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中國城鎮化之路(基于聚集經濟理論的一個新視角)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077659
- 條形碼:9787010077659 ; 978-7-01-007765-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城鎮化之路(基于聚集經濟理論的一個新視角) 內容簡介
本書在準確把握聚集經濟深刻內涵的前提下,緊密結合鄉鎮企業的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和城鎮第三產業壯大的現實情況,通過系統分析三者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對城鎮化戰略的可行性進行系統分析和深入探究,明確指出對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分布極不均衡的中國來說,小城鎮作為一定地域的經濟增長極,在我國特定的經濟和社會條件下將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中國城鎮化之路(基于聚集經濟理論的一個新視角) 目錄
**章 導論
一、問題的提出及選題意義
二、研究視角的選擇
三、研究的邏輯框架
第二章 聚集經濟理論
**節 聚集經濟概述
一、城市的產生
二、聚集經濟的內涵
三、聚集經濟的類型
四、聚集經濟的成因
第二節 聚集經濟效應
一、聚集經濟效應的含義
二、聚集不經濟的成因
三、聚集經濟效應的約束條件
第三章 聚集經濟與城鎮化
**節 城鎮化理論研究述評
一、西方人口流動模型
二、增長極理論
三、區位理論
第二節 城鎮化的內涵及其測度標準
一、城鎮化的內涵
二、城鎮化的測度標準
第三節 聚集經濟理論與城鎮化
一、聚集經濟與城鎮規模
二、聚集經濟與中國城鎮化戰略的關聯性
第四章 中國的城鎮化
**節 中國城鎮化的歷程和特點
一、中國城鎮化的歷程
二、中國城鎮化的特點
第二節 中國城鎮化的動力機制
一、城鎮化動力機制的含義
二、中國城鎮化動力機制的表現形式
第三節 中國選擇城鎮化道路的必然性
一、中國城鎮化水平概述
二、中國城鎮化發展道路及其選擇
第五章 鄉鎮企業發展與城鎮聚集
**節 鄉鎮企業的產生和發展
一、鄉鎮企業的含義及演變
二、鄉鎮企業的歷史功績
三、鄉鎮企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第二節 鄉鎮企業面臨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一、鄉鎮企業面臨的困境
二、鄉鎮企業面臨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三節 鄉鎮企業發展與城鎮聚集的互動性
一、鄉鎮企業發展與城鎮聚集的關系
二、鄉鎮企業向城鎮聚集的制約因素
第六章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城鎮聚集
**節 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產生及其轉移
一、農村剩余勞動力范疇的界定
二、農村剩余勞動力產生的原因
三、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模式
第二節 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規模與特征
一、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規模
二、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特征
第三節 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障礙因素及路徑選擇
一、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障礙因素
二、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路徑選擇
第四節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城鎮聚集的關聯性
一、農村剩余勞動“就地”轉移模式的弊端
二、小城鎮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實選擇
第七章 第三產業勃興與城鎮聚集
**節 第三產業的內涵及其變化規律
一、第三產業的內涵
二、三次產業的轉換規律
第二節 中國城鎮第三產業發展概況
一、中國第三產業在城鎮化中的作用
二、中國城鎮第三產業發展現狀
三、中國城鎮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的原因
第三節 中國城鎮第三產業的發展方向
一、中國城鎮第三產業發展的特征
二、中國城鎮第三產業發展的路徑
第四節 第三產業與城鎮聚集的關聯性
一、第三產業與城鎮聚集的關系
二、第三產業與城鎮聚集功能的強化
第八章 影響城鎮聚集經濟效應發揮的制度因素
**節 戶籍制度
一、中國戶籍制度的演變及其述評
二、傳統戶籍制度的缺陷
第二節 土地制度
一、農村土地制度的變革及存在的問題
二、小城鎮征地制度的現狀和缺陷
第三節 社會保障制度
一、中國傳統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的背景
二、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歷史沿革
三、農民工在傳統社會保障體系中的處境
四、現行社會保障制度中存在的問題
第九章 構建小城鎮要素聚集的制度框架:制度創新
**節 戶籍制度創新
一、戶籍制度改革遵循的原則
二、戶籍制度創新的對策
第二節 土地制度創新
一、農地制度的改革方向
二、城鎮征地制度的變遷路徑
第三節 社會保障制度創新
