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解讀貴州余秋雨黔東南紀行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1082435
- 條形碼:9787221082435 ; 978-7-221-08243-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解讀貴州余秋雨黔東南紀行 內容簡介
《余秋雨黔東南紀行》借用著名文化學者之眼,讓讀者從他的視野里去看黔東南。余秋雨將肇興、隆里和西江等黔東南旅游的閃光點很好地提煉了出來,站的角度很高。人與自然如何相處,他都用獨特的視角作了詮釋。圖文并茂是本書系的一大看點,余秋雨的黔東南之行圖片生動有趣,有效地為讀者彌補了從文字里想象的缺憾。短短的行程,讓余秋雨專門為一個地區打造幾篇文章,這是罕見的,說明了余秋雨對黔東南對原生態有著深厚的感情。
解讀貴州余秋雨黔東南紀行 目錄
黔東南原生態考察手記
傘下的侗寨
蚩尤的后代
我本是樹
沿途漫談(錄音整理)
隆里
互生和諧的文化孤島
肇興
真正的公民社會
岜沙
人即樹的生命哲學
三寶
謙恭自然和諧山水
西江
美麗超乎想象
鎮遠
諸神狂歡地
小結
原生態黔東南的力量
第二部分
日記/隨筆
隆里
回憶
肇興
鼓樓
岜沙
小黃
二玉
記憶
西江
銀飾
鎮遠
河流
凱里
黔東南的微笑
跋
解讀貴州余秋雨黔東南紀行 節選
**部分
黔東南原生態考察手記
傘下的侗寨
一
這是翠綠群山間的一個小盆地,盆地中間窩著一個幾百戶人家的村寨。村寨的房屋全是黑褐色的吊腳樓,此刻正朦朧著灰白色的霧氣和炊煙。把霧氣和炊煙當作宣紙勾出幾筆的,是五座俏拔的鐘樓。
鼓樓底層開放通透,已經擁擠著很多村民和過路客人,因為在鼓樓邊的花橋上,另一些村民在唱歌,伴著蘆笙。
唱歌的村民一排排站在花橋的石階上,唱出來的是多聲部自然和聲,沉著、柔和、悅耳。這些村民有一年被選到法國巴黎的一次國際合唱節里去了,才一開口,全場屏息,第二天巴黎的報紙紛紛評論,這是中國所有歌唱藝術中*容易被西方接受的一種。
村民們沒有聽過太多別的歌唱藝術,不知道法國人的這種評論是不是有點夸張。但他們唱得比平時更來勁了,路人遠遠一聽就知道:咳,侗族大歌!
不錯,我是在說一個侗族村寨,叫肇興。地圖上很難找得到,因此我一定要說一說它在地球上的準確方位:東經109°10’,北緯25°50’。經緯交匯處,正是歌聲飄出的地方。
唱歌的村民所站立的花橋就像一般所說的“風雨橋”,很大,筑有十分講究的頂蓋,又把兩邊的橋欄做成兩溜長椅。不管風晨雨夕還是驕陽在天,總有不少村民坐在那里觀看河景,說說笑笑。此刻,橋頭的石階變作了臨時舞臺,原來坐在橋欄邊的村民沒有起身,還是坐著,像是坐在后臺,打量著自己的妻子、女兒、兒子的后腦勺。
這些站在橋頭石階上唱歌的村民中,不同年齡的婦女都穿上了盛裝。中年婦女的服裝比較收斂,是黑色為底的繡花衣,而站在她們前面低一級石階上的姑娘們,則穿得華麗、精致,配上一整套銀飾簡直光彩奪目。據說,姑娘們自己織繡多年的大半積蓄,父母親贈予她們的未來妝奩,都凝結在這套服裝中了。這里的財富不隱蔽,全都為青春在叮叮當當、閃閃爍爍。
