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溯本求源話中華萬物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1959072
- 條形碼:9787801959072 ; 978-7-80195-907-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溯本求源話中華萬物 本書特色
每件物品都有自己的歷史,每個歷史都成為現在,那些補我們忽略的現在,空間有怎樣的歷史,翻開《溯本求源話中華萬物》,感受不為我們所知的物品的歷史淵源。
褲子的出現源于裙子……梳子的發明者是個囚犯……*早的熨斗是一種刑具……馬扎在古代被稱為交床……傘傳說是魯班的妻子云氏所創制……
進入這些物品的歷史中,探究被歷史風潮掩埋的有趣秘密。
溯本求源話中華萬物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探究中華民族*有代表性物品起源的經典作品。這些物品大多原產于我國,而且多是人們每天都要打交道的物品,比如衣裳、首飾、肥皂、桌椅等。作者用淵博的知識和寬闊的視野,對其進行歷史回眸,幫助人們串聯萬事萬物的發展脈絡,深刻理解中華民族的聰明睿智和刻苦耐勞的品質。
溯本求源話中華萬物溯本求源話中華萬物 前言
緒論
萬物根由源遠流長
天地之間,亙古及今,事物繽紛,然而萬物皆有其來源。對世間萬物追本溯源是這本書的內容。本書介紹了六大類,七十三種物品的起源。
何謂“物”?《說文解字注》詮釋:“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術數起于牽牛,故從牛,勿聲。”是說“物”這個字,由兩個單字合成:左“牛”右“勿”。按《六書》造字*理,屬“假借、諧聲”發“勿”音。
《辭源》“物”字含義有八:(一)存在天地間的一切東西。(二)與“我”相對的他物。(三)事物的內容實質。(四)顏色、物色:五彩云氣之物辨吉兇。(五)種類什物。(六)觀察物象。(七)標志、識也。(八)雜色牛、雜帛。
《辭海》:物,代指“人”。例如(一)在某方面有代表性的人;(二)文學和藝術作品中所描寫的人,都稱為“人物”。
泱泱中華,洋洋物產。產自何許?《禮記·鄉飲酒》記載:“東方者春產萬物者圣也。”圣也何人?張輔元先生《商品史話》有闡述:“自古以來,不論是神話傳說,還是史書記載,都說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中國的很多創造發明,諸如造文字、運算術、定音律、著醫書、織絲帛、縫衣裳等幾乎都創始于黃帝時期。我中華悠悠五千年輝煌歷史,就是從這里發端。
盡管人們每天都和種種“物品”打交道,但是對其各種對象物品的屬性,未必人人皆知。倘若把各種貨物的歷史,逐一加以介紹,那么,或工人在生產,農民在耕耘,營業員在銷售,消費者在使用,能知道物物的來龍去脈,想來也會是一件賞心樂事。比如,衣裙鞋帽是怎么出現的?傘扇簾帳*人發明?又如,桌椅板凳的創起,筆墨紙硯的由來,鑼鼓笙簫的問世,琴棋書的始末,梳篦鏡子的古今,煤炭蠟燭的滄桑,鐘表眼鏡的家世,酒具茶具的探源,盆景花卉的小考大到車輛源遠,小至針黹雜瑣。從瓷器三千年,追溯陶器七千載。有的盤桓億萬年,有的端倪僅僅百十春;有的輾轉逶迤出口國門,有的漂洋過海自異邦舶來。自是行云流水,風情萬端。
《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溯本求源話中華萬物》通過對世間萬物遍歷滄桑,不斷完善進化的歷史回眸,與海外同類物品的尖端接軌,熨帖于《天演論》、《物種起源》,互為佐證謀合。人猿相揖別后,大腦發達會思考,兩手解放握工具。勞動不僅創造了人類胴體,而且創造世界萬物。
人類物質文明的建設,是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轉化過程。因為“物質,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這種不是簡單“形而上”的再生產,乃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轉化一般發生在同一物種或分子成分相同卻組合結構變異而創造“奇跡”,譬如“轉基因”。《國語·越》:“得時無怠,時不再回。不予不取,贏縮轉化,否極泰來。”
這種從國內而海外,全方位多視角對物質世界嬗變的回顧和遠眺是有益的。以求鼎新革故,拓展無限,造福民生。
本書七十三篇所納入的萬物遴選,都是*產于我們祖國遼闊而富饒的土地上,旨在訴諸文字以表明中華五十六個民族是何其吃苦耐勞,何等的聰敏睿智。足以昭示,炎黃子孫繁衍生息的地方,怎樣開拓成一個著稱于世界的文明古國——夏鼎商彝;秦兵馬俑;唐詩宋詞;晨鐘暮鼓;絲綢之路。幾度“民殷財阜”,物資形態之精進的初始時怎樣遙居世界前茅;上下五千年,如何造就“物華天寶,冠絕古今”。涌現出那么多的能人,可謂“英才濟濟,人杰地靈”!
