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大災難后的金融變局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8612171
- 條形碼:9787508612171 ; 978-7-5086-1217-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災難后的金融變局 本書特色
地震,海嘯,颶風,SARS,瘋牛病、禽流感,“9·11”……不期而遇。
世界大事曾經怎樣影響金融市場,股市將走向崩潰還是繁榮?
美國白宮金融顧問全面揭示金融市場變動規律,提供投資者應對策略。
大災難后的金融變局 內容簡介
不期而遇的大災難會使金融市場產生種種波動,而我們又理所當然地認為:這種波動我們無法掌控。
其實,危險可以化身為機遇,正如災難可以變成前進的力量。
作為白宮金融顧問、北美及美國對外投資發言人,本書作者安德魯·布希深入探討了大災難對金融市場的影響是否有規律可循。
在這本書中,我們將會看到:
自然災害、傳染病、政治大事件,諸如地震、海嘯;颶風、全球變暖,黑死病、流感、瘋牛病、禽流感、SARS、恐怖主義、政府更迭、政治丑聞、現代化短期戰爭……它們*終將金融市場帶向何處?從中,作者將教你如何理解*重要的災難后市場狀況和預期收益,他告訴我們,偶然性也能導致必然的結果,市場不是莫測的,誰能把握機遇,誰的所得將令世人震驚!
本書論述的核心包括:
自然災害——地震、海嘯、全球變暖對工業與經濟的影響及在金融市場的表現;
傳染病——瘋牛病、禽流感、SARS等——為何它們對社會和金融市場的影響始終相同;
恐怖事件、政權變更和政治丑聞——能為嗅覺敏銳的投資者提供怎樣的機會。
大災難后的金融變局 目錄
推薦序二
推薦序三
**部分 自然災害
**章 地震和海嘯
什么?!?!是那樣么?
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
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
2004年東南亞海嘯
結論:難以捉摸,卻能為交易所用
第二章 颶風
NOAA*為了解
好消息,壞消息
*壞情形中的*壞
1992年安德魯颶風
2004年查理和伊萬颶風
2005年卡特里娜和麗塔颶風
不同以往的2006年
第三章 全球變暖
有害氣體, 極度有害氣體!
國際與國內背道而馳
忽視它后果自負
很簡單,買吧!
綠色和平
第二部分 傳染病
第四章 黑死病:現代啟示錄
黑暗時代的得名
1314~1316年大饑荒
黑死病
贏得一役,輸掉戰爭
死神籠罩下的贏家和輸家
你不能帶走,除非……
案例研究:1994年老鼠雨
第五章 1918年西班牙流感
流感:普遍. 持久和致命
西班牙流感:一場20世紀的災難
世界性人口減少
成功的商貿
第六章 瘋牛病
關于這種疾病
在英國的爆發
歷史不再是原來的樣子
匯率=獎賞
2003年加拿大疫情爆發
2003年美國疫情爆發
結論
第七章 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征(SARS)
疾病動態
SARS時間表
SARS的教訓
第八章 禽流感
我們對流感的認識
現在我引起你注意了嗎?
回到未來:對一個長時間表的簡短回顧
已有的治療手段
評價三個設想
第三部分 政治
第九章 恐怖主義
“9·11”
20 04年馬德里火車爆炸事件
2005年倫敦火車和巴士爆炸事件
概括總結, 繼續前行
第十章 政府更迭
1994年美國中期選舉:金里奇的興衰
阿根廷2001年選舉與危機
2005年德國聯邦選舉
政治博弈與交易
第十一章 政府丑聞
2000年美國總統選舉
2006年加拿大聯邦選舉
善意的提醒
第十二章 現代化短期戰爭
海灣戰爭:上
海灣戰爭:下
*后的話
結語
致謝
大災難后的金融變局 節選
**章 地震和海嘯
地震和海嘯是金融災難領域的謎題。它們會在沒有任何預警和反常的情況下出現,即使采用*先進的預測模型也無濟于事。對于交易者來說,他將在這些危急事件發生的幾分鐘內被迫接受和進行分析。*大型的地震和海嘯必然會導致一起交易事件或者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的說法并無定論。這取決于地震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這些災難是大自然給予地球心臟的重重一擊。不過,像颶風來臨時一樣,保險公司和建筑行業通常都會受到沖擊。
如果不是2004年的東南亞海嘯,我可能不會將這種類型的自然災害考慮在內。金融市場很少著眼于進程極短的事件,而這些事件的影響*早在非流動性資本市場領域顯現。這使得分析海嘯和制定應對戰略分外棘手。但是,在2004年的罕見災難發生后,全世界為之震驚并開始關注海嘯。正如你將看到的,金融市場會以一種奇怪的方式來看待這些事件,而且通常并不以人們所能預期或想象的方式來做出反應。
我們將從說明它們為何物以及分析它們的發展進程著手。重要的是了解它們的發展態勢,這樣才能夠理解金融市場是如何以及為何如此應對這些事件的。在閱讀之前先想一下,假設在某大城市剛剛發生了一場大地震,運用你的知識,你將會如何反應?你需要了解本書的內容,制訂一個計劃。現在,讀下去……
什么?!?!是那樣么?