領唱的總是中年婦女,表情比較嚴肅,但她們的歌聲在女兒輩的身上打開了歡樂的閘門。我一遍遍地聽,當地的侗族朋友在我耳邊輕輕地介紹著歌曲內容,兩頭聽下來終于明白,這樣的歌唱是一門傳代的大課程。中年傳教給青年,青年傳教給小孩,歌是一種載體,傳教著人間的基本情感,傳教著民族的坎坷歷史。像那首《珠郎和娘梅》的敘事長歌,就在向未婚男女傳教著什么是愛情,什么是忠貞,為了愛情與忠貞應該作出什么樣的抗爭,付出什么樣的犧牲。
歌聲成了民族的默契、村寨的共識、世代的叮嚀。但是,這種叮嚀從來不是疾言厲色,而是天天用多聲部自然和聲完成。這里所說的“多聲部自然和聲”已不僅僅是一個音樂概念,而是不同年齡間的一種共同呼應、集體承認。這里的課本那么歡樂,這里的課程那么簡明,這里的教室那么敞亮,這里的考試那么動人。
這所永恒的學校,大多以女性為主角。男性是陪襯者,唱著雄健有力的歌,作為對母親、妻子、女兒間世代叮嚀的見證。他們更以蘆笙來配合,不同年齡的男子高高矮矮地吹著大小不一的蘆笙,悠悠揚揚地攙扶著歌聲走向遠處。女性們獲得了這樣體貼的輔佐,唱得更暢快了。
我聽一位在村寨中住了幾年的外來人說,在這里,幾乎每天在輕輕的歌聲中醒來,又每天在輕輕的蘆笙中睡去。我一聽就點頭,因為我這幾天住宿的那家干凈的農家旅館,邊上就是一條河,永遠有一群一絲不掛的小男孩在游泳,邊游邊唱。在近旁洗衣服的小女孩們不唱,只向小男孩們潑水。她們是主角,是主角就不輕易開口。明天,或者后天,她們就要周周正正地站在花橋石階的*低一級與大人們一起歌唱了。那些小男孩還站不上去,只能在一邊學吹*小的蘆笙。
我們平日也可能在大城市的舞臺上看到侗族大歌的演出,但到這里才知道,歌唱在這里不是什么“余興節目”,而是全部生活的起點和終點,全部歷史的凝練和傳承,全部文化的貯存和展開。
二
歌聲一起,吊腳樓的扇扇窗子都推開了,很多人站在自己家的窗口聽。這個畫面從鼓樓這里看過去,也就成了村寨歌會的遼闊布景。
石橋、小樓、窗口,這本來也是我家鄉常見的圖像。豈止是我家鄉,幾乎整個江南都可以用這樣的圖像來概括。但是,今天在這里我發現了一個重大差別。江南石橋邊樓房的窗口,往往有讀書人在用功。夜間,四周一片黑暗,只有窗口猶亮,我歷來認為,那是文明傳承的燈火。
我也曾經對這樣的窗口燈火產生過懷疑:那里邊攻讀的詩文,能有幾句被窗下的鄉親知曉?如果說,這些詩文的功用,是浮載著書生們遠走高飛,那么,又留給這里的鄉親一些什么?
答案是,這些書生不管是發達還是落魄,不管是回來還是不回來,他們誦讀的詩文與故鄉村莊基本無關。因此,河邊窗口的燈光對于這片土地而言,永遠是陌生的,暫駐的,至少,構不成當時當地的“多聲部自然和聲”。
侗族長期以來沒有文字,因此也沒有那些需要日夜攻讀的詩文。他們的詩文全都變成了“不著一字”的歌唱。這初一看似乎很不文明,但是我們記得,連漢族*高水準的學者都承認,“不著一字”極有可能是至高境界。我這樣說當然不是否定文字在文明演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只是對自己作一個提醒:從*宏觀的意義上看,在文明演進的慣常模式之外,也會有精彩的特例。
不錯,文字能夠把人們引向一個遼闊而深刻的精神世界,但在這個過程中要承擔非常繁重的訓練、校正、紛爭、一統的磨煉,而磨煉的結果也未必合乎人性。請看世間多少麻煩事,因文字而生?精熟文字的魯迅嘆一聲“文章誤我”,便有此意。如果有一些地方,不稀罕那么遼闊和深刻,只愿意用簡潔和直接的方式在小空間里淺淺地過日子,過得輕松而愉快,那又有何不可?
