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國經典一本通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1341001
- 條形碼:9787561341001 ; 978-7-5613-4100-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經典一本通 本書特色
中國人應該知道的100部百家經典,十分鐘讀透一部儒學、佛學、術數、醫學經典。 十分鐘讀透一部經典:超過200個圖解說明,100余幅經典插圖,每本經典圖書皆附圖解說明,簡明易懂,古代典籍輕松閱讀。 國學常識一本即通:從儒學到哲學、文學、科技、兵法、藝術、生活、百科,涵蓋了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百余部經典著作,你想知道的都在里面。 包羅萬象:從佛學經典到相書大成,從史家絕唱到古代工藝,從藏醫秘笈到藥物百科全書,從**兵書到花王寶典,你*感興趣的古代生活全方位呈現。
中國經典一本通 內容簡介
《春秋》《尚書》《周易》《金剛經》《六祖壇經》《開元占經》《黃帝內經》《四部醫典》《史記》《樂府雜錄》《永樂大典》等中國古代各個領域*重要的經典著作,是我們每個想要了解古代文化的人必須要知曉的。但是他們多深奧無邊、又晦澀難懂,許多經典的古籍,對現代人來說,甚至只知其名,而不知其真正為何物。
本書為讀者介紹了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百余部經典著作,以全新的200余個圖解說明,100余幅經典插圖,力求把古籍化繁復為簡約,化晦澀為明了,化深奧為通俗,讓你十分鐘讀透一部經典,全面掌握儒學、佛學、術數、醫學、藝術、兵法……
本書集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既可以作為一本古代常識的速查手冊,也可以作為一本談古論今的休閑讀物。
中國經典一本通 目錄
**節 童子之學——蒙學
蒙學之首——《三字經》
姓氏大全——《百家姓》
第二節 中國圣經——經典教材
四書
入德之門——《大學》
孔門心法——《中庸》
孔門言多千錄——《論語》
理想主義的完善——《孟子》
五經
*美的語言——《詩經》
*早的史書——《尚書》
典章制度之首——《禮記》
大道之源——《周易》
編年史始祖——《春秋》
第三節 會面新貌——后世經典
性惡之書——《荀子》
儒道合一——《抱樸子·外篇》
人性之作——《傳習錄》
第二章 哲人之思——哲學
**節 百家爭鳴——諸子之言
遵天循道——《老子》
逍遙之游——《莊子》
貧民圣學——《墨子》
法家的智慧——《韓非子》
權謀辯論之書——《鬼谷子》
雜家巨著——《管子》
第二節 脫離苦海——佛學
小乘佛教
首部翻譯佛經——《四十二章 經》
大乘佛教
空的智慧——《金剛經》
明心咒語——《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經中之王——《妙法蓮華經》
佛教的世界觀——《華嚴經》
禪宗宗經——《六祖壇經》
禪門公案——《碧巖錄》
唯識宗經——《唯識三十論》
第三節 探索未來——術數
八字命理——《三命通會》
相書大成——《麻衣神相》
陰陽風水——《葬經》
占星大全——《開元占經》
第四節 樊籬之外——新論
針砭時弊——《論衡》
反儒檄文——《焚書》
民主啟蒙——《明夷待訪錄》
第三章 文淵游龍——文學
**節 曼妙辭章 ——詩詞文章
浪漫楚歌——《楚辭》
盛唐詩韻——《全唐詩》
宋詞精選——《宋詞三百首》
古文精選——《古文觀止》
第二節 曲中戲韻——元曲
悲劇之*——《竇娥冤》
古典浪漫之*——《西廂記》
情義大戲——《桃花扇》
第三節 今古傳奇——小說
四大名著
*好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
替天行道——《水滸傳》
神魔小說——《西游記》
小說經典——《紅樓夢》
傳奇小說
“志人”典范——《世說新語》
春秋歷史演義——《東周列國志》
“鬼話”連篇——《聊齋志異》
諷刺杰作——《儒林夕卜史》
第四節 集字為典——辭典
*早的字典——《說文解字》
中古音系——《廣韻》
*全的字典——《康熙字典》
第五節 文學理論——評論
文學評論權威——《文心雕龍》
批評史里程碑——《人間詞話》
第四章 以史考鑒——史書
**節 中國正史——十二四史
史家之絕唱——《史記》
首部紀傳斷代史——《漢書》
第二節 國家之基——政經史
編年通史——《資治通鑒》
第三節 疆域歷史——地理史
*早的地方志——《華陽國志》
看世界**書——《海國圖志》
第五章 善假于物——科技
**節 巧工記錄——百工考
工藝百科全書——《天工開物》
第二節 中國醫學——醫藥
*早的醫學典籍——《黃帝內經》
藥物百科全書——《本草綱目》
中藥啟蒙書——《藥性賦》
臨床醫學之祖——《傷寒雜病論》