根據美國地質勘探局(USGS)對地震和海嘯的基本描述, “地震是由于巖層突然斷裂和錯位引起的。構造板塊始終緩慢移動,但是會由于板塊邊緣的摩擦力而相對固定。當板塊邊緣的壓力超過摩擦力時就會發生地震。地震以地震波的形式穿透地殼釋放能量,并產生我們能感覺到的震動”。
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的是:據美國地質勘探局的估計,世界上每年有幾百萬起地震發生。所幸,大部分地震發生在偏遠地區,或因為劃、而監測不到。輸入網址http://earthquake.usgs.gov/regionaL/world/historical_country_mag.php,可以看到美國地質勘探局提供的全世界所有國家所發生歷史性大型地震的頻率與量級的詳細數據。通過對美國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地震分析,美國地質勘探局還提供了地震的分布狀況。在美國,大部分地震發生在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亞。
為什么絕大多數地震發生在山脈和火山地帶?美國地質勘探局的說法是,根據板塊構造理論,“地球的堅硬外殼(巖石圈)破裂形成相互拼接的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它們可以在地幔的*上層——軟流圈表面滑動。板塊是不停運動的。板塊邊緣相互作用時就會發生重要的地質進程,如造山運動、地震和火山噴發等等”。以下仍是來自美國地質勘探局的信息:
地震如何與板塊構造相關?在1969年,穆亞維阿•巴拉山基(Muawia Barazangi)和詹姆斯•多爾曼(James Dorman)公布了從1961年到1967年所有地震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大多數地震發生于狹帶,而這些狹帶位于不同板塊的交界。板塊內部在很大程度上能幸免于大型地震,也就是說,板塊內部是耐震的。
圖1—1顯示的是世界上主要的大板塊,預測將來會發生大地震的區域也要靠這張圖片(http://earthquake.usgs.gov/learning/glossary.php?term=plate%20tectonics)。
這幅圖用來指示海嘯發生的地點也相當有用。為什么呢?因為沒有地震就沒有海嘯。美國聯邦應急管理局(FEMA)這樣描述:
海嘯,又稱為地震海浪(誤稱為“潮波”),是由水下擾動所造成的一系列巨大浪潮,這些擾動如地震、山崩、火山爆發或隕石。海嘯可以在廣闊的海洋中以每小時幾百英里的速度移動,撞到陸地時會掀起高達100英尺以上的巨浪。
海嘯以發源地為中心向四周擴散。一旦波浪接近岸邊時,巨大的能量會使其驟然升高。海岸線和海洋底部的地形將影響浪潮的大小。浪潮有可能不止一波,甚至可能次第增強。這就是為什么一個海灘的小海嘯在數英里之外可以形成一個巨浪。
即使可能不會破壞所有到達過的海岸線,海嘯也具有潛在危險。海嘯可以隨時隨地襲擊美國海岸沿線的大多數地區。在美國,*具毀滅性的海嘯發生在加利福尼亞、俄勒岡、華盛頓、阿拉斯加和夏威夷沿岸地區。
海底地震活動的誘發是海嘯產生*常見的原因。如果一次大地震或海底山崩發生在近海岸地帶,那么連環波浪的前鋒能夠在數分鐘后就到達海灘,快到甚至來不及發出預警。海拔不足25英尺、距離海岸線不足1英里的地區是高危地區。溺水是與海嘯相關的*常見的死亡原因。海嘯的海浪與退卻的海水對所到之處的建筑物極具破壞性。其他危險包括引發洪水、飲用水污染、煤氣管道失火或爆炸。
有趣的是,正像海嘯一樣,颶風所造成*嚴重的破壞不是來自暴風或洪水,而是來自將海水引到陸地上的風暴潮。海嘯往往毫無預警,而地震會在發生前出現一些征兆,在這一點上海嘯與地震截然不同。根據發生時間緊密這一點,可以將這些自然災害與颶風區分開來。地震和海嘯來勢洶洶,根本沒有時間去觀測它們的形成、發展,并對其將要襲擊的地區做出預測。地震和海嘯往往出其不意地來臨,繼而在災區瘋狂肆虐。一旦發生海嘯,應警告他人逃往高地。
現在,我們需要對它們如何產生影響有一個深入了解。讓我們來看一些地震的實例以及一場值得注意的海嘯。
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
