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禪悅如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1234912
- 條形碼:9787501234912 ; 978-7-5012-3491-2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禪悅如風 內容簡介
生活處處皆禪意。
“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倍U既在柴米油鹽醬醋茶里,又在琴棋書畫詩歌賦中。
禪是心地法門。
禪教會我們如何覺悟,從而獲得絕對自由和生命真正的解脫。禪宗六祖慧能說:“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狈鹁褪怯X悟。
禪是*好的心理醫生。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倍U培養我們積極快樂、從容淡定的心態。
禪是藝術的子宮。
元好問詩:“詩為禪客添華錦,禪是詩家切玉刀!
禪悅如風 目錄
**章 禪宗人物傳奇
**節 先行者的悲劇——達摩
第二節 慧可與僧粲的慘淡經營
第三節 奠基者的功績——道信
第四節 衣缽之爭
第五節 曹溪風月——慧能的頓悟禪法
第六節 從玉泉寺到長安城——神秀的漸悟禪法
第七節 北禪南禪的較量
第二章 禪的智慧
**節 教外別傳與不立文字
第二節 萬法皆空:“無常”與“無我”
第三節 不二法門
第三章 禪的人生境界
**節 禪與金錢
第二節 禪與情愛
第三節 禪與職責和道義
第四節 禪與“無凡無圣”
第五節 禪的人生境界
第六節 禪的人生態度
第四章 禪與藝術
**節 禪與詩歌
第二節 禪與武學
第三節 禪與園林
第四節 禪與繪畫
第五節 禪與茶
后記
禪悅如風 節選
**章 禪宗人物傳奇
**節 先行者的悲劇——達摩
簡單地說,我們所講的“禪的智慧”,它來源于中國佛教禪宗,但它不是宗教。“禪”是佛教禪宗的創造性成果,但“禪的智慧”不是出家人的專利。準確地說,禪宗是中國傳統的道家思想,以及魏晉時期的玄學和佛家、儒家學說融合之后,形成的一種新的思想形態。禪宗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智慧,是一種人生哲學,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平淡而灑脫的人生態度,也是生活中一種機智的處事方法。
禪宗是中華傳統思維的產物。但是禪學是印度的佛陀(釋迦牟尼)和他的大弟子迦葉所創造的。大迦葉之后傳到二十八代——菩提達摩。菩提達摩來到中國,成為中國禪宗初祖。達摩是什么人呢?他有哪些傳奇經歷呢?
傳說,南北朝時期的梁朝普通七年九月二十一日。有一位從南印度的大和尚菩提達摩乘船從海上到達中國廣州。據說,當時的海關官員見到這個印度和尚時感到很驚訝、很奇怪。為什么感到驚訝和奇怪呢?
原因有兩點:
首先,他聲稱他是和尚,但他卻蓄著滿臉濃密的胳腮胡子,長發飄散在肩頭。中國的和尚都是光頭,他哪里是和尚的打扮呢?再看他深陷的眼窩中射出來的電光火石的目光,更透露出看破世相的靈光!
其次,他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居然除了一根錫杖和一個僧缽之外,兩手空空,既沒有帶行李,更沒有帶一部經卷。海關的官員知道,凡是從印度來華的人,沒有準不是帶著大量的貨物而來,尤其是和尚,從來沒有不帶大量經卷的。
從這兩點看,此人的打扮和舉動,是違背常理的,稀奇古怪的。海關官員暫時扣留了這個“和尚”,并把這人的情況在**時間內,給當時的廣州刺史蕭昂做了匯報。刺史蕭昂知道當今武皇帝(蕭衍)一向對外國和尚都另眼相看。蕭昂立即把這個印度和尚送進“招待所”,命令人們在限制他自由行動的同時,又好好款待他,并連忙十萬火急地派人把這個古怪的“印度和尚”的報告送到位于金陵的梁武帝手中。梁武帝聽說有印度高僧來中國,馬上命令蕭昂用很高規格的禮儀接待菩提達摩,并立即派遣官員到廣州迎接菩提達摩去金陵。
為什么梁武帝如此重視這個印度來的和尚呢?原來,梁武帝是信佛,是個“想當和尚當不成,當了皇帝當不好”的著名人物。據說,他曾經披著袈裟給大眾講《放光般若經》,他也曾經三度拋棄了皇位而在金陵同泰寺出家,后來又被大臣們硬“請”回來當皇帝。
在位期間,他花了國家大量的金錢修建了許許多多寺廟,唐代著名的詩人杜牧的詩句:“南朝四百八寸‘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就是指的這個皇帝做的事。他還組織僧人大規模翻譯佛經,刻印和出版了許許多多的經卷。
梁武帝在中國佛教的傳播和推廣上,確實建立了豐功偉業。他在歷史上有名,原因就在這里。
菩提達摩到達金陵后,梁武帝立即接見了他。梁武帝看見這位從佛國圣土到來的和尚,就大肆吹捧自己對佛教所做的功德。
“朕即位以來,大量建造寺廟、刻印佛經,還收養了大批僧人,大力宣揚佛教。你看,我的功德無量吧!”