可以相信,漢族語文的頂級大師老子、莊子、陶淵明他們如果看到侗族村寨的生活,一定會稱許有加,留連忘返。
與他們不同的是,我在這里還看到了文字崇拜的另一種缺陷,那就是漢族的飽學書生幾乎都不擅歌舞,更無法體驗其中的快樂。太重的學理封住了他們的歌喉,太多的斯文壓住了他們的舞步。生命的本性原來是載歌載舞的,在他們身上卻被褊狹的智能剝奪了大半。
歐洲的文藝復興,其實是對于人類的健全和俊美的重新確認,從奧林匹亞到佛羅倫薩,從維納斯到大衛,文字都悄悄地讓了位。相比之下,中國的書生作了相反的讓位。只有在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才會重新展現生命的更本質方面。
三
花橋石階上的歌唱一結束,有一個集體舞蹈,歌者和觀者一起參加,地點就在寬敞的鼓樓底下。這時才發現,在集體舞蹈圍繞的圓心,也就是在鼓樓的中央,安坐著一圈黑衣老者。
老者們表情平靜,有幾個抽著長長的煙竿。他們是“寨老”,整個村寨的管理者群體。一個村民,上了年紀,又德高望重,就有資格被選為寨老。遇到村寨安全、社會秩序、村民糾紛、節日祭祀等等方面的事情,鼓樓的鼓就會擊響,寨老們就會聚集在這里進行商議。寨老中又有一位召集人,商議由他主持。寨老們做的決定就是*后決定,以示權威。
寨老們議事也有既定規范。由于沒有文字,這些規范成為寨老們必須熟記的“鼓詞”——鼓樓下的協調規則,聽起來很是有趣。石干城先生曾經搜集過,我讀到了一些。其中一段,說到村寨的青年男女們在游玩中談情說愛是理所當然,而過度騷擾和侵犯卻要受到處罰,很典型地展示了鼓詞的風格。且引幾句——
還有第二層,
講的是男女游玩的事。
耳邊插雞尾,拉手哆耶,
墻后彈琵琶,相依唱歌,
依身在門邊,細語悄言,
不犯規矩,理所當然。
倘有哪個男人伸腳踩右,伸手摸左,
狗用腳爬,貓用爪抓,
摸腳掐手,強摘黃花,
這類事,事輕罰酒飯,
事重罰金銀,罰他一百過四兩。
這種可愛的規矩,本來就包含著長輩的慈祥口氣,因此很有禪性。真正處罰起來,還要看事端的性質和事主的態度,有所謂“六重六輕”之分,因此就需要寨老們來裁決了。但是,處罰也僅止于處罰,沒有徒刑。因為這里的侗族自古以來都沒有警察,沒有監獄,當然更沒有軍隊。
寨老不是官員,沒有任何特權。他們平日與村民一樣耕種,養家糊口,犯了事也一樣受到處罰。他們不享受錢物方面的補貼,卻要承擔不小的義務。例如外面來了一些客人,他們就要分頭接到家里招待。如果每個寨老都接待了,還有剩余的客人,一般就由那位寨老召集人負責了。
“因此,一位長者要出任寨老召集人,首先要征得家里兒女們的同意,需要他們愿意共同來承擔這些義務性開支。”兩位年輕的村民看我對寨老的體制很感興趣,就熱情地為我解釋。
我一邊聽,一邊看著這些黑衣長者,心想,這就是我心中長久向往的“村寨公民社會”。道家認為,一個社會,機構越簡負累也越簡,規則越少邪惡也越少。這個原則在這里得到了*好的體現。
我所說的“村寨公民社會”,還包括另一番含義,那就是,村寨是一個大家庭,誰也離不開誰。到街上走走,總能看到很多婦女一起織一幅布的情景。這里的織布方式要拉開很長的幅度,在任何一家的門院里都完成不了,而是需要四五家婦女聯手張羅。這到底算是一家織布幾家幫忙,還是本來就是幾家合織?不太清楚。清楚的是,長長的棉紗把好幾家人家一起織進去了。
織布是小事,遇到大一點的事情,各家更會當作自己家的事,共同參與。
更讓外來者驚訝的是,家家戶戶收割的糧食都不藏在家里。大家約定放在一個地方,卻又都不上鎖。一位從這兒出生的學者告訴我,在侗語中,根本沒有作為名詞或動詞的“鎖”的概念。
入夜,我站在一個杉木陽臺上看整個村寨,所有的吊腳樓都黑乎乎地溶成了一色,不分彼此。這樣的村寨是真正平靜的,平靜得連夢都沒有。只待晨光乍露時**支蘆笙從哪一個角落響起,把沉睡了一夜的歌聲喚醒。
四
我所站立的杉木陽臺,是農家旅館的頂層三樓,在村寨里算是高的了。但我越來越覺得,對于眼下的村寨,萬不能采取居高臨下的考察視角。在很多方面,它比我們的思維慣性要高得多。如果說,文化生態是一門*重要的當代課程,那么,這兒就是課堂。
當地的朋友取笑我的迷醉,便在一旁勸說:還是多走幾個村寨吧。
我立即起身,說:快!
