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偏失與匡正(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失真現象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468271
- 條形碼:9787500468271 ; 978-7-5004-6827-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偏失與匡正(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失真現象研究) 本書特色
政策失真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它包括目標失真與價值選擇失真兩方面。本文分析了我國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目標失真與價值選擇失真的表現及原因,并提出了規避失真的若干建議。社會正義是本研究的理論依據;失真的“量與質”的分析及歸因是本文的研究亮點。整個研究可以概括為:從哲學的視野對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的社會正義安排問題進行價值層面的追問,反思和批判已有政策安排中的非正義現象,為我們建設具有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義務教育經費政策提供正確的理論建構和價值牽引。
偏失與匡正(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失真現象研究) 內容簡介
《偏失與匡正》從價值選擇的角度分析我國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失真問題,是一個新的研究視角。它既是對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是否具有正義性的哲學反思,也是對義務教育“權利與義務”在制度與政策安排上是否合乎正義的價值審視與“匡正”。社會正義是“本研究”價值判斷與分析的邏輯起點,它是基于“人人有權利向政府要求平等分享義務教育的權利”這一假設。整個研究可分為三個部分: 一、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實踐描述,從“量與質”的雙重視角,給我們描繪了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失真的普遍性與嚴峻性。 實踐研究給我們展現了這樣一種事實:《教育法》和《義務教育法》所規定的基本投入原則在一些地區沒有得到貫徹實行;義務教育投入多渠道籌資政策,在現實中是以“多渠道與無渠道”的悖論呈現給我們;本應是具有剛性的撥款政策,卻以校領導的社會資本來支撐;貧困生補助的“兩免一補”政策在一些地區象征意義大于實踐意義。現實的嚴峻與殘酷明確提醒我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的失真是一種普遍現象,已經成為義務教育發展的嚴重障礙。 二、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失真的理論詮釋部分,既是對經費投入政策失真的歸因解釋,也是對失真現象的理論描繪。 政策失真不僅表現為政策目標的失真,還表現為政策價值選擇的失真。理論詮釋部分的邏輯分析起點為:我國義務教育發展“關鍵的問題不是貧困沒錢,而是錢怎么投入怎么分配使用,在中國真正缺的不是錢,而是公共價值和理念”。這既是經費政策價值失真的表現,也是根源,表明了我國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公共價值理念的缺失。比如:城鄉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的二元化現象;處于“劇變與混變”之中,缺乏獨立性與穩定性的經費投入政策變遷,義務教育投入主體選擇的錯位等等,這實際上是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價值選擇失真的表現,同時也是投入政策目標失真的原因。 三、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失真的規避研究,是基于義務教育成本分擔的社會契約論而提出一些規避失真的基本建議。 新制度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布坎南認為,起點公平和規則公平比結果的公平更重要。本部分分析的邏輯起點是:無論你出生在農村,或是城市,也無論你出生在富裕的東部地區或落后的西部地區,平等地接受義務教育乃是每個人的基本權利,這應是我國義務教育經費政策的基本價值選擇。