幾乎每個美國人都熟知1906年舊金山的那場里氏7.8級的大地震。對地質學家來說意義在于,它是**個人類利用科學方法進行詳細研究的大地震,這種方法與研究1918年西班牙流感時采用的新技術類似,而當時專業的科學研究尚處于起步時期。
在《人類歷史上的地震:地震災害的深遠影響》(Earthquakes in Hu-man History:The Far Reaching Effects of Seimic Disruptions)中,德波爾(Jelle Zeilinga de Boer)和桑德斯(Donald Theodore Sanders)對這場地震的代價做了如下描述:“之前曾經有過一些震級較大的地震,有幾起造成的死亡人數可能更多,但幾乎沒有一次地震帶來這樣嚴重的后果。在受影響的整個地區,財產損失無法估量。在舊金山市內一個面積超過1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幾乎每一幢建筑都被摧毀或者需要過后拆除,這包括了整個商務區和超過一半的城市住宅區。”40萬人口中有25萬無家可歸;4.7平方英里的地區有28 000座建筑物被摧毀。
當時的影像資料顯示,徹底性毀滅不單來自于地震,更為主要的原因是繼而發生了火災。主要事件再次成為大浩劫的觸發因素,但卻不是造成毀滅的主要力量。這類似于1918年流感,其中流感本身的致命性遠不如隨之而來的肺炎。颶風也是一樣,造成破壞*大的通常不是暴風而是風暴潮。大自然就像一個拳擊手,它左手出拳虛晃一招,卻用右手擊中你的下巴。 據美國地質勘探局估計,1906年因地震和火災造成的財產損失為4億美元,其中僅由地震造成的損失為8 000萬美元。請注意,這是l906年的美元。此外,美國地質勘探局估計死亡人數為3 000人(http://quake.wr.usgs.gov/info/1906/casuahies.html)。
保險公司再一次承受了數億美元的索賠款項支出,這直接導致了一些公司破產。它同樣也滋生了政治問題,舊金山市市長和相關人員因與地震有關的受賄和索賄而獲罪。德波爾和桑德斯認為,股票市場由于災情而損失慘重,并引發了隨后幾個月的全國性金融恐慌。
有關舊金山地震*可怕的一點是它有可能再次發生。1989年舊金山舉行的世界職業棒球大賽期間,燭臺公園(Candlestick Park)地震的形成原因就與1906年相同。根據伯克利地震學實驗室提供的材料,洛瑪一普雷塔(loma Prieta)地震造成了59億美元的損失、63人死亡和3 757人受傷。這對將來可能發生的事件提供了一定的預示,并提醒我們此地是多么不穩定。
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
1995年1月16日,日本神戶遭到了里氏6.9級大地震的襲擊。這是自1926年以來神戶發生的*大級別地震。據初步統計,有600人死亡,數千人受傷,2 000座建筑物被摧毀。像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一樣,大量建筑物被摧毀及人員死亡并非是由于地震的直接影響,而是由于繼而發生的火災。這也使得大阪的金融市場關閉,并由此導致這些市場的交易量銳減。
此前一次金融市場被關閉是在1964年,原因是另一種自然災害事件——颶風。大阪在當時是日本第三大城市和第二大商業中心。神戶城市規模較小,但占有重要的經濟地位:它是日本第二大集裝箱港口。港口在地震后被關閉。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以出口為主的島國。因此,當一個重要的出口分流點被迫關閉時,就是一場經濟災難的開始。
首先來看一看13經225指數。它自1994年6月就開始下跌(見圖1-2),在11月創下新低后于12月底反彈。地震之后市場陷入動蕩,有6天時間人心惶惶。截至7月,指數價值*終縮水25%。這是個慘痛的教訓,也凸顯了事件背后的機會。10年期日元債券收益1994年幾乎全年都在增長,在地震來臨前上升了175個基點(見圖1—3)。之后債券收益波動了將近1個月,到7月下滑了200個基點。這不僅僅是事后諸葛亮。在所有的事件交易案例中,我們都致力于研究這些事件創造機會加速某種趨勢或實現某種逆轉(有時很短暫)的條件。市場是脆弱的,而突發事件在它身后起到鞭策作用。