雕古為創新,懷舊求革故。正所謂“以史為鏡,可以見興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往事乎人文,以化成不可追,來世猶可待,待我中華振興,重新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已是指揮若定。中國人機智,不再沉湎于“火藥指南針、蔡倫祖沖之”。“遺憾嘆喂”是可憐無補的。機遇敦促我們“不再讓一個又一個科學變革,擦身而過”。
本書寫作凡例,擬求以事為,以時為緯,勾勒各種物品由來變革的同時,采風狀物,網羅遺逸故事——寵物尤物皆物欲——采蓮采桑采風情。萬物擬人,不也藝術。何謂“藝術”?古今含義有異。《后漢書·伏湛傳》:“藝謂書、數、射、御;術謂醫、方、卜、筮。”而今“藝術”即“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也指“物之形狀獨特而美觀的藝術品”。書中不乏藝術奇葩。
物美藝術是“觀念在個別事與物上的完全顯現”。沒有物,何談美?美者情也——情文文情皆人情。把人類的特性加于外界事物,使物人格化。如*始社會把自然界萬物現象人格化或“精靈化”,創造了各種各樣的神。擬人觀同“萬物有靈論”密切聯系,“賦萬物以風情”。
南唐后主李煜《賜宮人慶奴》:“風情漸老見春羞,到處逍遙感舊游”。何謂“風情”?“風情”之于物,泛指“物態民俗、物極幻化、物染蒼黃、物結疤癭、物色貪婪、物產物望、物景物役、物象物候、物競物議”;“景物依舊,物是人非”;“物離鄉貴,人離鄉賤”;“物故可論,途窮能無慟”?“不以物務干,唯以聲色自娛”;“初晴物候涼,夕陽照山莊”;“物物而不物與物,則否胡可得而累”;“物以稀為貴,情因老更慈”;“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審貴賤而通物情”。
《荀子》:“性之七情六欲”引申為事物本性。《孟子》解釋:物之情從何而生?生于“物之不齊”——物與物千差萬別。物隨情變,情隨物遷。
《食貨志》兩千年前就寫道:物,“孕自天產,用之有價”。價,價值也。其萬物萬年的物化中,必然積淀色色款款的逸聞舊事、民間傳說、巷閭風情,勢必會在駢文詩詞風雅騷頌戲曲影調三墳五典古籍中反映、折射。凡此,都被《溯本求源話中華萬物》所汲納。
本書作者張輔元先生,某報館主任編?,上世紀50年代畢業于遼寧大學濟系本科。長期以來,致力于古代商品史、民俗史、避諱史研究,對文字訓詁學頗具造詣。曾撰著發表各種文稿逾三百萬字,出版書籍四部五冊二百萬字。展卷拜讀其華章,氣度恢弘,耳目清新。確有“風云吐于字里,珠玉生于行間”之筆力,方顯先生之厚積薄發。深諳“百川學海而至于海,丘陵學山不至于山”的途徑。早年領教于幼學啟蒙、私塾國學。熟讀四書五?,堪稱“飽學”。才自內發,學以外成。既,學力根深蒂固;又,躬身執卷授業。為著作《溯本求源話中華萬物》而精讀歷代筆記小說二百五十六卷。致令先生“函雅故、通古今、正文字”,筆底斑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先生不僅“讀萬卷書”,還遠足“走萬里路”,梯山航水,云游煙霞。選就本書構筑,知識密集,饒有風韻。集科學、史學、文學于一書,涉獵廣陌、雜俎百家、類鈔別志、博考哲圣、采摭群言、考源索隱、綴軼拾遺、史數術、典章格制、譜牒世事、稗官野史、宮廷瑣秘、秘辛雜識、天文歷法、六工商賈、漁樵耕讀、兵戎戰亂、左道旁門、雜耍湖、三教九流、曲舞戲樂、書琴棋、掌故傳聞、村情山趣、鄉黨俚語、萬方風情
