區就是邊疆地區。在當時人看來都是非?嗟牟钍拢粋安土重遷的農業民族中的一員是要下很大的決心才會出關的。
我父親一直走到巴塘,巴塘是現在的叫法,那個時候叫巴安。這個地方本來的藏名就叫巴塘,趙爾豐去了以后才改叫巴安,就是巴塘安定的意思。
……
變革社會中的人生與學術 作者簡介
李紹明,1933年生,土家族。1950年入華西大學社會學系學習,1953年畢業于四川大學歷史系民族學專業,1954年畢業于西南民族學院民族問題研究班。 擔任四川大學、云南大學與西南民族大學兼職教授,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學術顧問、研究員,全國哲學社會科學民族學科規劃組成員及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評委、中國民族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史學會副會長、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會長。 主持過橫斷山區“六江流域”民族綜合考察,致力于“藏彝走廊”民族綜合研究,倡議“南方絲綢之路”、“康巴學”的學術構想。代表作包括:《涼山彝族奴隸社會》(總纂),《羌族史》(合著),《川東酉水土家》(主編),以及《李紹明民族學文選》、《巴蜀民族史論集》、《藏彝走廊民族歷史文化》等。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巴金-再思錄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二體千字文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