來看看日本經濟的兩大巨頭。以豐田汽車公司(Toyota Motor Corpora-tion)為例,它34%的收入來自海外銷售。如果不能出口產品,這部分銷售額就難以獲得。對于電子產品制造商東芝公司(Toshiba Corporation)來說也是同樣的情況。這兩家公司的股票價格都在地震后下跌(見圖1-4、圖1-5)。
在所有的自然災害中損失*大的是保險公司,他們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股票價格下跌了6%。不過建筑公司的日子卻很好過。即使當時政府官員卷入該行業賄賂丑聞,都無法遏止其在日經指數整體下跌的情況下逆勢上揚的態勢。來看看三井住友建設股份有限公司(Sumitomo Mit—sui Construction Co.,Ltd.)(見圖1-6)。地震帶給它125%的漲幅。當時它剛剛公布上半年收益下跌了10.36%,這個時候就是短線獲利的*佳時機。*讓人興奮的是,這只股票價格反彈后又波動了4天,然后才開始真正上揚。這樣的話,即使你錯過了*初的上漲也還有機會跟進。
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
2005年10月8日,7.6級的大規模毀滅性強地震襲擊了巴基斯坦。這次地震也波及到了阿富汗以及印度。主要城市伊斯蘭堡和新德里有震感。不過,受災*嚴重是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和西北省——屬于這個貧窮國家*赤貧的地區。地震造成的死難者人數高達80 000。災情慘重,印度和巴基斯坦緊張的政治關系也被暫時擱置在一旁,據美國有線新聞網(CNN)報道,印度總理辛格曾致電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表示慰問,并提供了援助。
不過,這場地震對金融市場的影響卻是獨特的。傳統的房地產開發商有句口號,“地段,地段,地段”,這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這次地震并沒有對大型城市或重要經濟區的基礎設施造成大規模破壞。因此,由地震造成的金融市場的下跌幾乎為零。當然,這是一個第三世界國家的相對較小、流動性和透明度較低的資本市場。我們還是迅速瀏覽一下當時的情況吧。
卡拉奇100指數(KSE100)包括卡拉奇證券交易所34個行業中各自市值排名**的公司;其余按照市值排名來甄選。圖1—7顯示了10月地震發生時的指數。請注意,地震發生后,該指數在水泥企業D.G.KahanCement和煉油企業國家煉油公司(National Refinery Ltd)的拉動下,在地震后的10天之內上漲了400點。*不可思議的是保險公司的股票價格也隨之上升。這是引人深思之處:一家保險公司在如此量級的地震發生時是如何保持上漲的?看一下圖1-8中的EFU保險公司(EFU General In.suranee Ltd)。其股價起初波動,3月開始飆升。
卡拉奇100指數*終在4月開始發力反彈,上漲了400點。指數上漲與一種被稱為“badla融資”的機制不無關系。它是這樣一種體系:允許在巴基斯坦的投資者將凈頭寸向后一個結算期推移,投資者可以獲得股票市場數天、數周甚至幾個月的頭寸,而不需要進行交割。
2006年4月19日,巴基斯坦監管機構宣布將逐步廢止該制度,這使得卡拉奇100指數下跌至地震發生時的水平。需要向投資者強調的一點是:美國金融市場的架構并非放諸四海而皆準,而僅僅適用于本國范圍。如果認為美國的監管不嚴或不到位,那么你應該看看其他國家,包括日本。即使受到安然公司(Enron)、世通公司(WorldCom)、瑞富證券(Refco Securities)的負面影響,美國仍然是世界其余地區的金標準。2004年東南亞海嘯
2004年12月26日,海嘯以驚人的速度與破壞力襲擊了東南亞。當時北蘇門答臘島西部洋面以下發生了9.0級地震。地震強烈到影響地球自轉的程度,使當天時間比正常時間縮短了數微秒。這次地震產生的海嘯淹沒了印度尼西亞城市班達亞齊,巨大的水墻自蘇門答臘延伸到斯里蘭卡,再到印度,一路沖向非洲的坦桑尼亞。據估計,它造成約283 106人死亡,使大約500萬人無家可歸。