本研究提出了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規避失真的四個原則: 1.義務教育成本的國家負擔原則。基本含義是國家應承擔起義務教育的全部成本,因為人民與國家已形成了國家“買單”的無形社會契約。 2.義務教育財政中立的原則。基本含義是“教育投入的差異不能和地方財力大小程度相關,每個學生的公共教育經費開支上的差異不能與本學區的富裕程度相關”。因為義務教育投入不能由“無形的手——市場”來調節。 3.義務教育弱勢補償的矯正正義原則。基本含義是弱勢補償不僅是對弱勢的家庭義務教育成本進行補償,更應是對弱勢學校特別是農村學校的補償。因為這是矯正正義與社會公正的現實選擇。 4.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法律手段調控原則。基本含義是建立義務教育投資法,強化法律監控手段,因為當前行政監控手段約束力量弱化。 如果說過去城鄉義務教育的巨大差距是受國力限制有不得已之處,那么20世紀90年代以來義務教育發展的失衡卻是政策、制度所預設和強化的結果。在義務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絕不能重現加勒特·哈丁的“公地悲劇”,公共生活中存在著價值沖突,必須以人為因素加以引導與糾正,義務教育領域同樣應如此。
偏失與匡正(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失真現象研究) 目錄
偏失與匡正(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失真現象研究) 節選
南大學教育科學博士文叢》
總 序
近些年來,獲得博士學位的人越來越多。他們的論文大多是有一定學
術水平的。當前教育專著眾多,或是某某叢書,或是某某文庫,正可謂目
不暇接。有時教育界出現一個新口號,人們還沒有弄清它的含義時,叢書
就已問世。這些專著除了個別確有較高學術水平者外,大多只是文抄公的
水平。所以,我是比較看重博士論文的。因為博士論文總是要經過導師的
指導,教授的評議,答辯委員會的評審質疑,經過這幾個關口,質量總體
上是有保證的。有些優秀論文對某個問題的研究還有所深入,有所創新。
我每年都要參加多次評閱和論文答辯,從中收獲不小。
論文寫出來以后總是要讓人閱讀的,才能將作者的研究成果傳播出
去,得以應用。但是大多數博士論文往往被束之高閣。由于科研經費的短
缺,出版社不可能將所有博士論文出版問世。因此,許多論文中的學術高
見不能為世人所知。有些研究生在研究過程中也很少到版本圖書館去查閱
已有的論文,因而往往出現重復的研究。這都是很大的資源浪費。
河南大學投入資金,為學校教師中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者出版他
們的博士論文,正是一樁善舉。既使他們的研究成果為世人所知,真
正充實教育理論寶庫,又是對青年教師的極大鼓勵,也是對教育理論
界的一大貢獻。
學校為教師出版著作,實是學校學科建設、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大
學者,不是地盤之大,也不在于學生之多,而在于有大學的文化。它表現
在多個層面,更重要的是表現在學術氛圍和學術成果上。出版教授文庫、
博士文庫等就是鑄造大學的學術文化。
今年4月我有幸應邀到河南大學講學,看到河大古樸的校園,聽
到清晨校園中莘莘學子朗朗的讀書聲,深為河大的校園文化所感動。
又得知學校為教育學院的博士出版博士論文,更感欣慰。特寫以上幾
句話,是為序。
2004年4月29日于北京求是書屋
第四章義務教育經費投人政策失真現象
可行性向度歸因
傳統的方法掩蓋了不得不作出選擇的實質。我們正在分析的問題具有
相互性,即避免對乙的損害將會使甲遭受損害,.必須決定的真正問題是,
是允許甲損害乙,還是允許乙損害甲?關鍵在于避免較嚴重的損害。①
**節義務教育投入主體選擇錯位:
“小馬拉大車”現象
美國教育行政專家羅森格所言:“學校經費如同教育的脊椎。”②教育
事業的發展,需要有充裕的教育經費支持,已是不容爭辯的事實。那么義
務教育應該由誰來投入,也即投入主體應是誰?才能保障義務教育發展經
費的充裕。這一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是*難得到答案,它必須結合義務
教育的本質屬性及社會環境的發展狀況。正如柯布斯所述:“有關教育經
費中資源分配的問題,不能與其所處的環境相互分離,教育一事,只不過
是構成一個社會的生活而經緯交織的事務中的一環而已。”③所以,我們首
先必須先厘清教育投入主體的內涵,然后再尋找義務教育的理想投入主
體。
所謂教育投人主體,是指具有獨立投資決策權并對教育投資負有責任
的經濟法人或自然人。根據教育投資的渠道和來源主體,教育投入主體有
兩種劃分:一是從現實和統計的角度,教育投入主體可分為:(1)政府。
政府部門的財政撥款及其他財政性支出;(2)企業、社會團體。企業和社
會團體等對教育的投資及捐贈。(3)家庭。學生交納的學、雜費。(4)學
校。學校承擔的籌資任務及各種收入。二是從理論上理解,教育投資的來