針灸之祖——《針灸甲乙經》
*早的臨床百科——《千金要方》
法醫學專著——《洗冤集錄》
藏醫秘笈——《四部醫典》
第三節 數字運用——數學
*早的數學書——《九章 算術》
第四節 華于高樓——建筑
建筑寶典——《營造法式》
第五節 古代生態——動植物
鳥類著作——《禽經》
花王寶典——《洛陽牡丹記》
柑橘專著——《橘錄》
第六節 大地紋理——地理
地理百科奇書——《山海經》
綜合性古代地理——《水經注》
西域地理——《大唐西域記》
地理日記——《徐霞客游記》
第六章 詭道之術——兵法
**兵書——《孫子兵法》
先秦兵學——《六韜》
刀劍史作——《古今刀劍錄》
第七章 藝苑拾珠——藝術/
畫論名著——《古畫品錄》
唐代樂音——《樂府雜錄》
書法大成——《書苑菁華》
聲韻啟蒙——《笠翁對韻》
第八章 閑品人生——生活
茶道鼻祖——《茶經》
茶湯專著——《十六湯品》
紫砂寶典——《陽羨茗壺系》
烹飪佳作——《隨園食單》
圍棋經典——《棋經》
象棋范本——《桔中秘》
插花專著——《瓶史》
第九章 海納百川——百科
百科全書之*——一《永樂大典》
中國經典一本通 節選
**章 儒雅之術——儒學
“儒”,在*早的時候,是對那些主持成人、婚喪及祭祀等儀式的司儀的稱呼。孔子崇尚周朝的禮儀制度,并由此發展出自己的政治思想,孔子也就有了“儒”的稱謂。在他傳播自己政治思想的同時,便形成了儒家。
在儒家學派之前,古代社會貴族和自由民都通過“師”和“儒”接受教育,教育內容是傳統的六德(智、信、圣、仁、義、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雖然當時還沒有進行這么高度的歸納,但一個統一民族所具備的大國風范已經開始顯現。然而春秋時期的諸侯割據,各自稱雄,讓周王室漸漸失去了統治地位,社會中處處充滿著挑戰傳統文化權威性的危機。這就是孔子所說的“禮崩樂壞”。
孔子當時很痛苦,他認為失去儀禮是國家混亂的原因。他想提醒當時的君王們,但在那個群雄并爭,弱肉強食的年代,講究“仁愛”、大一統、君臣父子、華夷之辨等的思想,注定沒有市場。
孔子明確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認為應該擴大受教育的對象。他開始整理古代文化,編寫出一系列優秀的課本,還概括出了一系列社會儀禮理論。不僅如此,他還身體力行地向全社會推廣自己的思想理論,打破了這些思想從來只能由官家或貴族獲得的傳統。
儒學在其發展演變的過程中,經過兩次重大的改造,西漢的董仲舒和南宋朱熹是兩次儒學改造的關鍵人物。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董仲舒是儒學大師,朱熹是理學大師,這三大體系是儒學發展的三個里程碑。雖然后世儒學成為了統治者的工具,但其中那些不可磨滅的優秀思想,卻教育和培養了一批批致力于樹立完整人格的獨特的中國文人。
**節 童子之學——蒙學
由于孔子自身就是一名優秀的教育家,他的門派自然擁有良好的教育意識。中國的不少大儒就有為孩童作蒙學教材的好傳統:李斯的《倉頡》,司馬相如的《凡將篇》,楊雄、班固的《訓纂篇》及其續篇,蔡邕的《勸學》,周興嗣的《千字文》,朱熹的《小學》,王應麟的《三字經》,都是這些大儒們為孩童們量身打造的。
儒家的啟蒙教育不是識字、寫字那么簡單,那些蒙學之書注重的是在讓孩子學會識字寫字的同時,也能夠樹立起良好的觀念。《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些現在依然為國學者津津樂道的啟蒙書,在字里行間都透露著儒家的哲學思想。
蒙學之首——《三字經》
《三字經》結構嚴謹,文字簡練,內容豐富,而且句句押韻,瑯瑯上口。作為在元、明、清時期流傳*廣的蒙學識字課本,《三字經》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更因它的思想性擁有了蒙學之首的美名。
現代啟蒙教育VS古代啟蒙教育
現代啟蒙教育*為注重的就是“自我的認知”,也就是教給孩子知道我是誰,我的周圍有些什么,我與我的周圍有什么樣的關系。這是一種取自西方的非常注重知識和應用的一種教育方法。
但源自儒家的中國古代啟蒙教育,卻認為在普通的知識和應用的基礎之上,更應注重孩童未來人格和世界觀的樹立。很多經過古代啟蒙教育的現代學者,在回憶他們的一生時,都對兒時的啟蒙教育印象頗深。由于古代啟蒙教育更多的是背誦和練習,所以這些學者在那個懵懂時期,也不可能完全理解到蒙學書中的諸多道理,但到他們成年之后,那些含義深刻的話語早以深深地印在他們腦海中,并一次次浮現出來,驗證現實,提醒他們為人的方法,這些蒙學的語句其實已經成為了他們一生為人做事的準則指引。
這些準則和指引并非用深奧的語句寫成。《三字經》三字一句,兩句押韻,內容非常淺顯,孩童讀和背誦都相當容易。《三字經》的內容雖然龐雜,但卻進行了很好的分類,以至于舊時評論《三字經》,都說它有拓展見聞的作用,“初入社學,八歲以下者,先讀《三字經》,以習見聞。”還被譽為是“袖里《通鑒綱目》”。而《三字經》所具有的思想教育性,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兒童道德教育叢書》。
