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家庭與倫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032304
- 條形碼:9787562032304 ; 978-7-5620-3230-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家庭與倫理 本書特色
在現代道德哲學體系和現代人的道德生活中,家庭與倫理的關系似乎是不證自明但事實上有待澄明的前沿性、關鍵性乃至具有某種理論尖端性的道德哲學難題之一。毋庸置疑,在迄今為止的一切道德形態中,家庭倫理幾乎毫無例外地備受關注。但是,在道德哲學的意義上,家庭與倫理的關系到底如何?家庭在道德哲學體系和倫理精神體系中的地位到底如何?在由傳統向現代轉換的過程中,家庭與倫理的關系是否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某些具有哲學意義的改變?這些改變對現代道德哲學體系尤其是中國道德哲學體系與倫理精神體系的建構具有什么理論和現實意義?這些,正是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這部書——《家庭與倫理》研究的主題。
家庭與倫理 內容簡介
中國近現代以來的社會激變對家庭作為倫理始點地位的反復解構造成了嚴重的倫理危機。當代中國應在“家庭——市民社會——國家”體系中進行倫理建構,激活家庭這一傳統倫理危機。
家庭與倫理 目錄
家庭與倫理 節選
br />
在現代道德哲學體系和現代人的道德生活中,家庭與倫
理的關系似乎是不證自明但事實上有待澄明的前沿性、關鍵
性乃至具有某種理論尖端性的道德哲學難題之一。毋庸置
疑,在迄今為止的一切道德形態中,家庭倫理幾乎毫無例外
地備受關注。但是,在道德哲學的意義上,家庭與倫理的關
系到底如何?家庭在道德哲學體系和倫理精神體系中的地位
到底如何?在由傳統向現代轉換的過程中,家庭與倫理的關
系是否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某些具有哲學意義的改變?這些
改變對現代道德哲學體系尤其是中國道德哲學體系與倫理精
神體系的建構具有什么理論和現實意義?這些,正是呈現在
我們面前的這部書——《家庭與倫理》研究的主題。
關于家庭與倫理的關系研究得*為直接也是*具借鑒意
義的道德哲學資源,是中國傳統道德哲學體系和德國古典道
德哲學體系。
中國傳統道德體系和倫理精神的價值之始與人文之根是
什么?就是家庭倫理或家庭倫理精神。
中國傳統道德體系和倫理精神雖然在各家各派、各個歷
史階段的發展中表現出多樣性,但兩個要素總是*基本的結
構:倫理實體與道德自我。倫理實體的理論是關于人倫關系
及其文化原理的體系,核心是倫理范型的建構;道德自我的
理論是關于道德規范的體系,其核心是道德自我的建構。前
者是倫理(或人倫),后者是道德(或德性)。除此以外,還
有揚棄倫理與道德矛盾的結構,即修養論以及作為它的形上
價值基礎的人性論。㈠倫理、道德、修養(含人性論),構
成中國傳統道德理論體系和倫理精神體系的三大結構。它
是體現中國文化特質和中國民族性的道德體系。
倫理或倫理實體理論是對各種人倫關系,以及由諸多人
倫關系構成的倫理性實體的設計。對此,中國傳統道德很早
就有比較成熟的理論形態,這就是孟子的“五倫”說,它在
日后倫理精神的發展中得到廣泛的認同并被尊奉為經典。
“五倫”被稱為中國倫理的典范,其意義有二:一是建立了
中國倫理的理論與實踐范型;二是找到并揭示了中國倫理或
人倫關系的文化原理。在雜而多的人倫關系中, “五倫”以
父子、君臣、兄弟、朋友、夫婦為五種*典型和*基本的人
倫關系,并由此建立起倫理實體的范型。五倫之中,屬家者
三:父子、兄弟、夫婦。“五倫”以家庭及其倫理為人倫典
范,其根本原理就是:人倫本于天倫而立。父子、兄弟即所
謂“天倫”,是家庭血緣倫理關系;君臣、朋友即所謂“人
倫”,是社會倫理關系;而夫婦一倫則介于“天”一“人”
之間,在其未形成之前是社會倫理關系,形成之后,又是家
庭倫理關系,并且是家庭延續的基礎,是一切男女關系的倫
理范型。“五倫”之中,君臣比父子,朋友比兄弟,由家庭
的父子、兄弟倫理關系延伸出君臣、朋友的社會倫理關系。
可以這樣說,“五倫”是中國倫理的范型,而父子、兄弟又
是五倫的范型。兩漢時期,“五倫”被抽象為“三綱”,雖然
倫理精神發生了異化,但其文化原理并沒有根本改變,而
且,在整個中國倫理精神的發展史上,*有影響、*具民族
性的是“五倫”而不是“三綱”。無論如何,家庭倫理、家
庭倫理關系構成了傳統倫理實體的人文之根。
道德規范體系是對道德自我或個體德性的設計。道德自
我的價值始點、個體德性的生長點是什么?就是家庭倫理情
感。仁、義、禮、智是中國傳統道德的四基德,在與理智、
正義、勇敢、節制的希臘四德相對照的意義上,它可以被稱
為“中國四德”,在中國道德理論和倫理精神的歷史發展中,
具有不可動搖的地位。四德之中,仁是根本。什么是仁?仁
的倫理精神如何產生和生長?孔子認為:“仁者愛人”,“樊
遲問仁,子日:愛人”。這種愛人之情的生長有一個辯證
過程。**步,為仁之本:親親。以孝悌為核心的親親,是
愛人行仁的始點和根本。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㈠第二步,為仁之方:忠恕。
親親之家庭倫理之情如何成為社會的道德情感?就是通過行
忠恕之道。忠恕是家庭道德情感之外推,具體內涵就是:誠
以待人,推已及人;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第三步:仁之正
