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儒者之維 版權信息
- ISBN:7301078854
- 條形碼:9787301078853 ; 978-7-301-07885-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465
- 所屬分類:>>
儒者之維 內容簡介
這些文字反映記錄的應該是可以稱為內地新儒家的學術思考和價值立場。雖然被激進的自由派蔑稱為保守主義者,被儒學的原教旨主義者貶斥為偽儒叛徒,但作者堅信自己帶著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理性和情感對儒學的選擇與理解在方向感和分寸感上“雖不中亦不遠”。政治哲學、文化認同,中體西用、即用見體以及中西古今之辯,著墨或濃或淡,見識或高或低,但它們作為問題線索和致思方向卻是一以貫之。對此有興趣的讀者應該能夠從這些文字獲得閱讀的愉悅和思維的啟發。
儒者之維 目錄
自由、自由主義、自由主義者——90年代學術重讀之一
對“新左派”的印象與分析——90年代學術重讀之二
學術規范與知識論中心取向——90年代學術重讀之三
保守:思潮與主義——90年代學術重讀之四
評朱學勤“從明儒困境看文化民族主義的內在矛盾”張光芒啟蒙新論批評
“斷裂”的深與淺重讀吳清源現代、后現代與傳統——在一次讀書會上的發言
反思一個觀念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文化——五四新文化運動領袖之文化觀異議
英雄、豪杰與圣賢——讀《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之一
此身合是儒生未?——讀《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之二
低調進入及其他
在北京大學研究生座談會上的講稿
《士族與儒學》的主題演講
我對胡錦濤《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的解讀
二、抒懷
紫藤廬及其他
《出塞曲》
大馬感懷
誰解陳寅烙
鄉愁是一種理念
等待陌生人
“生命的意義在于愛”
孤獨、寂寞及其他
麻將如人生《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2001對談錄》序
《原道》開卷語
匯當代英才 原文化大道——答《中華工商時報》記者陶林
《原道》十年的十間十答
在四川大學的座談與演講
廖名春《中國學術史論集》序
盧國龍《宋儒微言》序
三、研究
中體西用:啟蒙與救亡之外——傳統文化在近代的展現
新唯識論:理解與批評
中國哲學合法性危機:學科還是意義?
中國文化中的儒教問題:起源、現狀與趨向
政治與經濟:以文化為旗幟——臺灣地區"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述評
從道統政統概念理解歷史上文化認同政治認同關系的嘗試
儒道互補人格結構的可能、必然與完成——對古代知識分子的文化心理學考察
嵇阮的人生哲學與人生道路
理想的圣人人格與理想的士人人格——郭象玄學新解
禪宗的意義世界——從文化學角度對中國化佛教的解釋
《唐虞之道》與早期儒家的社會理念
民本政治的新論證——《尊德義》解讀
象占:原始思維與傳統文化——從文化人類學角度研究《易經》的嘗試
“大學之道”:為學還是為政——《大學》新讀之一
王道的重建:“格物致知”義解——《大學》新讀之二
“以義為利”:制度本身的倫理原則——《大學》新讀之三
儒者之維 節選
《儒者之維》自序
這本書里的文字分為三類:研究、評論和抒懷。
研究性的文字,*早的是《儒道互補的可能、必然與完成》,是為1988年北戴河知識分子研討會征文而寫。當時我在山東大學哲學系讀中國哲學史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文章稍后由鄭也夫先生介紹發表在《北京社會科學》。他既是北戴河會議的主持,也是當時知識分子研
究領域的代表。也許正因為對知識分子這一知識生產主體比較關注,我對知識的獨立性并不是特別強調,即不只是僅僅考察知識話語和客觀對象之間的關系,而更愿意尋找潛藏著的其與特定主體的意志及社會利益之間的勾連。大約同時完成的《象占:原始思維與傳統文化》,則對后來的發展有另一種影響。余敦康先生看了,稱贊文風和思路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還向《文史哲》當時的主編鄭重推薦。也許因為面子沒賣出去吧,他老先生把我安排成了他的博士弟子。由此我來到了北京,中國哲學史真正成為了自己一生的事業。