正是《三字經》所擁有的獨特魅力,使它漸漸走進了今天的課堂,并準備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姓氏大全——《百家姓》
人類對于自己的根源問題題從來都充滿了興趣,對自己家族繁衍的歷史也希望能清晰明了。在中國,“根”的意識尤為強烈,《百家姓》不僅是民間膾灸人口的啟蒙讀物,而且是我國姓氏尋根探究的雛形,是研究中國社會生活,歷史傳統的文獻之一。
(1)趙、錢、孫、李
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知道“趙錢孫李”代表著中國姓氏,但為什么這四個姓會排在《百家姓》之首?
根據南宋學者王明清的考證,這幾個姓氏的排列非常講究。
趙,是指趙宋,即是當時國君的姓,國姓理應列在首位。
錢,是五代十國中吳越國王的姓氏,當時他們的后裔就住在浙江,所以排位第二。
孫,為當時錢姓王錢俶的正妃之姓,借“錢”的威名得以爬升。李,為南唐國王的姓氏。
(2)“姓”與“氏”
從世界范圍來看,姓氏都是血脈關系的外在烙印。在中國,“姓氏”并非只是一個詞,它其實包含的是兩種血脈傳承的關系。
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國就已經形成了姓氏的概念,并不斷擴大發展,得以延續。但*早的時期卻是只有“姓”,沒有“氏”。“姓”從字源上來說,就是“女生”,女人生下的意思,它的血緣關系很明顯是母系的。所以中國*早的姓,大都有個“女”字旁:姜、姚、姒、媯、贏等。“氏”則是在父系血統逐漸被認同的過程中產生出來的。
當我們在古書中讀到“炎帝列山氏,姜姓”及“黃帝軒轅氏,姬姓”時,我們便可以明白這兩位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原本屬于兩個不同母系血緣關系的部落或部落聯盟,一個部落姓姜,一個部落姓姬,而他們又分別擁有表示自己父權家長制首領的氏稱:列山、軒轅。而文字中如此嚴格的區分姓氏,已是將母權交與了父權。這種區分直到春秋戰國后才開始消亡,姓氏開始以一個統一的代表父系血統的符號傳承了。
第二節 中國圣經——經典教材
只要談到中國傳統文化,不可避免的就要提到四書五經。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它們均為儒家經典書籍、教育子弟的標準課本。
作為儒家經典,四書五經記載了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活躍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實資料及經典的孔孟思想,歷代科舉選仕的試題必定出自其中。這也就使四書五經擁有了在中國*廣泛的傳播性,成為中國古代文人必讀的、圣經般的書籍。
四書
四書的組合方式比較特別,它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分別是孔子、孟子及其學生的言論集,《大學》和《中庸》則源自于《禮記》。首次將它們編在一起的,是南宋時著名的大儒朱熹。
其實在朱熹之前,程顥、程頤兄弟已在大力提倡這幾部書了。他們認為,《大學》是孔子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由孔子的學生曾參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之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傳給孟子的書。這兩部書與《論語》《孟子》形成了儒學的基本思想體系,是研治儒學*重要的文獻。
根據這樣的觀點,朱熹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編在一起。這四本書正好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參、子思、孟子,所以又被稱為“四子書”,簡稱為“四書”。
由于以程顥、程頤兄弟和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地位的日益上升,朱熹死后,朝廷便將他編定注釋的《四書》審定為官書,成為標準課本。元代恢復科舉考試后,朝廷正式把出題范圍限制在朱熹注釋的《四書》之內,直至清朝未期。“四書”不僅成為了儒學的重要經典,也成了每個讀書人的必讀書,成了古代中國標準的小學教科書。
入德之門——《大學》
這里的大學,并非指學校,它是儒家學子在經過了蒙學的啟蒙教育之后,正式進入儒學教育的**本正規課本。雖然只有兩千多字,《大學》卻給學生定了一個學習的規矩——學習的目的和步驟,因為它的重要性,朱熹將它放在了四書之首。
(1)大人之學
大學與小學