路:仁道。親親與忠恕的結合,既“篤于親”,又“泛愛
眾”,便是所謂仁道。三者的結合,就是中國式的愛人之情:
仁愛。它與西方的博愛或神愛相對照,體現中國道德的民族
特色:在仁愛中,在家庭倫理關系中孕生的親親之情,始終
是德性的根本。由孟子奠基的“仁義禮智”的建立道德自我
的德性體系,強調“居仁由義”、“禮門義路”、“必仁且智”,
突顯的就是家庭倫理關系和倫理情感對于整個道德體系與倫
理精神的根源性意義。
(七)宋明倫理:“回家”
中華民族的倫理精神,經過先秦的初步成型,漢唐的否定
性發展,到宋明已經進入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綜合階段,理學是
宋明倫理精神的理論形態,它是儒、道、佛三家的辯證統一。
在精神結構上,它以儒家人世為基礎,吸收了道家的避世與佛
家的出世,從而形成倫理精神的三維結構。如果說先秦儒家倫
理精神是單一的人世,道家、佛家倫理精神是“出世中的人世,,
的話,理學倫理精神就是一種“人世中的出世”。三者都以人世
為旨趣,但理學倫理在人世中更有一套出世的功夫,就是說能
擺脫人倫之牽、人欲之累,達到大徹大悟、“從心所欲不逾矩,,
的境界。同時,理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已不是一個單一的
倫理體系,對世界本原的探討及其哲學的邏輯已不像以前的學
說那樣從屬于倫理,相反,倫理是其理學結構的貫徹與展開。
于是就出現了這樣復雜的情況:理學既不是倫理學說的概括與
升華,又具有濃烈的倫理色彩;它在倫理學的刺激下完成,而
又使其倫理學說哲學化。因此,它構成了一個融自然、社會、
人生為一體的哲學體系。與此相連,家庭與倫理的關系也進
一步哲學化,形成兩條類推的線索:一條是自下而上的線索,
即由家庭到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直到宇宙自然,由下往上推,
把父母說成天地自然;另一條是自上而下的線索,即由天地、
宇宙、自然推到家庭和個人,由天理、道推出人倫之道。這兩
條線索緊密結合、難分彼此。這種上下推的一端是天道,一端
是家庭血緣,一方面家庭倫理被天道化了,另一方面天道又被
家庭倫理化了。
宋明時期倫理精神的特點顯示出這是對原始儒家倫理精神
的復歸,并且是辯證復歸,不是簡單的重復,是融合了道、佛
的“新儒家”。中國倫理精神由*初的“在家”,經歷了“離
家”、“出家”等否定環節之后,又重新“回家”。這次“回家”
的倫理精神擺脫了當初“在家”時的單純,表現出了成熟與圓
滿,滿載著“家”外的東西衣錦還“家”。這點即使在一般人的
生活中也會體現出來。
比如,原始儒家強調祖先崇拜,而它欠缺的功能正是由佛、
道的功能來補充,使人們在各種狀態下的心理都能得到平衡和
滿足,如對極樂世界、地獄的描述;對明哲保身、順應自然的
倡導;因果報應的作用等;發展到后世,人們祭祀祖先或操辦
紅白喜事時,還往往請和尚或道士來誦經或作道場,*終形成
了中國人以祖先崇拜為核心的多元宗教信仰并存的格局。人們
在公共事務中表現出祖先崇拜的價值取向;在個人事務中,佛、
道文化價值兼而有之。難怪在評價古代文人的人生經歷時說:
“得意的時候信儒家;失意的時候信道家;絕望的時候信佛家。”
佛教、道教與祖先崇拜已融合成一個文化整體,影響著當時的
中國人。
但是,這種辨證復歸隨著封建專制的加強,在進一步的發
展中也走向了極端化。于是,一方面我們仍聽到統治者滿嘴仁
義道德的教化之聲;但另一方面,我們卻也聽到諸多“餓死事
極小,失節事極大”;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死謂之不
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不亡謂之不孝”的訓導。這顯然
違反了道德的基本精神,家庭人倫關系不再是“父慈子孝”、
“夫義婦順”,而變成了極端的“殺人之理”。殊不知,道德之所
以為道德,固然需要一定的規范與原則,但其更根本的目的則
是為了人像“人”一樣的生長與生活。所以,凡違反了這一根
本目的,它就已經不是道德了,“天地之大德日生”,此是*根
本的判斷準則。家仍是那個家,但以家為始點的倫理精神改變
了,歷史需要新的突破。
自從周公在中國倫理的始點上放置了家,此后中國倫理的
發展就像是中了魔咒般始終無法脫離家的影子。不管是直接從
家中發展出自身倫理思想的儒學,還是不滿家庭人倫關系的拖
累而離家出走的玄學,抑或看破紅塵而徹底出家為僧的佛學,
不論其各自的學說如何變換、如何不同,在本質上都不過是在
以家為支點的蹺蹺板上搖擺而已。
按照歷史的發展順序考察家庭與倫理的關系是必要的,它
能給人一種未經人工修飾的真切感。但僅僅以歷史發展順序為
線索,流水賬似的記錄又難以形成全局性的整體把握與鳥瞰氣
勢。下面筆者將換一種視角,把縱向的歷史壓縮到一個平面上
來體會家庭在中國傳統倫理中的始點性地位。
三、家與中國社會的倫理格局
中國傳統社會的倫理格局可以概括為以血緣縱軸為核心的
差序格局。
家庭與倫理 作者簡介
p> 趙慶杰1976年生,山東利津
人。1995年至1999年就讀于曲阜師
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獲得學
士學位;1 999年至2005年就讀于東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史學評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
- >
朝聞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