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312021893
- 條形碼:9787312021893 ; 978-7-312-02189-3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修訂編寫而成的,主要研究了國有企業的治理問題。全書共分8章,內容包括:導論、公司治理的理論基礎、公司治理理論、國有企業公司治理模式研究、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研究、國有企業公司治理機制研究、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總結與展望。
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研究 目錄
1.1 問題的提出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公司治理的內涵或實質
1.2.2 公司治理的目標模式
1.2.3 公司治理的制衡機制
1.2.4 公司治理的激勵機制
1.2.5 國有企業公司治理
1.3 本研究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1.3.1 本研究的現實意義
1.3.2 本研究的理論意義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2章 公司治理的理論基礎
2.1 產權理論
2.1.1 產權的概念
2.1.2 產權與所有權
2.1.3 產權的特征
2.1.4 外部性
2.1.5 交易費用
2.1.6 科斯定理
2.1.7 私有產權、公共產權與效率
2.2 超產權論
2.3 企業理論
2.3.1 交易費用理論
2.3.2 團隊生產理論
2.3.3 所有權結構理論
2.3.4 委托一代理理論
2.4 本章小結
第3章 公司治理理論
3.1 公司治理概說
3.1.1 “治理”的涵義
3.1.2 “公司治理”的涵義
3.1.3 公司治理與公司管理
3.2 公司治理的目標
3.2.1 公司治理的終極目標
3.2.2 公司治理的具體目標
3.2.3 公司的決策能力及效率
3.2.4 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3.2.5 公司治理的成本
3.3 公司治理與企業價值相關性研究
3.3.1 文獻綜述
3.3.2 研究假設
3.3.3 公司治理水平與企業價值的衡量
3.3.4 公司治理與企業價值的計量模型
3.3.5 數據檢驗
3.3.6 結論
3.4 公司治理系統
3.4.1 股東會
3.4.2 董事會
3.4.3 監事會
3.4.4 政府管制
3.4.5 市場約束
3.4.6 媒體的作用
3.4.7 道德準則
3.5 公司治理準則
3.5.1 世界各國公司治理準則的歷史沿革和現狀
3.5.2 中國國有企業公司治理準則框架
3.6 本章小結
第4章 國有企業公司治理模式研究
4.1 國有企業的戰略地位及目標特征
4.1.1 國有企業的界定
4.1.2 國有企業的功能或作用
4.1.3 國有企業的目標特征
4.2 公司治理目標模式研究
4.2.1 股東至上公司治理目標模式
4.2.2 利益相關者公司治理目標模式
4.3 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目標模式的構建
4.3.1 S-O-E公司治理目標模式的涵義
4.3.2 S-O-E公司治理目標模式的理論依據
4.4 企業文化與和諧公司治理理念
4.4.1 企業文化
4.4.2 和諧社會、和諧企業與和諧公司治理理念
4.5 本章小結
第5章 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研究
5.1 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結構比較研究
5.1.1 新加坡國有企業公司治理
5.1.2 美國國有企業公司治理
5.1.3 法國國有企業公司治理
5.1.4 國外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的啟示
5.2 中國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結構的獨特性研究
5.2.1 政府在國有企業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5.2.2 黨組織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5.3 員工參與公司治理
5.3.1 國有企業員工參與公司治理的理論依據
5.3.2 國有企業員工參與公司治理的法律依據
5.3.3 員工參與公司治理的模式
5.3.4 中國國有企業員工參與公司治理的模式選擇
5.4 國有企業董事會研究
5.4.1 國有企業董事會的職權
5.4.2 國有企業董事會的構成
5.4.3 國有企業董事會的運作
5.5 國有企業監事會研究
5.5.1 國有企業監事會的博弈分析
5.5.2 國有企業監事會再造
5.6 本章小結
第6章 國有企業公司治理機制研究
