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經濟脈動 內容簡介
該論叢是五十年來臺灣學者在中國史領域的經典著述的匯編,共分十三個專題,十四冊,分別是: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制度與國家;政治與權力;思想與學術;社會變遷;經濟脈動;城市與鄉村;家族與社會;婦女與社會;生活與文化;禮俗與宗教;生命與醫療;美術與考古。
臺灣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黃寬重、邢義田教授、北京大學中古史中心鄧小南教授擔任總主編。每一專題均由在該領域有深厚造詣的臺灣學者擔任主編。每冊書前附有總編所作的序和分冊主編導言。各冊導言的宗旨,在于綜論臺灣中國史研究在不同階段的內外背景和發展大勢,并介紹當冊作者和論文的特色。有些偏重于介紹收錄的論文和作者或收錄的緣由,有些偏于介紹世界性史學研究的大趨勢,有些又以分冊主編對某一領域的看法為主軸,各俱特色。每篇文章之后,都附有簡短的作者小傳和本文的原刊數據,便于有興趣的讀者進行進一步的查考。
叢書匯集眾多國際之名學者的名作。老一輩學者,如嚴耕望、勞榦、傅樂成、戴炎輝等,當代史學名家,如余英時、許倬云、祿耀東、毛漢光等,還有深厚的西學背景的中青年知名學者,如陳弱水、顏娟英、李貞德等。云集了臺灣半個世紀幾代學者的代表著述,可謂名家薈萃,佳作琳瑯。
本叢書的文章的總的選錄原則是以近期出版者為主,以展現較新的趨勢和成果。但各冊也有不同。有的分冊收錄的幾乎都是近十余年的論文,如《生活與文化》分冊;有的則收入較多幾十年前的舊作,如《制度與國家》,這恰恰反映了臺灣中國史研究方向和中心的轉移。
由于各種條件所限,海峽兩岸學者的交流,資料信息的利用和相通,相關論文的查閱,都存在這一定的不便。國內學者和相關研究人員一直要求及時看到臺灣學者的相關研究,這是促使本叢書出版的主要因素。臺灣和內地在中國史研究領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臺灣學者一方面受西方漢學界影響很大,一方面又非常熟悉中國文化,有更多的創新和活力。在研究論題上,除了傳統題目,臺灣史學界樹立了自己獨特的議題,如醫療史、身體史,為國際史學界所注目。
“臺灣學者中國史研究論叢”的出版,應會給國內史學界帶來新的資料、新的信息和新的關注點,對于兩岸學術的交流和互動,將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
經濟脈動 目錄
總序
導言
從春秋到兩漢我國古代的氣候變遷——兼論《管子·輕重》著作的年代
漢代的精耕農作與市場經濟
三至六世紀浙東地區的經濟發展
天寶荔枝道
唐代西州的布價——從物價看古代中國的棉紡織業
唐代和糴問題試論
南宋的社會
李棒年與南宋土經界
宋代以絲織品作為賦稅的人與支出情形
北亞游牧民族南侵各種原因的檢討
《蒹葭堂稿》與陸楫“反禁奢”思想之傳衍
明代中期食監運銷制度的變遷
美洲白銀與婦女貞節:1603年馬尼拉大屠希的前因與后果
清代倉儲制度穩定功能之檢討
論清代中枼廣東行商經營不善的原因
十八世紀東南沿海米價市場的整合性分析
經濟脈動 作者簡介
陳國棟,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博士,曾任職臺灣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現任職歷史語言研究所。著有專書TheInsolvencyoftheChineseHongMerchants,1760-1843、論文有《清代前期廈門的海上貿易》、《經濟發展、奢侈風氣與傳統手工藝的發展——以明代為中心的例證》。曾任教于臺灣大不經濟系、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等處。研究重點為明清經濟史、中國海外貿易史。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唐代進士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