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沙上的卜辭 版權信息
- ISBN:9787811243055
- 條形碼:9787811243055 ; 978-7-81124-305-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沙上的卜辭 內容簡介
沙上的“卜辭”主要有兩個源頭:一個是生活,一個是書本。作者站在生活和書架之間,如同面向大地,背靠滄海。這就使書中的每則“卜辭”都浸潤著泥土的氣息,閃爍著海水的光澤,并且保留了風吹日照的痕跡。從根本上說,這些“卜辭”無一不是出自作者的個體經驗,但它們映射著這個時代的萬千氣象,牽動著人性深處某些永恒不變的東西。作者特別強調的是這些“卜辭”的瞬間性,這意味著如果把它們一一提煉成詩,就有可能失去更多的瞬間感受。所以,面對復雜多變的現實生活,作者用自由而快捷的方式保存了流動于心中的珍貴感覺,讓這一系列內心的戰(zhàn)栗適宜地凝結為石,而不是遲緩地打磨成玉。盡管石頭沒有寶玉的精致和華美,但是它們不可壓縮,拒絕復制,而且經得起時間的磨損。
本書的另一個顯著特色是,這些“沙上的卜辭”真的像沙一樣散亂而天然地存在著。作者筆下的文字如同愛默生所寫的風中的雪花那樣在“壘磚疊瓦”,愛默生認為暴風雪具有一種絕妙手藝,可以讓“吃驚的人工在太陽底下,去在十年百載中,一磚一石地慢慢模仿狂飆在夜里的創(chuàng)作,模仿雪在歡樂嬉戲中的構筑”!吧成系牟忿o”就是這樣一座獨特的建筑,是暴風雪依據特定地勢形成的自然堆積。因為其中的文字全然聽從作者心境的流動,既非有意安排,更不刻意串連,*終形成了一條本雅明式的“單向街”。在這條街上,讀者可以自由游逛,可以局部瀏覽,也可以找一間比較喜歡的房間住下來,讓自己停頓片刻,在那里俯視一下窗外的世界,還可以借助這些“卜辭”回顧一下人類的過去,預測一下自己的未來。
沙上的卜辭 節(jié)選
經驗與木耳
一種寫作直接依賴于材料,或者依賴于先前的文本,寄生于早先的文本上。它是一種學術馬賽克,可以從一個命題與經驗的邏輯關系來推演,也會產生許多不同的看法。另一些寫作并不是從命題或邏輯中推導出來的,每一段文字都直接在經驗世界上有一個生長點,就像一個木耳或蘑菇,從一段潮濕的木頭上長起來一樣。我知道這段話來自我個人生活經驗的什么地方。然而又像木耳一樣,它們不是不再是糟木頭了嗎?
心腸的美學與道德感受
我躺在沙發(fā)上聽音樂,當光碟發(fā)出“磁”的一聲時,我的肚子里跟著發(fā)生了一陣牽扯:我一直在用肚子聽音樂?當這不和諧的聲音劃過,肚子也跟著平息下來:音樂又流暢起來,并且:真的“蕩氣回腸”。現在我明白了:并不是在用心靈傾聽,而是在用肚子聽音樂,或者:是用心腸?磥砥剿匾驗樯硇l(wèi)生的原因,給予肚子或肚腸的美學與道德評價太低了些。心腸或肝腸對不和諧的事物、對任何不適與痛苦的感知比大腦、比心臟都更為敏感。因此,古人用肝腸、心腸或柔腸,來表達*敏銳、細微、極致的體察與經驗。不僅是傾聽,即使是訴說,內心的傾訴也不如“訴說衷腸”。相反的品質人們則用“鐵石心腸”來形容。心腸甚至被正確地用作道德評價:熱情與助人是熱心腸,善被認為是好心腸,或者“心腸不壞”。
……
沙上的卜辭 相關資料
沙上的卜辭 耿占春
為什么是“沙上的卜辭”——
真正的卜辭是火上的,甲骨的裂紋作為啟示,需要卜者把解釋的詞句刻寫下來。我寫下的詞語雖也尋求啟示與解釋,然而卻是世俗的。沙上的卜辭自然是一些世俗啟示,它自知不是真理,也不會傳之久遠。
有人一定會記得,當圣經中的先知被人追問什么是真理時,他蹲在地上,在沙土上劃字——這種沉默的舉動隨人怎么解釋,反正連先知也沒有留下現成的真理。
也許因此,人可以嗜好詭秘而不至于信以為真。
《沙上的卜辭》書評