金融市場的情況和2005年在巴基斯坦類似。海嘯首先襲擊的是印度尼西亞一個極其貧困的地區,并沒有發生重大經濟資產的破壞或削弱。圖1—9顯示的是雅加達綜合指數。該指數是對雅加達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的資本加權修正指數。投資者對疲軟的貨幣表現出擔憂,使得該指數在12月中旬有所下跌。令人驚訝的是,該指數在12月26日并沒有發生什么變化,幾乎是原地不動。泰國指數的變化幅度稍大一些,但也僅僅下跌了7點(見圖1—10)。甚至通常易反復的區域性貨幣都未受到影響,包括印尼盧比、印度盧比和泰國泰銖都只是在波動。旅游業占GDP的6%左右,度假地及飯店的股票價格首先出現下跌,同時受影響的還有往來該區域的航空公司的股票。不過,下跌都持續了不到一天。
這是一個襲擊貧窮地區的短暫事件,并沒有給該地區的市場總體趨勢帶來顯著變化。從金融市場的立場來看,這起毀滅性的海嘯只是提供了股價上升行情中的一個買入機會。
結論:難以捉摸,卻能為交易所用
地震和海嘯都是異常強大的地質事件。它們似乎有不可預知性,但是我們可以預測在世界上哪些地區將*有可能發生。山脈和海岸線是潛在的易發區域。至于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影響則遵循下面的規律:一個國家受影響的地域范圍和經濟范圍很大程度上與自然災害對金融市場影響的程度和規模相關。地震或海嘯發生的地點非常重要。如果災害影響到控制經濟的重要杠桿,比如港口或石油天然氣管道,那么災害所產生的影響會遠大于襲擊一個貧困漁村所帶來的影響。確定時間段是一大困難。
……
大災難后的金融變局 相關資料
一本顛覆性的著作,對于篤信精確數學模型的主流經濟學和釜融學者而言,它甚至是異端邪說。然而,沒有人能夠否認:作者研究的各種事件正是影響金融市場、宏觀經濟和資產價格的關鍵力量,盡管人類至今還沒能力預知這些重大事件的真正后果,但是以往的人類歷史告訴我們:它們的確有自身的規律。探索重大事件影響經濟;金融和資本市場的內在規律;是每一個經濟學者為之著迷、困惑、興奮乃至瘋狂的冒險活動。本書作者就是這樣一個冒險者:讓我們認真分享他的獨特經驗和深刻見解吧!
向松祚 經濟學家
以金融的視角審視災害,可以讓莫測的自然多了幾分明朗,也可以讓貪婪的人性增加幾分睿智。在現代社會中,災害將迅速影響到金融,而金融也能對災害的防范和救助提供獨特的支持。
何 帆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最近十年來,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突發性事件越來越多,遠如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各國發生的大災難的例子,近如大家熟悉的“9·11”、SARS、禽流感、美國次貸危機、國內韻雪災尋地震……每次危機都是突發的、無法預知和確定的。每次的爆發都會對金融市場產生輕重不同的影響。實際上,換個角度思考,如果像企業采取危機公關的處理方法來應對突發性災難給金融市場帶來的損失的話,也許在每次危機中,我們都能夠在股價的暴跌中,在指數的恐慌性下跌中,冷靜地分析和尋找到好的投資品種,也許就可以化“危險”為“機遇”了。
姚振山 中央電視臺《證券時間》主持人
災難性的事件不僅僅是影響市場變化的主要因素,而且制約著市場變動趨勢。 《大災難后的金融變局》一書系統性地研究了這些災難性事件,并且用數據和鮮活的事實解釋和證明了它們與金融市場和大宗商品市場走勢的內在聯系。
邢國均 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研究員
大災難后的金融變局 作者簡介
安德魯·布希,白宮金融顧問、北美和美國國外投資會議發言人、全球外匯交易杰出分析師、蒙特利爾銀行金融集團駐芝加哥投資銀行部主管,為白宮、美國財政部、議會提供金融市場咨詢。同時,作為《環球郵報》資深專欄作者,他擁有大量的忠實讀者。在過去幾年中,他還出任美國國家廣播公司財經頻道(CNBC)節目主持人,具有頗高的知名度。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虎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與地壇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