一、構建新型社會保障制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二、構建新型社會保障制度的對策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中國城鎮化之路(基于聚集經濟理論的一個新視角) 節選
《中國城鎮化之路:基于聚集經濟理論的一個新視角》在準確把握聚集經濟深刻內涵的前提下,緊密結合鄉鎮企業的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和城鎮第三產業壯大的現實情況,通過系統分析三者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對城鎮化戰略的可行性進行系統分析和深入探究,明確指出對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分布極不均衡的中國來說,小城鎮作為一定地域的經濟增長極,在我國特定的經濟和社會條件下將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中國城鎮化之路(基于聚集經濟理論的一個新視角) 相關資料
第一章 導論
長期以來,城鎮化問題一直受到國人的關注和熱議。之所以如此,其主要原因在于城鎮化戰略模式的選擇和相關決策的制定及實施涉及人們的切身利益。由于歷經了計劃經濟時期、轉軌時期和市場經濟時期三個階段的起伏跌宕,中國城鎮化過程的得失給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思考空間,同時也激發了學者們對中國城鎮化未來發展道路的研究興致。筆者也嘗試從城鎮聚集經濟這個維度來探討我國城鎮化的歷程、模式選擇、制約因素及相關制度創新,希望對學界同仁后續的深人研究有所啟迪。
一、問題的提出及選題意義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選擇的是一條政府發動型的“自上而下”的城鎮化道路。為了配合“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的實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重工抑農”、“重城抑鄉”的制度法規,其結果一方面直接導致了城鄉對立的加劇,拉大了城鄉差距,固化了城鄉之間的不平等關系;另一方面致使我國城鎮化發展水平嚴重滯后,到l978年,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僅為17.9%,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滯留在有限的土地上,陷入長期貧困。改革開放以來,在廣大農村地區至少發生了兩個巨大變革:一是隨著農村土地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的推行,長期凋敝的農村經濟煥發出勃勃生機,農民收入迅速增加,積累了一筆數量可觀的自有資金,為其日后進入城鎮謀業、居住奠定了物質基礎。同時,農民生產熱情的高漲釋放出巨大的生產效率潛能,促使農村隱性失業逐漸顯性化,大批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亟須轉移到非農產業就業;二是有利的市場環境和機制優勢推動鄉鎮企業的蓬勃興起。回顧鄉鎮企業的發展歷程,其產生和發展始終與農村經濟息息相關。在其初創時期,農村社區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這對當時“名不正,言不順”的社隊企業來說至關重要。隨著鄉鎮企業的發展壯大,它在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支援小城鎮建設等方面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買方市場”的到來和鄉鎮企業自身機制優勢的逐漸喪失,鄉鎮企業的發展陷入困境,進而相對地、有時甚至是絕對地減少了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其結果必然減慢了農村勞動力非農化的過程,延緩了城鎮化的進程。近幾年,“三農問題”之所以愈演愈烈,在很大程度上正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鄉鎮企業和小城鎮輝煌時期所掩蓋的眾多矛盾的激化和顯現的結果。盡管解決“三農問題”要涉及諸多領域的相應變革,但農村
中國城鎮化之路(基于聚集經濟理論的一個新視角) 作者簡介
曹宗平,男,1968年出生,湖北廣水市人,經濟學博士,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發展經濟學。1992年大學畢業以來,一直在高校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曾先后在陜西師范大學和西北大學完成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學習任務,目前在西北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后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師從我國著名經濟學家何煉成教授和白永秀教授。先后參與國家和省級課題四項、主持省級課題一項,發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其中與所提交書稿有關的論文六篇。近年來主要研究我國城市化問題,取得了一些較為重要的成果。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莉莉和章魚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隨園食單
- >
我與地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