大學和小學,不是近代才出現的名詞,在古代,大學和小學分別代表不同的學問,而現代,大學、小學則是指學習的階段。
儒學中的小學是指研究文字的學問。比如訓詁,就是研究文字來源的學問;句讀(d6u),是研究如何讀文字斷句的學問。這樣的學問是用來讓學習者更好地理解并傳播文化的,是初學者必學的課程。大學則是指可以治國安邦的學問。治國安邦才是孔子創立儒學的目的,是大人才能學習的學問。
雖然大學有大人之學的解釋,但是并不是說小學就只是孩童學習的內容。小學中的訓詁是門很高深的學問,中國的文字是怎么來的,古時候讀什么音,是什么意思,又是怎么發展到現在的寫法和含義的。當專心于這些學問的學者們,把古人的話弄明白了,我們才知道古人究竟說了什么,那些優秀的文化才能更為完整地保留下來,而前人治國安邦的學問才能被我們真正的融匯貫通。
《大學》版本
我們今天看到的《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第四十二篇,因為《大學》所擁有的精深思想,讓它脫穎而出。后代的學者逐漸認識到了它的重要性,開始把它單獨進行講解和學習。在繼承前人的思想下,朱熹重新編排和整理了《大學》,還將它分為“經”一章,“傳”十章。他認為“經”是由曾子記錄的孔子的語錄,而“傳”是由曾子的學生記錄的曾子解釋“經”的話。
朱熹的重新編排和整理,導致了一個新版本的誕生。由于后世科舉對朱熹編撰版本的推崇,令朱熹版《大學》廣泛地傳播,書商們也樂于偷懶,經常把《禮記》中的《大學》刪去。我們今天已經很難看到原版《大學》,看到的幾乎都是朱熹版了。
(2)大學之道
無論是《禮記》版還是朱熹版的《大學》,它們的開頭都是相同的,而開頭的這段文字,就是《大學》的綱,也是儒學的綱要。
儒者的終極理想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就是《大學》的**句話,它講的正是儒家學者的終極理想。
儒家認為成人學習的根本有三點:
首先是要“明明德”,就是要把原本人自身所具備的善良通明的品德展現出來。雖然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品德,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將它們展現出來。因為后天的遭遇和教育,有的人不由得隱藏自身,以換取某種安全。但這樣的做法,就是人為地為自己戴上了假面具,如果全社會的人都這樣,人與人就會缺乏起碼的信任,令社會不安定。這正是儒家不愿看到的結果,所以儒家首先要倡導彰顯自身的純良光明的德行,以純良整個社會。
其次是要“親民”,就是要身躬力行地與周遭人相親近,知其所難,助其所危。這是一個很廣義的說法,后面我們可以知道每個儒家學者都有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真實機會,但不等于沒做官的人就不需要與民相親。所以所謂親民,大的是指要親近治下的民眾,小的則是指要關心周遭的每個人,無論為官還是為民,都要有為民著想、關心社會的心,這樣才可以創造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
*后是要“止于至善”,就是將事物做到盡善盡美而不動搖。這是一個很高的境界,要知道,將事物做到盡善盡美是非常不容易的,“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只做好事,不做壞事!”這可以說是對“止于至善”*好的解釋。
儒家心目中有一個理想的大同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人們單純善良,不欺互助,和諧無間。而要實現這樣的大同,無疑需要每個人的努力。“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統稱為《大學》的三綱目,是儒家教育希望每個儒者應該具備的人生終極目的。
所以《大學》的根本宗旨在于為實現大同而進行的基礎人格教育。
接近大學之道的方法
《大學》開篇就是大道理,不容易被理解,但儒家的理論化學習卻有它實際的意義。
儒家有句話是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就是說不僅要知道一個事物是怎樣的,還要知道它為什么是這樣的。比如說我們都知道“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青色是從靛藍這種草中提取出來的,但顏色卻比靛藍深。這是因為靛藍作為一種植物,它的青色只是用來作為光合作用的工具而已,而青作為一種顏料,它必須去掉靛藍中不能表現青色的部分,從而變得更為純粹。
根據這樣的理論,我們可以在生活中得到一些相關的經驗:經過定向提煉的物體一定在某方面比原事物更好,專注于某一領域比廣泛的了解更容易出成就等。比如現在的中成藥,就著重研究如何從傳統的草藥中提取能治病的有效因子,中藥也就向著既安全又有效的方向發展。致力于這個領域的專家們,經過多年的努力也終于使世界開始逐步認可中國醫學。這就是理論的運用,即我們常說的“舉一反三”。