此刻,我看見置身于大地與滄海之間的是一本小小的書,它的名字是《沙上的卜辭》。
這個時代萬物都傾向于“大”,仿佛越大越能顯示自身的價值。事實上沒有什么能“大”過大地和滄海。所以,本書的作者主動選擇了“小”,也就是“短”。“短”不僅成了本書的特色,而且額外顯示出一種與時代對抗的意味。這個慷慨的時代的確已經具備了為書寫者提供無盡紙張的能力,但是,捫心自問,我們到底有多少話要說,在話語中實現真情與真相的持續(xù)相遇,至少不讓一張張白紙感到自己遭到了浪費。在我看來,正是這種對無效寫作和垃圾寫作的警覺孕育了本書的基本面貌,作者試圖效法的是尼采所說的那種從一個峰頂跨越到另一個峰頂的格言警句式寫作:“一個小版本、篇幅小而又不易于讀完的書。它要足夠復雜,快樂,內折,回環(huán),幾乎不能看完,也能夠從任意一頁讀起。而且能夠抵抗不是十分適宜閱讀的嘈雜環(huán)境!保ā蛾P于我的小書沙上的卜辭》)在此之前,盡管《改變世界與改變語言》等書中已經出現了類似的片段,但以這種方式來結構全書,在耿占春的作品中,《沙上的卜辭》是第一部。
沙上的“卜辭”主要有兩個源頭:一個是生活,一個是書本。作者站在生活和書架之間,如同面向大地,背靠滄海。這就使書中的每則“卜辭”都浸潤著泥土的氣息,閃爍著海水的光澤,并且保留了風吹日照的痕跡。我覺得這些“卜辭”如同一顆顆渾圓的鵝卵石,無論是每顆石頭本身,還是它們的排列組合都看不出任何雕琢的人工成分。事實上,這些“卜辭”本來具有詩歌的素質(用作者的話說,就是“要少而多”、“使用最少的語言,表述最豐富的感受”),因為它們悉數來自作者“內心生活的真實時刻”,“是思想或感覺的一個瞬間形態(tài)”。從根本上說,這些“卜辭”無一不是出自作者的個體經驗,但它們映射著這個時代的萬千氣象,牽動著人性深處某些永恒不變的東西。作者特別強調的是這些“卜辭”的瞬間性,這意味著如果把它們一一提煉成詩,就有可能失去更多的瞬間感受。所以,面對復雜多變的現實生活,作者用自由而快捷的方式保存了流動于心中的珍貴感覺,讓這一系列內心的戰(zhàn)栗適宜地凝結為石,而不是遲緩地打磨成玉。盡管石頭沒有寶玉的精致和華美,但是它們不可壓縮,拒絕復制,而且經得起時間的磨損。
本書的另一個顯著特色是,這些“沙上的卜辭”真的像沙一樣散亂而天然地存在著。作者筆下的文字如同愛默生所寫的風中的雪花那樣在“壘磚疊瓦”,愛默生認為暴風雪具有一種絕妙手藝,可以讓“吃驚的人工在太陽底下,去在十年百載中,一磚一石地慢慢模仿狂飆在夜里的創(chuàng)作,模仿雪在歡樂嬉戲中的構筑”!吧成系牟忿o”就是這樣一座獨特的建筑,是暴風雪依據特定地勢形成的自然堆積。因為其中的文字全然聽從作者心境的流動,既非有意安排,更不刻意串連,最終形成了一條本雅明式的“單向街”。在這條街上,讀者可以自由游逛,可以局部瀏覽,也可以找一間比較喜歡的房間住下來,讓自己停頓片刻,在那里俯視一下窗外的世界,還可以借助這些“卜辭”回顧一下人類的過去,預測一下自己的未來。
《沙上的卜辭》,一條在時光隧道中蜿蜒的“單向街”,橫亙在大地與滄海之間。
沙上的卜辭 作者簡介
耿占春,1957年生于河南柘城。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教授,河南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隱喻》、《話語和回憶之鄉(xiāng)》、《敘事美學》等。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史學評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唐代進士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