源結構可劃分為政府、企業和家庭。這兩種不同的劃分實際上代表了兩種
不同性質的結構類型:前者反映了教育投資的現實來源及構成,后者反映
了教育投資的理論來源或*終來源及構成。因為在**種分類中,學校的
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學生的交費即家庭。所以“教育投資主體從理論
上講*終都來源于個人、企業和政府這三大投資主體”。①結合我國義務教
育投資來源的實踐,當前,義務教育實際投入主體主要有:
(1)各級政府:從中央政府到鄉、鎮級政府及行政村(準政府)。
(2)學校:學校創收(校辦產業、房產收入和學生除雜費之外的交費
等)。
(3)家庭家庭投入的學生雜費及其他費用。
(4)社會:社會個人或企業的捐資、集資。
義務教育投入政策的變化,本質上是投入主體與投入規模的調整,義
務教育投入政策的失真,許多情況下是投入主體選擇錯位導致“財權與事
權”不統一或價值選擇的錯位而產生。
義務教育投入主體選擇錯位產生政策失真的幾種現象
中國社科院提交的“中國農村義務教育投入問題”研究報告,揭示了
中國義務教育投入不足的深層問題,根本原因在于教育投入主體的選擇發
生了錯位,中央及省級政府沒有承擔其應盡的責任,地方政府沒有能力承
擔其應盡的責任。
一省及省級以上政府投入職能的缺位導致投入目標失真
從義務教育的公共性看,政府代表公眾利益在整個義務教育投入和義
務教育發展中起決定性作用,義務教育經費應由政府負擔。我國義務教育
發展近二十年的實踐也表明,我國義務教育投入基本上也是以政府的投入
為主,政府成為義務教育發展投入的絕對主體。但問題是:我國省及省級
以上政府義務教育投入責任沒有或太小,存在著投入職能缺位的現象。
我國義務教育歷來是多元投入主體,也即多級政府承擔了投入任務。
1986年頒布的《義務教育法》第十二條規定,實施義務教育所需事業費
和基本建設投資,由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籌措,予以保證,所
以,從政策、法律的角度來看,中央政府、縣級政府、鄉鎮和村委會都應
成為義務教育的投入主體。但在實踐中,基本遵循的是“誰設置、誰負
責”,“誰負責、誰籌資”的原則,實際上,由于省級以上政府基本不設置
義務教育學校,因此,義務教育經費從“由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
責籌措”實質上變為主要由縣和鄉級政府籌措。在農村,實際上形成了
“村辦小學、鄉辦初中、縣辦高中”的局面,所謂的政府實際上成為了政
府系列中級次較低的村委會、鄉鎮政府和縣政府。中央和省級政府對義務
教育財政投入主要是通過一般性財政轉移支付和專項資金的方式對義務教
育予以支持。這種作法存在明顯的不足:一般性財政轉移支付資金不能保
證用于義務教育的比例,專項資金既不夠長期有效和穩定,也不一定公
平,而且存在被挪用的可能。①省一級政府是地方*高的行政機關,對包
括義務教育在內的各項地方公共事業負首要的責任。但是,從目前義務教
育經費投入的實際情況來看,省級政府離公共服務職能的要求還有差距,
與其財力水平的貢獻能力也不相稱。中央政府對義務教育投入職能缺失的
表現為:“義務教育支出力度小于非義務教育、農村義務教育支出力度小
于城鎮、貧困地區義務教育支出小于富裕地區。”②總之,中央和地方在義
務教育投入中的責任不明,有關規定可操作性不強,是造成省級以上政府
義務教育職能缺位,部分地區義務教育投入政策失真的主要原因。
二 縣級以下政府作為投入主體,“小馬拉大車”導致投入目標失真
教育經濟學認為,用于教育的支出是一種投資。教育要發展,就必須
有一定量的教育投資作物質保證,否則教育活動就無法進行。無論從經濟
學或世界各國的實踐經驗出發,教育投入基本上是依據兩條原則:利益獲
得原則和能力支付原則。所謂利益獲得原則(benefits recived),是指為了
合理地負擔教育投資,使教育投資的負擔合乎公平的原則,教育投資的負
擔應與受益相配合,受益多的人負擔較多的投資;受益較少的人負擔較少
的投資。所謂能力支付原則(ability—t0一pay),是指所有從教育獲得好處
和利益的人都應按其支付能力大小提供教育經費。能力越大,支付越多,
能力越小,支付越少。③無論是以利益獲得原則或能力支付原則來衡量我
國義務教育投入實踐,其不合理之處是顯而易見的。
偏失與匡正(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政策失真現象研究) 作者簡介
p> 作者簡介
魏宏聚,1 9 72年9月生,河南南陽
人。1 997年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
專業,獲教育學學士學位;2006年畢業
于西南大學教育學原理專業,獲教育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唐代進士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煙與鏡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