離肇興不遠,有一個叫堂安的寨子。我過去一看便吃驚,雖然規模比肇興的寨子小,但山勢更加奇麗,屋舍更有風味。這還了得,我的興頭更高漲了,順著當地朋友的建議,向西走很遠很遠的路,到榕江縣,去看另一個有名的侗寨——三寶。
一步踏入就站住了。三寶,實在太有氣勢。打眼還是一座鼓樓,但通向鼓樓的是一條華美的長廊,長廊兩邊的上沿,畫出了侗族的歷史和傳說。村民們每天從長廊走過,也就把祖先的百代艱辛慰撫了,又把民族的千年腳力承接了。這個小小的村寨,一開門就開在史詩上,一下子抓住了自己的荷馬。
鼓樓前面,隔著一個廣場,有一排榕樹,虬勁、蒼郁、繁茂,像稀世巨人一般站立在江邊。后面的背景,是連綿的青山,襯著透亮的云天。這排榕樹,是力量和歷史的扭結,天生要讓世人在**眼就領悟什么叫偉大。我簡直要代表別的地方表達一點嫉妒之情了:別的地方的高矗物象,大多不存在歷史的張力;別的地方的歷史遺址,又全都失去了生命的綠色。
在這排大榕樹的左首,也就是鼓樓的右前方,有一座不大的“薩瑪祠”。薩瑪,是侗族的大祖母,至高無上的女神。
我早就推斷,侗族村寨一定還有精神皈依。即使對寨老,村民們已經給予了輩份性、威望性的服從,卻還不能算是精神皈依。寨老會更替,世事會嬗變,大家還是需要有一個能夠維系永久的象征性力量,現在看到了,那就是薩瑪。
問過當地很多人,大家對薩瑪的由來和歷史說法不一,語焉不詳。這是對的,任何真正的信仰,都不應該被歷史透析,就像再精確的尺子也度量不了夜色中的月光。
我問村里幾位有文化的時尚年輕人:“你們常去薩瑪祠嗎?”
他們說:“常去。遇到心里不痛快的事就去。”
我問:“如果鄰里之間產生了一點小小的矛盾,你覺得不公平,會去找村里的老人、智者去調解,還是找薩瑪?”
他們齊口同聲:“找薩瑪。用心默默地對她訴說幾句。”
他們那么一致,使我有點吃驚,卻又很快在吃驚中領悟了。我說:“我知道了,你們看我猜得對不對。找公平,其實是找傾訴者。如果讓村里人調解,一定會有一方覺得不太公平。薩瑪老祖母只聽不說,對她一說,立即就會獲得一種巨大的安慰。”
他們笑了,說:“對,什么事只要告訴她了,都成了小事。”
就這么邊說邊走,我們走進了薩瑪祠。
我原想,里邊應該有一座塑像,卻沒有。
眼前是一個平臺,中間有一把小小的布傘,布傘下有很多鵝卵石,鋪滿了整個平臺,平臺邊沿,有一圈小布人兒。
那把布傘就是薩瑪。鵝卵石就是她庇蔭著的子孫后代,邊沿上的小布人兒,是她派出來守護子孫的衛士。
老祖母連自己的形象也不愿顯露出來,全然化作了庇護的心愿和責任,這讓我非常感動。我想到,世間一切老祖母、老母親其實都是這樣的,舍不得留給自己一絲一毫,哪怕是為自己畫個像,留個影。
于是,這把傘變大了,浮懸在整個村寨之上。
一位從小就住在薩瑪祠背后的女士走過來對我說,村民想把這個祠修得大一點,問我能不能題寫“薩瑪祠”的三字匾額。
我立即答應,并深感榮幸。
世上行色匆匆的游子,不都在尋找老祖母的那把傘嗎?
我還會繼續尋找歸程,走很遠的路。但是,十分高興,在云貴高原深處的村寨里,找到了一把幫我遠行的傘。是鼓樓,是歌聲,是寨老,是薩瑪,全都樂呵呵地編織在一起了,編織得那么小巧樸實,足以擋風避雨,濾念清心,讓我靜靜地走一陣子。
……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