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中國共產黨人精神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324969
- 條形碼:9787507324969 ; 978-7-5073-2496-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共產黨人精神研究 節選
br />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既離不開物質文明的創造,也離不開精
神文明的追求。任何一個社會,既不可能有離開物質文明的精神
文明建設,也不可能有離開精神文明的物質文明建設。兩者總是
形影相隨的。然而在很多時候,當物質極其匱乏之時,卻能依靠
自身不朽的精神支柱,創造出超凡的人間奇跡。這就是我們經常
所說的將精神力量化作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力量的道理。一個民
族如此,一個先進的政黨也如此。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沒有這個
精神支柱,一個民族的生命就停止了。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
史上,培育了璀璨的中華文明,也培育了源遠流長的民族精神。
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
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不僅繼承并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遺產,而且繼承并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
的偉大復興矗立了一座永遠的精神豐碑。
中國共產黨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在艱難探索的社會主
義建設和改革時期,創造形成了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
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大慶精神、雷鋒精神、改革創新精
神等等,為弘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做出了獨特的貢獻,支撐起
了中華民族的脊梁。沒有共產黨創造的這些精神,就不可能有中
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不可能有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確
立,不可能有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成就。一句話,就不可
能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不僅以其在中國革命、建
設和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的驕人成就奠定了她在當代中國的領導地
位,而且以其鑄就的偉大精神而著稱于世。
我們常說,危難之際見精神。在大革命失敗的白色恐怖下,
在中國革命的路不知該如何走的迷茫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
中國共產黨人獨樹一幟,開辟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在找到中國
革命道路的同時,創造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
什么是井岡山精神?江澤民同志概括指出:井岡山精神*重
要的方面就是“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
靠群眾、敢于勝利”。沒有對共產主義必勝的堅定信念,就不可
能艱苦奮斗;沒有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深刻領會,就不可能探
索革命的新路;沒有對群眾路線的充分運用,就不可能使革命的
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這是中國共產黨精神力量之源,是中華
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之源。正因為如此,朱德同志把井岡山
稱為“天下**山”。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從井岡山起,歷史反復證明,tt可
以燎原”不止是革命之道、革命之勢,還有革命精神。中國共產
黨開創的井岡山精神,后發展成為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在中國
共產黨創造的精神財富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全面
地繼承了井岡山精神,而且隨著毛澤東思想的成熟與發展,更加
完善而臻于全面。
什么是延安精神呢?這就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
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
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延安精神,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作
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性質,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的思想品
格,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敢于
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作風,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獨立自
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延安精神,既
是毛澤東思想哺育的結果,也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膾
炙人口、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的“老三篇”(《紀念白求恩》、《為人
民服務》、《愚公移山》),就是在延安時期形成并廣為傳誦的,是
集中反映延安精神的代表作。
任何一種偉大的精神,都是貫穿和體現在實際行動之中,并
對社會進步產生巨大影響和推動力的。井岡山精神是如此,延安
精神也是如此。回想當年的延安,上至中國共產黨的*高領導
人,下至革命隊伍的普通一兵,都在自覺的踐行延安精神,使得
延安精神不脛而走,引領了整個抗日根據地的社會風尚。大家自
覺地以廉潔奉公為榮、以損公肥私為恥;以為人民服務為榮、以
做官當老爺為恥;以勇于犧牲為榮、以貪生怕死為恥。大家自覺
地認定努力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
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是中國共產黨
員應有的基本操守。正因為培育出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莉莉和章魚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