“舉一反三”是讓學習事半功倍的好方法。不過,這首先需要一個人能夠對事物的原理進行歸納,這就是剛才說的“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得出了理論的知識之后,這個人還要將它們推導聯想或運用到平常生活中去。只有這樣,才能將從一個事物中學會的經驗,應用到別的事物中。只有這樣,才可能做到不死讀書。
為了讓這些理論更好地被理解,并運用,曾子在其后專門對它們進行了解釋: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當人知道了要達到的目標之后,才能意志堅定,有了堅定的意志,才可以做到鎮定不急躁,這樣才可以隨遇而安,得到思慮的空間,從而能在周詳的考慮中有所受益。每個事物的發展都是有先后規律可言的,只要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就接近“大學”的根本了。
曾子用心良苦地告訴世人,不要被“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這些聽起來大而空的理論給嚇怕了,它們不過就是一盞燈,一盞在黑夜里指路的明燈,你看到了它,便有了目標,就會有了堅持走下去的意志而不會急躁,無論道路中有怎樣的艱難險阻,你都能隨遇而安,并在重重困難中用自己的智慧解決問題獲得經驗,一步步地向目標靠近,只要這盞明燈在,達到目標只是時間問題。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現代教育喜歡教人養成定目標寫計劃的習慣,雖然很多人不喜歡,但它卻是現代企業管理的必勝法門。很多公司都會要求每個員工、團隊甚至企業自身具備各種目標和計劃,長期計劃套中期計劃,中期計劃套短期計劃,年計劃套月計劃,月計劃套周計劃,周計劃套日計劃……雖然這件事看起來很繁瑣,但如果真的把每個計劃都落實了,就不怕辦不好事。
但這絕對不是現代人才有的先進的思想,早在兩千多年前,曾子就懂得這個道理了,他還把一個儒者應該有的目標和計劃寫進了《大學》!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曾子說,古代那些想要在全天下人面前展現自己的光明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國家,就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就要先修養自己的品性;要修養品性,就得先端正自己的心思;要端正心思,就得意念真誠;要意念真誠,需要先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就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就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就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后就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家管理好后就能治理好國家;國家治理好后就能天下太平。無論是國家的君王還是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要做好事情,就是不可能的!
曾子在這里提出的是八步走計劃,即通往那個終極目的需要經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么八個階段,這就是后世學者歸納的“八條目”。如果我們把“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看做是長期目標的話,那么這八個階段就分別是短期目標和中期目標,儒家學者嚴格地以此要求自己,尋求進步。
其實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屬于自我修養,是從知識、道德等方面對自己的磨煉。所以后世儒家學者都有一個明確的觀念,就是即使自己再弱小,也要做到起碼的修身、齊家,如果自己比較強大,則要向治國、平天下努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終成為儒家學者的口頭禪,成為儒家學者的人生理想。
孔門心法——《中庸》
《大學》讓儒家學者跟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步驟不斷進階修煉,但這**步的修身,究竟是要修成什么樣,卻講得不是很明確。而《中庸》正是講解儒家學者必需的心理修養和行為準則的,它的推廣,*終形成了中國入儒雅含蓄的性格特征!