6.1 國有企業控制杈配置機制研究
6.1.1 控制權的涵義
6.1.2 控制權的分類
6.1.3 控制權的配置模式
6.1.4 公司控制權配置應考慮的因素
6.1.5 公司控制權的配置
6.1.6 國有企業改革歷程及控制權的變遷
6.1.7 國有企業控制權的配置 兼論內部人控制
6.2 國有企業經營者選擇機制研究
6.2.1 國有企業經營者選擇機制現狀及弊端
6.2.2 國有企業經營者選擇機制設計
6.3 國有企業經營者激勵機制研究
6.3.1 國有企業經營者激勵的必要性
6.3.2 國有企業經營者激勵現狀
6.3.3 國有企業經營者激勵的主體
6.3.4 國有企業經營者激勵的原理
6.3.5 國有企業經營者激勵的標準
6.3.6 國有企業經營者激勵的形式
6.3.7 國有企業經營者激勵的依據
6.4 國有企業經營者約束機制研究
6.4.1 國有企業經營者約束體系
6.4.2 國有企業經營者約束現狀
6.4.3 國有企業經營者約束機制重塑
6.5 本章小結
第7章 國有企業產權改革
7.1 產權與國有企業效率
7.1.1 產權清晰與資源配置效率
7.1.2 國有產權激勵約束機制的缺乏與國有資產流失
7.2 中國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存在的問題及其后果
7.2.1 中國國有企業產權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
7.2.2 中國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后果
7.3 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創新
7.3.1 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方向
7.3.2 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創新
7.4 國有企業產權改革中的管理層收購
7.4.1 管理層收購的內涵及動因
7.4.2 中國國有企業管理層收購存在的問題
7.5 本章小結
第8章 總結與展望
8.1 總結
8.1.1 本研究的成果
8.1.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8.2 未來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后記
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研究 節選
第2章 公司治理的理論基礎:
2.2 超產權論:
超產權論(Beyond Property—Right Theory)主要是針對主張產權論的經濟學家“鼓吹”產權歸屬是決定企業績效的決定因素而提出的。該理論認為,產權變化雖然對改變企業的治理機制有積極作用,但產權變換并不等于治理機制一定會改善,競爭才是保證治理機制的先決條件。競爭越激烈,企業提高績效的動機就越強烈,因為競爭給企業帶來了“生”與“死”地抉擇。馬丁和帕克(Mar—tin&Parker 1997)對英國各類企業私有化后的經營成效進行綜合比較后發現:在壟斷市場上,企業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并沒有明顯改善;只有在競爭比較激烈的市場上,企業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才有顯著提高。他們的結論是:企業效益與產權的歸屬變化沒必然關系,而與市場競爭程度有關,市場競爭越激烈,企業提高效率的努力程度就越高。因而,該理論又稱為市場競爭論。
超產權論對私有資產的排他性能夠保證產生對資產關切愛護的激勵的觀點表示懷疑或批判。英國有2000多座被政府列為具有文化遺產的房屋,這些房屋大多數歸私人所有。按產權論推斷,私人總有積極性去維護好自己的資產。但事實卻是,這些資產大多數缺乏護養,瀕于塌毀的邊緣,使英國文化遺產局不得不決定撥巨款去搶修這些房屋。超產權論所強調的一個基本政策含義,就是充分地創造市場競爭。
超產權論對競爭的作用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即激勵、完善信息、企業發展和市場進化等。競爭是企業機制改善、效益提高的*根本的保證條件。競爭不保證每家企業都能生存,但保證*有效益的企業得到發展(劉芍佳、李驥,1998)[26]。
超產權論認為,激勵機制同樣只有在競爭條件下,才能發揮作用。換言之,超產權論不認為,利潤激勵與經營者努力投入有一定必然的正向關系。在完全沒有競爭的市場中,企業產品無替代性,經營者完全可以通過抬價的方式來增加利潤收益。這種“坐地收租”不會刺激經營者增加努力與投入。而且,經營者不但受利潤收益的激勵,同時還要受控制權收益的激勵。
……
- >
巴金-再思錄
- >
朝聞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莉莉和章魚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煙與鏡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