達摩說:“沒有功德。”
這樣的回答是梁武帝做夢也沒想到的。真是“熱臉貼上了冰疙瘩”——情不投、意不合!梁武帝頓時感覺很不爽。就問道:“你為什么說我‘沒有功德’?”
達摩說:“您所做的這些事情,就像一個人和蒼天比較一樣,人只是一粒小小的果實。因為,您做的事不能從根本上解除民眾的煩惱和苦難。您做的這些事情,就像人的影子一樣,雖然是實實在在的,其實是虛無的,沒有什么意義的!
梁武帝聽了達摩的這番話,心里很不痛快,就斜著眼反問達摩:“你說說看,什么才是真正的功德呀?”
達摩說:“萬物的本性是空性,所以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有功德即是無功德。佛法的功德,不是你在人世間所做的那一點點事業就可以追求到的。”
梁武帝對達摩的新見解,真是一頭霧水,一點也聽不懂。梁武帝感到同達摩的談話,句句不投機,談不到一起。我們通常說話不投機半句多。所以,梁武帝就改變了話題。
梁武帝問達摩:“什么是佛教‘圣諦’**義?”
“圣諦”就是由釋迦牟尼首創的原始佛教的“四圣諦”,就是“苦、集、滅、道”。其中的“苦諦”是佛教對于人生的基本觀點。佛教認為,人生的本質就是苦,這“苦”是與生俱來的,就像人有了身體就有了影子一樣。比如,人的一生就有生、老、病、死等苦。所以“圣諦”**義,就是“苦諦”。這是佛學的A、B、C,達摩當然懂得。然而達摩的回答卻是令入意想不到的!
達摩說:“哈哈!天底下哪有什么神圣的東西!”
達摩的這句話很具有顛覆性。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信仰“神圣”。天、地、人和自然萬物都是神圣的;偉大的人物,偉大的皇帝都是神圣的。怎么這個印度和尚說“天底下沒有神圣的東西”呢?
談話至此,梁武帝的每一句話都被達摩堵截、反駁,他覺得這個洋和尚太無理、太張狂了!這分明是抬杠嘛!梁武帝有些惱怒,就問達摩:“那么,現在正在回答我問話的人是誰呢?”
達摩回答說:“我不認識他(自我)。”
他們的**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談話結束了。這次談話,既無結果,彼此也沒有好感。為什么他們的談話令彼此都不愉快呢?原因在于兩點:
首先,粱武帝手握大權,威嚴無比,希望得到外國和尚的贊揚。達摩心中卻是佛教的“沙門不敬王者”的平等思想,所以,不愿意給俗界的皇帝以廉價的贊美。
其次,達摩的觀點是大乘佛教的“空觀”,一切皆空。他到中國來,所要宣揚的,正是這種新的、頗有異端色彩的禪學。達摩的觀點是具有顛覆性的、反叛性的、異端的思想。他們是兩條道上跑的車,走不到一起。
此后,梁武帝再也沒有召見過菩提達摩;实蹖λM行“冷處理”,把他一個人晾在了招待所。
菩提達摩知道自己深深得罪了皇帝,又知道皇帝缺乏悟性,他們之間話不投機,情不投緣,他再待在金陵就是自討沒趣了。所以,不久之后,菩提達摩就悄悄離開金陵,渡過長江到達了北魏。為什么達摩要悄悄離去呢?這有兩個原因:**,此前的談話中,與梁武帝關系弄得很僵,梁武帝沒有殺他,就很開明大度了,很夠意思了;其次,達摩將要去的地方,是當時與南梁王朝敵對的、隔江而治的北魏王朝的地盤。一個外國人穿行在敵對的兩個國家之間,很容易沾上間諜的嫌疑,何況梁武帝對他一肚子的不滿,這不正好送給皇帝一個殺死自己的借口嗎?如果達摩公開說明他要去北魏王朝,難免有殺身之禍。
有個傳說是關于達摩“一葦渡江”的神奇故事:在一個月黑風高的秋夜,達摩悄悄離開金陵城,來到了長江邊。江邊沒有一只渡船。這時,守城的軍官發現有人翻越城墻出城了,就率軍隊出來追趕搜尋;鸸夂腿寺曉絹碓浇,情急之中,達摩只好折斷一桿蘆葦,拋在江水中,憑借自己的神力,站在蘆葦上隨風飄向北岸。追趕的官兵遠遠望著似乎行走在江上的達摩,而無可奈何……
若干天后,達摩到達了北魏的京城洛陽。奇怪的是,達摩專程來中國傳播新的佛法,但他卻沒有在京城滯留,直接去了嵩山的少林寺。這是什么原因呢?原來,當時北魏的皇帝孝明帝在幾個月前剛死去,朝廷中正醞釀著新的陰謀和殘殺。達摩無法借用皇室的力量來宣教,只好獨自在少林寺“掛單”,以等待機會。