無論寒暑,心不外騖。先生伏案一十三年,探索萬物淵源,勾勒風情,裁重刪繁,刻意鋪陳。致令筆下萬千阿物,在各自孕育、產出、交換、消費等諸環節的運筆中:有綱有目,時古時今,見形見影,亦文亦白,或莊或諧,無一無據。
或因作者受歷代筆記小說影響,其寫作手法,類若小品,宛如雜俎,猶同叢談、志錄、語林、說苑、話本、漫鈔、駢文、騷體茹古今,不拘一格。
發覆萬物之蒙塵,必定擷引古文,然古代漢語,生字、冷字、僻字,一字多義,章法詞句,拗口蹩腳,音調艱澀,不易誦讀。凡此,作者都須逐一進行詮釋、斷句注疏、白話·譯,以求既不失古籍*意(義)又令今人明了,文言白話,雅俗共賞。然則,若此詮釋,非通曉古漢語者難能為之。張輔元先生飽學“之乎者也矣焉哉”,遇文言古語,輒*刃而解。
“熔鑄百家,納諸萬物”是本書之養結構。由于運用古文資料,內容廣袤,免不了渣滓泥沙。當指出的是作者對于書中或神話故事,或民間傳俗,或閑書野史,凡是古人著于史料中的荒誕,必當酌情刪削。然則,先祖之圖騰崇拜,其本身并不就是迷信。須知,古老華夏的祖宗信仰與氏族公社同時發生。中國小說就是起源于神話傳說。
末了,掩卷思索,體察到先生治學之嚴謹,著述唯實,鉤深致遠。弘揚了中華古代科學人文。昭彰了先師、前賢、圣哲之睿智玄覽、辭意精警。《溯本求源話中華萬物》付梓,表明其瓜瓞子孫——數典不忘祖宗。
該書如此謀篇,將古代漢語,譯成當代白話,縮短*近溝通了先祖與我輩鴻溝,古今血緣嫡親,恍若前天昨日。祖孫如晤,會面促膝,喃喃喁喁唐堯虞舜夏商周,獨有筆墨留春秋。
敬仰先生,篤志博學,儒雅風范。乃國之楨干,士之楷模也。
張潤彤(北京交通大學博士生導師)
2008年1月18日
溯本求源話中華萬物 目錄
衣裳
裙裝
帽子
鞋靴
手帕
棉花
染料
絲綢
刺繡
脂粉
首飾
鏡子
梳子
器用雜物
縫針
剪刀
熨斗
眼鏡
鐘表
扇
簾
帚
秤
鎖
傘
車
學習用具
桌椅
算盤
度尺
鉛筆
毛筆
墨
硯
紙
書籍
家居用品
陶器
瓷器
琉璃
肥皂
火柴
蠟燭
煤炭
筷子
酒具
茶具
草編
席子
竹器
枕頭
民族樂器
木梆
鐘鑼
鼓
琵琶
胡琴
古琴
其他撥弦樂器
吹簧樂器
吹管樂器
休閑娛樂
花卉
盆景
年畫
彩燈
煙花
瀑竹
玩具
風箏
象棋
溯本求源話中華萬物 節選
衣帽飾品
帚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這是明末清初朱柏廬《治家格言》的開篇句。“灑掃”即灑水掃地,以清除塵穢。這種愛清潔、講衛生的習俗,是我中華民族的崇高美德。溯其淵源,由來已久。
《周禮·夏官·戎右》就有“贊牛耳桃茢”的文字。意思是說,周代有一種儀式,割牛耳取血,再用鬼所畏懼的桃木做把柄,蘸涂牛血,用樹枝或荊苕或竹梢扎制的笤帚掃之,可驅除一切不祥。“茢”,是周代對笤帚的別稱。
《說文解字注》寫道:“茢,芀也……桃茹執戈。莉,萑苕,可掃不祥……茢菼帚也。”其中的“芳”即蘆葦;“菼”,即葦荻,都是做苕帚的材料。
西漢人戴圣編纂的,記載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禮記》寫道:“凡內外,雞初鳴,灑掃室堂及庭。”
《詩經·山有樞》記載:“子有庭內,弗灑弗掃;子有鐘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就是說,一個人有了錢,應該拿來使用,如今你有了房屋,怎么不灑灑水,掃掃地,收拾得潔凈些。你有了鐘鼓,怎么不打打敲敲;豈能空坐著,等著自己死了,把這許多財產都被人占據了去?
