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華文明史:第四卷 版權信息
- ISBN:7301106017
- 條形碼:9787301106013 ; 978-7-301-10601-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文明史:第四卷 內容簡介
本書將中華文明分為四個時期,以中華文明史上重大的轉折作為分期的依據,細致地描繪了各個時期文明的特點、亮點,及其承上啟下的關系,彰顯那些對文明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物,探討對文明發展起關鍵作用的各種因素,從而全面論述了中華文明發展的歷程。本冊為第四卷。
中華文明史:第四卷 目錄
**節 傳統農業文明發展的新規模、新因素
第二節 新思想觀念的出現與傳統學術文化
第三節 歷史的反思與邁向近代文明
**章 社會經濟的發展
**節 人口增長與移民開發
第二節 美洲作物的傳入與推廣
第三節 農業精耕細作的深化
第四節 棉花種植與松江棉紡織業
第五節 江南市鎮與客幫商人
第六節 白銀、銅錢與金融業
第二章 早期啟蒙思潮與政治文明中的新因素
**節 早期啟蒙思潮的興起與泰州學派
第二節 黨社運動與市民抗爭
第三節 啟蒙思想的深化與學術思想的嬗變
第三章 在總結中發展的傳統科學技術
**節 科學思想、方法及手段
第二節 總結與開創——幾部重要的科技著作
第三節 手工業生產技術的提高
第四章 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節 國家秩序的重建和近代疆域的奠定
第二節 民族宗教事務的管理
第三節 對外關系
第五章 政治發展與國計民生
**節 皇權專制與行政法制化的加強
第二節 賦役制度變革與人民自由度的提高
第三節 漕運與共黃河的治理業績
第四節 災荒與政府的賑濟措施
第六章 清代前、中期的文化意識與業績
**節 集大成的文化意識與文化建設
第二節 考據:思想與學術的消長
第三節 清代學術的知識譜系
第四節 少數民族的文化發展
第七章 西學東漸與中華文明的外播
**節 明末耶穌會士的入會與西學東漸
第二節 明末士大夫對西學的接受和拒斥
第三節 清初傳教士在華的傳教活動與西學東漸
第四節 清初士人與西學的流播
第五節 中學西漸
第八章 宗教信仰:觀念與實踐
**節 國家宗教祭祀的完備
第二節 傳統宗教的多元發展與融合
第三節 香煙繚繞:民間宗教與民間信仰
第九章 文藝創作的新走向
**節 通俗文學的迭興與變奏
第二節 獨抒性靈與賦到滄桑
第三節 版畫世界與翰墨丹青
第四節 《紅樓夢》:一部小說折射的文化史
第十章 社會生活的因循與躁動
**節 禮教背景下的宗法家族生活
第二節 商人精神與社會風尚
第三節 文人士大夫的清雅生活
第十一章 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
**節 完備的學校與書院之興衰
第二節 蒙學教育及其人文意蘊
第三節 融合在社會生活中的教育
第十二章 中心城市的建設與區域差異的凸顯
**節 明清兩朝首都的規劃與管理
第二節 沿海城市的發展與輻射作用
第三節 沿海城市發展的區域差異
第十三章 變革圖強:近代文明的催生
**節 師夷、制器、自強
第二節 西學、啟蒙、救亡
第三節 制度、立憲、共和
彩圖目錄
插圖目錄
后記
中華文明史:第四卷 節選
從明代中葉至清末(16世紀至20世紀初),是我國傳統農業文明的*后發
展階段。在這一階段中,我國傳統農業文明在許多方面取得了超越前代的輝
煌成就,同時在其內部也生長出了某些新的經濟因素和新的思想觀念。但在
西方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的時期中,我國傳統的農業文明明顯地呈現
出滯后的狀態。
從19世紀中葉起,西方列強依仗其工業文明發展取得的經濟、軍事實力
,頻頻對我國發動侵略戰爭,企圖把我國變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面對強大
的西方工業文明整體實力的攻擊,以固有的農業文明為基礎的我國是很難抵
御的,再加上清王朝政治的腐朽、制度的僵化與觀念的陳舊等原因,1840年
鴉片戰爭后,特別是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后,國家已處于生死存亡的關頭。
為了救亡圖存,為了富國強兵,在西方列強的軍事進攻下和西方文明的刺激
下,一些有識之士進行了歷史的反思和批判,在變法維新,特別是民主革命
的推動下,中華文明開始進入了轉型期,邁步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工業文明
。
**節傳統農業文明發展的新規模、新因素
社會經濟的發展 人口的激增 農業經濟的新因素 手工業的發達和近
代工業的發生 商業經濟的發展 區域經濟文化日趨重要 多民族國家的進
一步鞏固發展 近代疆域的奠定
宋代的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一度非常繁榮,曾居于世界領先的地位。但
此后由于戰亂等原因,社會經濟自然增長的過程受到阻遏。元代大約一百年
間,社會經濟始終未能恢復到宋代的水平。明朝建立后,隨著較為穩定的社
會環境的形成,到明代中后期,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超過了宋代。明末
清初,由于戰亂的原因,社會經濟又有所倒退。但是到清康熙、雍正、乾隆
、嘉慶時期,整個社會經濟又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無論在農業、手工業、商
業的開拓上,還是在社會財富的積累上,都達到了我國農業文明發展的巔峰
。
同一時期,我國的人口也有了急劇的增加。據明代官方的統計,明初全
國人口有6000萬左右,到明末沒有多大的變化。不過,按當時的實際情況看
,有的學者估計到明末全國的人口已超過1億,達到1.3億到1.5億。到了
清代中期,人口迅速增長。據記載,乾隆六年(1741)全國人口為1.5億左右
,而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便增加到了3億,五十年間翻了一番。而至鴉片
戰爭前,道光十八年(1838)全國人口數已達到了4億多。人口的增長一方面
與國土疆域的擴大有關,而更重要的是與當時清政府實行的賦稅制度密切相
關。當時推行“攤丁入田”的制度,規定增 ……
中華文明史:第四卷 作者簡介
袁行霈,1936年生。北京大學國家研究院院長、中文系教授。主要著有《中國詩歌藝術研究》、《中國文學概論》、《陶淵明集箋注》、《中國文學史》四卷本(主編)。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唐代進士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