然而在少林寺,菩提達摩也沒有講經說法,也不做學術交流,不知是因為“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呢,還是語言不通,有交流上的障礙?傊,他形影孤單,獨來獨往。他每天只是在少林寺西北的一個山洞里面壁坐禪,沉默無語。少林寺的其他和尚都感覺這個老外神秘莫測,神經兮兮的,和尚們叫他“壁觀婆羅門”。
為什么達摩的禪法與當時的中國佛學觀念格格不入呢?這是因為他的禪法有五個新奇怪異的地方:
**,漢代以來,凡是西方來中國的和尚,大多以翻譯佛經為主要的事業,而達摩從不翻譯一字,這是他與眾不同的怪異之一。
第二,達摩不樹立宗派,也不講經說法,只秘密傳授“調心”之法,只教人如何認識“自我”的“心性”,如何通過坐禪來達到“明心見性”。這是他又一個怪異之處。
第三,歷來印度來華的和尚,都是把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不加以區分,同時傾銷給中土民眾。達摩卻只推崇大乘佛教,閉口不談小乘佛教。這又是他的一大怪異之舉。
第四,達摩否定念經誦佛、否定造塔建寺,他把刻印經卷、講經說法等等,都看作是形式主義的花架子,沒有任何意義。這一見解,對于當時的佛教規范來說,是具有反叛性和顛覆性的異端邪說。
第五,達摩宣揚,學佛的根本,在于認識自我。他在教學中,從來不談理論、道理,而只啟發學者去認識“自我”。這就是“不立文字”。
作為一個外來的洋和尚,達摩的思想和行為又有這么多稀奇古怪的地方,他不可能融入當時的佛教群體中,不可能得到有權有勢的“土和尚”的認可和接納。菩提達摩永遠也不會懂得,自古以來,在中國社會,如果一個人獨走偏鋒,獨持偏見而一意孤行,與時尚流行的東西顯得不合拍,不融洽,那么,他很快就將被“邊緣化”,必然遭到冷落和排擠。所以,在少林寺,達摩禪師是孤獨的,而孤獨的人覺得到處都是沙漠。
達摩的佛性清凈,禪境高妙,與當時中土的和尚們不在同一個思維高度上。所以,無法與人對話,更難以與人交流。在人類思想史上,只有惺惺憐惜惺惺,智慧映照智慧,才能做到兩心相吸、心心相印。表面上看,達摩每日面壁,借壁觀心,其實,他在期盼著有識之士,等待著有智慧的人,來達到心心相印,傳授禪法妙理。過了一年又一年,人們對這個印度和尚再也不感興趣了,很少有人想到他,也很少有人見到他。
達摩仍然孤獨地在山洞中坐禪……
終于有一天,一位智者風塵仆仆來到了少林寺。他的目的明確——拜達摩為師;他信心堅定——要參透禪法。這位中年和尚名叫神光。原本在洛陽龍門香山永穆寺出家。為什么稱他是智者呢?因為他博覽群書,善于思辯,善談玄學道理,而且性情曠達,視野開闊,追求新思想。他聽說有一位奇特的外國和尚在少林寺面壁靜修,少林寺離他居住的伊洛只有幾百里地。神光心里想,我為什么不跟隨這位外國和尚學習新的禪理,讓自己登上更高的佛學境界呢?于是,他就來到了少林寺,拜達摩為師。
神光一見達摩,就激動地說,自己如何崇拜達摩的思想,將如何勤勉學習,如何侍奉達摩,等等。但是,達摩根本不理睬他,就像一座雕像似的坐在那里“面壁”。神光就靜立在旁邊侍候著,期待著達摩的認可和接納。
一天過去了,達摩不理睬神光……
幾天過去了,達摩沒理睬神光……
十幾天過去了,達摩似乎完全沒有覺察到神光的存在……
一個在洞外站立,一個在洞中靜坐;一個要求法,一個要傳法。然而,兩人日久天長地僵持在那里,又像賭氣,又像在叫勁。誰也弄不清是怎么回事。
……
禪悅如風 作者簡介
邱紫華,男,重慶市人,1945年生。1983年十蘭州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研究生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1983年起在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任教,現為華中師范大學文藝學、南京大學文藝學博士生導師。曾任華中師范大學文學研究所副所長、中文系副主任、《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主編。1997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山海經
- >
煙與鏡
- >
二體千字文
- >
史學評論
- >
我與地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