(1)心法要旨
雖然曾子在《大學》中告訴了門徒,儒家修煉所必經的八個階段,但卻沒有透露在這修煉過程中應該抱有什么樣的心態。子思不僅是曾子的徒弟,更是儒家開門祖師孔子的孫子,所以自然得到了儒家真傳。他在看到《大學》缺陷的同時,自然著書彌補,這就是《中庸》,實為講述儒門心法。所以儒家八派,數這一派*正宗。
(2)不偏不倚
連孔子自己都清楚,中庸這個孔門的*高心法只有真正的大智者才能明白,可這樣的智者并不多。顏淵原本算一個,但死得太早。所以連孔子也懷疑這套心法,是否有被廣泛弘揚、實行的那一天了。
然而孔子沒有想到,他所倡導的中庸之道,還真成了后世絕大多數文人為人處事的重要守則。可惜的是,有些將中庸之道掛在嘴上的儒者,不過是只學了點皮毛。
中庸=折衷主義?
究竟什么是“中庸”?宋朝的程頤有一個說法:不偏為中,不移為庸!中,就是不偏頗;庸,就是不動搖。我們在面對人與事物的時候,應該不偏頗于某一方,注意廣泛地聽取意見,如此才能選擇到*客觀的答案,同時對這種處事態度不動搖。這就是我們現在說的不偏不倚。
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發生一些糾紛,我們會發現,通常被侵害的一方會極力夸大自己受到的損害,而侵害的一方則會極力撇清自己的責任。雖說人之初,性本善,但性相近,習相遠。在面對利益的時候,人往往堅決捍衛“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理論。究竟如何去發現哪些是事實,哪些是夸大,孔門秘訣當然就是用“中庸之道”。也就是用至誠的心,去實事求是,行而不倦地調查,注意不偏頗于某一方,廣泛詢問,仔細地辨別,自然能去除那些夸大的方面,找到真實的事實。這就是中庸之道的一個應用方法。
經過這樣的實踐,有的聰明人發現:用“中庸之道”處理事物,怎么幾乎都取的是中間值。聰明人自有處理事物的一套辦法——懂得簡化,于是他們總結:中庸,就是事物兩個極端的中間值!中,這個字也不用解釋得那么復雜,就是中間的意思嘛!
這就是聰明人犯的毛病,孔子早搖過頭了:聰明人做事,就是容易過頭,這就是過猶不及啊!雖然中間值很多時候都是相對正確的答案,但這也不是絕對的,中庸之道,被聰明人理解成折衷主義了!
所以一說到那些古代文人,人們普遍的感覺就是古板。他們不喜歡喜怒形于色,因為喜怒是情感的兩端,折衷主義自然是不喜也不悲;他們喜歡在出現矛盾的時候,當和事佬,因為有矛盾就有兩端,他們自然要站中間。不主張、不反對、沒情感,這群沒有思想的木偶,不過是一群只摸到孔門心法皮毛的“聰明人”。可他們偏偏還道貌岸然地維護起所謂的道統,讓儒家正式成為皇權唯唯諾諾的擁護者,徹底失去了原有的睿智與鋒芒。
還好,始終有一些能真正學到*高心法的高人,他們在揚儒家之名的同時,將真正的心法傳承了下來,讓我們今天還能看到*真實的儒家原貌,才知道儒家思想至今依然擁有的實用價值!
老外也“中庸”
中庸之美不是儒家獨有的,古希臘人也喜歡中庸,不過他們的中庸跟儒家的中庸不同,他們喜歡的可是絕對的“中”。
古希臘哲學中的中庸叫“中道”,畢達歌拉斯學派認為:現存事物是雙方之間的“恰如其分的均衡”,這個其實跟中庸中的天性是很合拍的。
根據這個理論,柏拉圖還把這種均衡概念移植到了倫理學中。
亞里士多德則把中道和節制相聯系,還制定了系統的理論。他認為萬物都有中道,比如“10”這個數,“5”居其中;人一旦欲望過度就是荒淫,沒什么欲望就是禁欲,節制才是適度。中道就是美德的特征和道德的標準,美德是一種適中、以居間者為目的的追求。
亞里土多德還把這種中道原則運用到政治上,他認為由中等階級治理的國家是*有希望、治理得*好的。因為他發現擁有適度財產的人,*容易遵循合理的原則,*不會逃避工作,也不會擁有過分的野心,是國家*安穩的公民階級。由他們組成的城邦,可以結構得*好,組織得*好。
……
- >
自卑與超越
- >
山海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虎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史學評論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