我感覺,作為文化的儒學,不是純粹的知識,好比由硫磺、木炭和硝組成的火藥,其成分是復合的,包含有知識、智慧、意志和(所要解決的)問題等等。相應地,其功能也呈多維性,即同時在人與自然(如人與天地的哲學關系,人從自然性存在到社會性存在的濡化)、人與人(如群己權界,族群認同與整合)、人與自我(如宗教學、倫理學的問題)諸維度承擔釋放著文化功能。所以,我的儒學研究總是將其視為一個整體,從文本和語境的互動中去探尋其對于民族生命形態的意義得失,而不是將它理所當然地化約成哲學、倫理學什么的,在與西方某一專業甚至某一學派之文本范式的比較中來評估其長短高低。如果要對來自以知識論為中心、以價值無涉為標榜的所謂現代學術的批評做出有效回應,要從古代儒家和儒學的傳統中開掘出精神的源泉、建立起理論的支點,這應該成為我們工作的前提和方向。這不是反知識論,而是強調對儒學在知識類型上自身獨特性的尊重。我在天則所曾對汪丁丁和盛洪說,“經濟學家天然是儒學的朋友!”毫無疑問,把“經濟學家”換成“文化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會同樣甚至更為合適。當然,這也不是要否定港臺新儒家從哲學角度論證儒學價值合法性的工作;我愿再次強調,它已歷史地成為我們民族偉大精神傳統中重要的一環。
太陽底下沒什么新鮮事物。思想史研究的劍橋學派有歷史語境主義一說,與前述個人體會就頗多契合。這里的這些研究性文字雖然微不足道,但我自己對它在儒學詮解方面所作嘗試卻相當自信。如對《大學》這部儒家*經典的政治哲學著作的重新闡釋,我自認為就具有發覆起瓿的意義(宋儒在心性論層面開掘致思乃歷史情勢使然,自有其理論和價值在;但因此便將先秦典籍也窄化為心性學說就大為不妥而有必要調整了)。我們的工作目標,應該是在現代性日趨深化、全球化無遠弗屆的今天,從儒學入手去努力發現和建構我們民族文化生命的內在性和一貫性,從當代社會所需要之文化功能重建的實踐活動中去回應挑戰,開創未來。十年過去,《原道》已基本確立了一個同人性學術輯刊的形象;下一個十年,但愿它能在這樣的追尋建構過程中發展出一個可以稱之為大陸新儒家的思想學派。
評論性文字是我對思想文化領域里的一些現象和事件發表的議論和看法。如果說研究性文字的主要對話對象是宋儒或港臺新儒家,那么,這些評論性文字的對話對象主要就是當代自由主義思潮,以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我們社會中一些似是而非甚至積非成是的觀念和意識。如“反思一個觀念”、“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文化——五四新文化運動領袖之文化觀異議”等,所涉及的問題都很大很大。它們不僅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講清楚,實際根本就不是隨筆所宜處理的題材。但我并不想去多作論證,因為我越來越傾向于相信,人們堅持一種觀點并不需要太多理由,而是他本來就愿意或需要。我的這些思考,不愿相信的話多說無用,愿意相信,簡單幾句也就足矣足矣。
叫人高興的是,自由主義者們對傳統和儒學已不再像先前那樣言語間一派傲慢和偏見。在哈耶克的反建構主義和普通法憲政主義的啟發和導引下,他們從道家和儒家中發現了憲政的本土資源。但高興之余我也想提醒一句,現代意義上的個體性概念和財產權概念在儒道經典的寫作年代尚未萌生;近代,由于種種緣故,儒學先驅也未對此給予足夠關注。換言之,在這一方面,傳統能為我們所做的,絕對不會比我們為它所能做的和所應做的更多。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文化的發展,從來如此。
抒懷性文字幾次都想刪除。之所以*終保留下來,是因為作為法律與政治思想論叢之一種,我這一冊據說主要是為記錄下九十年代大陸文化保守主義的聲音或身影。事實上,主編《原道》在政治和經濟上都承受有壓力,生活和情緒都受到一定沖擊。這當然并不意味著這些個人化的東西因此就獲得了進入公共領域的資格。但是,它多少能夠見證,所謂“明于禮義而陋于知人心”的儒學,完全可以在一個普通平凡的現代心靈里發育生長。
愛我的,我致以嘆息;恨我的,我報以微笑。這是拜倫的詩。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被人叫做了文化保守主義者;也不知道,這一稱呼后面所蘊含的究竟是褒還是貶。我清楚記得的是,十六年前自己有多么激進;同樣,我也很清楚,十六年過去,在自己的心底,其實一切都沒有改變。我喜歡這樣的句子: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名者實之賓。《如此保守?》《迂遠之思》《儒者之維》,是為這個集子構思的三個名稱。*后選定《儒者之維》的理由有二:一方面,在當代思想文化的版圖中,《原道》和這些文字折射出的無疑是近乎儒家的色調;另一方面,在儒學光譜內部,它們又僅僅屬于一個小小的特定的頻段。
儒者之維 作者簡介
陳明,1962年生于湖南長沙。1982年株洲師范中文大專班畢業;1989年山東大學哲學系碩士畢業;1992年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畢業。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所儒教室副研究員。1994年創辦學術輯刊《原道》2002年創辦網站。2004年主編“原道叢書”。出版有《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浮生論學》等。
- >
莉莉和章魚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二體千字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