我國早在三千年前就有官方規定大搞公共衛生的舉動。《周禮》有逢節日“令州里除不蠲”的記載。“蠲”,意為清潔。“除不蠲”,就是大掃除。到了漢代,城市已出現了“都廁”,這是世界上*早的公共廁所。
《禮記·曲禮》還記述了灑掃規矩:“凡為長者糞之禮,必加帚于箕上,以袂拘而退。”是說,在長輩或主人面前掃地,須把笤帚蒙蓋于盛垃圾的器具之上,并用那寬大的衣袖加以遮掩,小心翼翼地退出,以表示對長者的敬重。“糞”,這里為動詞掃除之意。“糞除”,打掃或消除。如《聊齋志異·天宮》中的“今將糞土天宮,不能復相容矣。”就是說那女子告訴郭生,今天天宮要打掃各個房間,無法容你私藏于此,請你倆趕快離去。二人依依而別。
漢代班孟堅《東都賦》吟詠:“雨師汎灑,風伯清塵”,是在描述天公作美,灑掃庭院巷閶:浙瀝的雨水,滌蕩地上的污垢;徐徐清風,拂凈處處塵埃。何謂“塵埃”——
唐代成玄英為《莊子·逍遙游》作注寫道:“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揚土日塵,塵之細者日埃”。用現在的話說,即隨風飄揚或散落各處的灰土。
我國的先民,很早很早以前就懂得塵埃、污物與人們身體健康的關系。在一本記載周秦之事的《周書·秘奧造宅經》中就告誡人們:“溝渠通浚,屋宇潔凈,無穢氣塵埃,不生瘟疫。”晉代張華《博物志》又說:“居乏近絕溪,群冢狐蠱之所,近此則亂氣陰匿之處也。”都是在提示,建造住宅之前,必須選擇周圍環境,遠離污水濁溝、亂墳荒塋。*理想之地,是建在有源頭活水的林木蒼翠之處。凡此陽宅“風水”,都是為了避絕污穢塵埃。
這里說的都是古人如何防疫。恰如漢代劉安《淮安子》所說:“以利害為塵埃,以死生為晝夜。”由于飄塵無處不入,防不勝防。這就務必要“治”。“治理所宜,以帚治之。”“帚”,即帚具,系用于灑掃、洗刷或撣拂以清潔環境的用具。
帚,古寫作箒,又謂之蔧、彗,還雅稱“凈君”。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剖析“帚”字:帚“從又(彐)持巾埽(掃)爿(一)內。”大意是:凡是掃除以清潔的,如同用巾(抹布)拂拭器物。所以古人用萑(蘆類植物)、芀(苕、葦花)、黍<列木>(高粱穰)扎制為帚,用以拂(掃)地。
《辭源》注釋:“帚,掃帚之器也。凡洗刷揮掃之器,束其上端,散其末端者,皆謂之帚。”如笤帚、掃帚、炊帚、煙帚、雞毛帚、狗尾帚。
帚,是誰發明的呢?許慎《說文解字》剖析:“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以掃坐穢之始。”唐代顏師古在為《急就篇》作注:“杜康作箕帚。”許慎說是少康;顏師古說是杜康。康,實乃一人。《辭海》說:“杜康即少康。”是當時的中興之主,夏禹的第五位繼承人。他不但發明了造酒,還發明了畚箕(盛垃圾的器具與掃帚)。
或許是因為各種帚都是用竹草等植物原料扎制而成又易于腐爛的緣故吧,所以在占代出土文物中,難以發掘古人所用之帚具實物,只能在古代甲骨文、青銅器上找到憑據。
陜西出土的殷商青銅器上,發現有“子持帚作灑掃狀”的圖譜。
商代的甲骨文中有“帚困”二字。“圂”,即廁所;“帚”,即掃帚。足見殷商年代民間就已使用帚具。
《農政全書·農器》記述:“帚”,又謂之篲。就是《莊子·達生》說的“田開之日‘開之操拔篲以待門庭。亦何聞于夫子!”’意思是田開之說:我那時正拿掃帚在門口打掃,怎么能聽得到先生的教導?
掃帚,為何又稱之為“凈君”?經查考,源出于宋代陶谷《清異錄》:“南山館中,窗頰上有詩云:‘凈君掃浮塵,涼友招清風。”’后人據此,把“凈君”與“涼友”分別作為掃帚與扇子的雅稱。
我國**部詩歌總集《詩經·幽風·東山》中記述著這樣一則故事:“零雨其漾,鸛鳴于垤,婦嘆于室,灑掃穹窒。”大意是說:遠在兩干五百多年前,有一個帶兵征戰的人,駐扎在山野,三年后在回家的半路上,天公不作美,下起雨來,忽然聽到澤畔溪旁有白鸛的鳴叫聲,由此聯想到守了三年空房的妻子,為盼望丈夫早回家來,早已把屋子的里里外外,掃除得干干凈凈,望眼欲穿了!
