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線裝中華國粹:晏子春秋
-
>
東坡詞
-
>
邵雍集
-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孝經
-
>
道德經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大學》《中庸》注評 版權信息
- ISBN:7807290560
- 條形碼:9787807290568 ; 978-7-80729-056-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學》《中庸》注評 內容簡介
《大學》強調學習,要“修身”、“處善”;《中庸》主在行為準則,教人發現“至善”和遵守常道。二書珠聯璧合,相得益彰。為了方便讀者閱讀和理解,本書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為底本,按章節次序先進行簡注,接著翻譯原文,*后詳加評析,文后選編附錄。注釋中對歷代理解歧異者,擇善而從。譯言語誠心誠意 量忠于原文,多用直譯,少用意譯。評析力求深入淺出,也引用古人的原文,以求雅俗可以共賞。
《大學》《中庸》注評 目錄
前言
大學
中庸
《大學》《中庸》評論資料選編
《大學》《中庸》注評 節選
【題解】
《大學》這部書,原是《禮記》中的第四十三篇,宋代理學家單獨抽出
成書,程頤有《改正大學》,朱熹又以此為底本,對章節重新進行了編排,
分為經文1章,傳文10章。朱熹說:“凡傳十章,前四章統論綱領指趣,后
六章細論條目工夫,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六章乃誠身之本,在初學尤為
當務之急,讀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本書的章節順序,即依朱熹《大學
章句》的編排,小有改動。
《大學》是古代教育理論的著作,也是儒家政治理論綱領。漢代鄭玄在
《三禮目錄》中說:“名日《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此于《
別錄》屬《通論》。”唐代孔穎達認為:“此《大學》之篇,論學成之事,
能治其國,章明其德于天下,卻本明德所由,先從誠意為始。”宋代朱熹認
為《大學》這本書是古代大學所以教人之法,相對于十五歲前的小學而言。
他說:“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
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
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
,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
也。”(《四書章句集注》)宋代衛浞引程頤說:“《大學》乃孔子遺書,須
從此學則不差。”“初學入德之門,無如《大學》者,今之學者賴有此篇書
存,其它莫如《論》、《孟》。”引藍田呂氏日:“小學之教,藝也,行也
。大學之教,道也,德也。禮、樂、射、御、書、數,藝也;孝、友、睦、
姻、任、恤,行也。自致知至于修身,德也;所以治天下國家,道也。古之
教者,學不躐等,必由小學然后進于大學。”(衛浞《禮記集說》卷一可四
十九)引永嘉薛氏曰:“所謂大學者,以其學而大成,異于小學。處可以修
身齊家,出可以治國平天下也。”(衛浞《禮記集說》卷一百五十二)
總體來說,《大學》講的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理論宗旨,即所謂“
道”,而不是具體的方法。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①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
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
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
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
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②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
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
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
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③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④
【注釋】
①大學:據朱熹說,指大人之學。古代八歲人小學,十五歲人大學。明
明德:使明德顯明。**個“明”字是使動用法。明德:指人本來具有的良
知良能。宋代真德秀解釋為天賦予的德性。親:程頤認為當作“新”,據后
面的傳文,程說有據。新民:使民眾自新。 ②格:至,指了解到。格物:
探究事理。 ③壹是:一切(朱熹說)。所厚者:指家庭,與自身的關系*接
近。所薄者:指國和天下,與自身的關系相對較遠。 ④此二句原在傳文第
四章后,屬第五章,程頤認為是衍文,依《禮記》置于此。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于使人本來具有的美好的德性顯現出來,在于使民眾自
我革新,在于使人處于*美好的境界。知道應該處在美好的境界,然后才能
有堅定的目標;有了堅定的目標,然后才能心緒安定;心緒安定然后才能神
志專一;神志專一才能深思熟慮;深思熟慮然后才能獲得*佳結果。萬物都
有本末輕重,萬事都有首尾始終。知道事情誰先誰后,就接近把握大學的宗
旨了。
古代想要把美好的德性顯現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
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的,必定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
庭,必定要先培養好自己的品德和素質;想要培養好自己的品德和素質,必
定要先端正自己的思想;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必定要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必定要先獲取知識;獲取知識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探究到事物的原理,然后才能獲得真知;獲得真知,然后才能意念真誠;
意念真誠,然后才能思想端正;思想端正,然后才能培養好品德和素質;培
養好了品德和素質,然后才能把家庭管理好;家庭管理好了,然后才能把國
家治理好;國家治理好了,然后才能達到天下太平。上白天子,下至普通百
姓,都要把培養自己的品德和素質作為根本。根本問題沒有抓好,而要把其
它枝節問題解決好,那是不可能的。對本該重視的地方沒有重視,卻能使薄
弱之處變得深厚,從來沒有這樣的事情。懂得這些就叫做知道根本,這就叫
做*高的智慧。
- >
二體千字文
- >
唐代進士錄
- >
隨園食單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山海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