灑掃庭堂,凈化居室。以迎迓賓客或久別的親人,是我國古老文明的又一佐證。這種風俗,自商周以來,歷代相沿。
“南臺中丞掃榻見,北門學士倒屣迎。”(陸游《寄題徐載叔東莊》)意思是,聞知貴客或盼望的人兒忽然來臨,主人首先想到的是操起笤帚掃炕掃床,然后趕忙下地。因為著急,而倒穿了鞋子會見客人;或俗話所說的趿拉著鞋子出門迎接。后來便把等待客人來臨,叫做“掃榻以待”。
1984年播映的電視連續劇《諸葛亮》**集《臥龍出山》,劉、關、張第三次到茅廬請諸葛亮。諸葛亮未出柴門之前,先派一書童,手舉一把掃帚出來恭敬迎接。這是什么禮節呢?原來,劉備等人三顧茅廬時,諸葛亮正在睡鄉,他一覺醒來,聽說劉備已在門外等候多時,便急忙起身,并說:“為何不早報知于我?待我更衣前去迎接。”同時,童兒趕忙倒舉一把長掃帚,趕先出外迎候。這就是漢代的所謂“擁彗迎門”。童兒倒舉掃帚象征著庭院已打掃干凈,等候著貴客的到來。如此舉動,是表示主人對客人的畢恭畢敬。這一禮儀是從出土的漢畫愽上考證出來的。
《史記·高祖紀》也有類此記述:“太公擁篲,迎門卻行。”
擁篲,也作“擁帚”,見《文苑英華·七召》:“心絕內戰,事無外欲,橫經者比肩,擁帚者繼足。”是說,為人忠厚不貪,處處受人尊敬。
“擁彗”又謂之“執帚”。但是,“執帚”還有另一種解釋:做灑掃一類的事情。古時用為臣仆、妻子的代指,向對方表示尊敬。如《吳越春秋》:“大王赦其深幸,裁加役臣,使執箕帚。”后來“執箕帚”又專指妻子。如《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寫道:“愿獻甄氏為世子執箕帚。”這是曹操大敗袁紹后,袁妻劉氏為保全性命,對曹操說:愿將次男袁熙之妻甄氏獻給曹丕為妻。“執箕帚”,就是指妻子為丈夫料理家務:做飯做衣,掃地掃炕。
持帚清掃,早在唐朝已是一種職業,當時稱之為“掃地夫”。王建在《宮詞》中有記述:“宮人拍手笑相呼,不識增(階)前掃地夫。”唐朝在宮內設置有許多專職灑掃的清潔工。分工還很細,宮院、殿堂、廊閣、庫房,內外有別,各司其職。
我國早在漢代就有發明家畢嵐制成了世界上**輛用于清潔道路的灑水車。《后漢書·張讓傳》記述:“又使掖庭令畢嵐……又作翻車渴烏,施于橋西,用酒南北效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翻車”,即能自動引水的機車;“渴烏”,即古代吸水用的虹吸管,形如曲筒,以氣引水向上噴灑。唐代杜佑《通典》中的《隔山取水》還詳細地介紹了“渴烏”的以氣引水法。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有當時的清掃古俗:“士庶不論貧富,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清嘉錄》說得更具體:“臘將殘,掃宇日,去庭戶土穢。”這“掃宇日”,就是老上海的“除殘日”,亦即河北民諺:“臘月二十五,掃房土”;“臘月二十七,里外洗一洗”;“臘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臘月二十九,臟土都搬走”。 這種民俗曾為不成文的鄉規民約,形成全國自發性的愛國衛生日。那時,沒有人督促,更沒有人檢查,每到臘殘歲尾,家家清掃。不但美化環境,還能消滅越冬蚊蠅。
這種國風,年年如是。盛行不衰,相沿迄今。北方謂之“掃房”,南方叫做“撣塵”。
由于人們把春節掃塵視為大事,因此,古人還用浮雕、銘文等形式予以記載傳頌,以流芳后世。如創建于漢代的山東嘉祥縣武王祠里有塊石雕,上面的圖案就惟妙惟肖地描繪著當時鄉民手持各種笤帚、掃帚打掃塵穢的情景。
……
溯本求源話中華萬物 作者簡介
張輔元,河北省樂亭縣人,曾任《朝陽日報》主任編輯。主要著作有《商品史話》《編采與文心》《文心與避諱》《秋燈夢筆》《野壺涎》《大俠小尼》《旅店風塵煙花錄》《詩情文思畫意》《無心插柳》《新聞通訊消息》《孕育房術諱風騷》《雪泥鴻爪》《然疑雜俎》等。
- >
隨園食單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朝聞道
- >
回憶愛瑪儂
- >
二體千字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自卑與超越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