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普羅泰戈拉 美諾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46842
- 條形碼:9787100246842 ; 978-7-100-24684-2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普羅泰戈拉 美諾 本書特色
《普羅泰戈拉》和《美諾》關于德性和教育問題的討論跟現代的倫理學、教育學和知識論相比顯得簡單樸素,然而,這些古代經典在思想之原創性和直面問題之真誠性方面是許多后世作品無法與之媲美的。像《普羅泰戈拉》和《美諾》這樣的作品在穿越兩千多年之后仍有很強的生命力,不僅具有相當高的理論價值,而且作為文學作品還能夠感染人、打動人,富有教化意義,它們就像古希臘雕塑家菲狄亞斯的雕塑作品一樣具有某種永恒的魅力。
普羅泰戈拉 美諾 內容簡介
《普羅泰戈拉》對話背景設定在伯利克利時代,即公元433年,蘇格拉底當時約35歲。這篇對話被人們視為柏拉圖的精品杰作,它不僅刻畫了*著名的智者普羅泰戈拉,而且也提供了另外個兩位著名智者——普羅狄科和希皮亞的思想概要。普羅泰戈拉在雅典的活動、他與伯里克利的友誼、他為城邦起草法律、他的不可知論和他的全部作品,促使人們對智者的教育做出更清晰的認知。對話的開始為普羅泰戈拉的出場做了鋪墊;隨后是普羅泰戈拉出場并講述美德的本性,這也是他有能力傳授的內容。然后,蘇格拉底對他這種能力提出質疑,并與之進行討論,進一步引出蘇格拉底關于美德統一性的“悖論”。接下來是大段離題話,討論了美德的起源,*后逐漸得出清晰的結論,所有形式的美德來自同一個源,即來自知識。《美諾》所記錄的對話發生的時間是公元前403年左右,蘇格拉底的對話者是異邦貴族青年美諾,智者高爾吉亞的學生,討論的主題是“美德是否可教”,蘇格拉底認為必先知道“美德是什么”才能回答與美德相關的其他問題。值得注意是,在這篇對話當中,蘇格拉底提出“回憶說”,通過考察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小廝的幾何學知識,向美諾證明了學習的過程就是回憶的過程。
普羅泰戈拉 美諾普羅泰戈拉 美諾 前言
《中外哲學典籍大全·外國哲學典籍卷》遴選世界歷史各個時期不同文明的代表性哲學典籍,包括古印度、古希臘、古羅馬、希伯來、阿拉伯等文明的古代哲學經典,以及近現代哲學的核心著作,以期系統呈現外國哲學思想的整體面貌及其發展脈絡。
此次出版外國哲學經典的譯本嚴格選擇原著底本,以來源清晰、論證有據的原文文本為依據;對譯文進行嚴格把關,一方面結合學術、思想、語言的發展狀況對已有的經典譯本進行修訂,另一方面更著力發掘具有一流學術水準的新譯本。《中外哲學典籍大全·外國哲學典籍卷》的翻譯出版,希望為專業學者研習外國哲學經典提供可靠的文本,也為大眾了解世界文明與思想提供指引。
普羅泰戈拉 美諾 目錄
普羅泰戈拉
美諾
附錄一 一些譯名的討論
附錄二 西蒙尼德的頌詩(PMG 542)
附錄三 色諾芬《長征記》Ⅱ.6.21-29
專名索引(希臘文-英文-中文)
術語索引(希臘文-英文-中文)
專名索引(中文-希臘文-英文)
術語索引(中文-希臘文-英文)
參考文獻
普羅泰戈拉 美諾 節選
我們一直在討論的前蘇格拉底時期的那些偉大體系,公元前5世紀后半葉遭到懷疑運動的反對,其中*重要的人物是智者派領袖普羅泰戈拉。“智者”一詞本無不好的內涵;意思差不多是我們說的“教授”。智者靠教授青年實際生活中有用事物謀生。當時沒有公共教育經費,所以智者只教那些有私產或家長有私產的人。這往往使他們有某種階級偏見,當時的政治形勢又加深了這種偏見。在雅典和許多其他城市,民主制在政治上獲勝,但沒有采取任何措施削減舊貴族世家的財富。體現我們心目中所謂希臘文化的,基本上是富人:他們受過教育、有閑暇,游歷減少了他們的傳統偏見,他們花在辯論上的時間又增長了才智。但所謂的民主制未觸及使富人無需壓迫自由公民便能享有財富的奴隸制。
然而在許多城市里,尤其在雅典,較窮的公民雙重仇視富人,一來自嫉妒,二來自反對變革的傳統主義。富人被認為不虔敬、不道德,這通常沒錯:他們在顛覆古代信仰,并可能試圖摧毀民主制。于是政治上的民主制與文化上的保守主義互相結合,而文化革新派往往是政治反動派。
雅典民主制嚴重的局限性是不包括奴隸和女性,但某些方面比任何近代體制更民主。法官和大部分行政官都由抽簽選出,且任期很短;因此他們都是普通公民,就像我們的陪審員,他們有普通公民特有的偏見,而且不專業。一般許多法官審理一個案件。原告與被告,或公訴人與被告,不是通過專業律師,而是親自出庭。勝敗自然大多取決于打動群眾偏見的演講技巧。雖然必須親自發言,但人們可雇專家代寫發言稿,或花錢學習法庭上獲勝需要的技巧。智者被公認是教人這些技巧的。
在這樣的社會里,那些可能遭民主派政治家敵視的人自然想掌握辯論術。盡管雅典人迫害成癮,但有一點,遠不像近代美國人那樣狹隘,因為那些被控不虔敬、敗壞青年人的人還可出庭為自己申辯。
這說明為何一個階級歡迎智者派,而另一個階級則不歡迎;但智者都自認并非為個人目的服務,顯然他們其中很多人確實認為哲學很重要。
普羅泰戈拉約公元前500年生于阿布德拉。他到過雅典兩次,第二次不遲于公元前432年。公元前444年至公元前443年他為圖利城制定一部法典。傳說他被控不虔敬,但這似乎不真實,盡管他寫的《論神》開頭說:“至于神,我不確定他們存在還是不存在,也不確定他們長什么樣:因為許多事物妨礙可信的知識,例如問題的晦澀以及人生的短促。
柏拉圖在《普羅泰戈拉篇》中略帶諷刺地描述了普羅泰戈拉第二次到雅典的情況,在《泰阿泰德篇》中認真討論了其學說。他主要因其“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的學說而著名。該學說被理解為每個人都是萬物的尺度,于是人們意見分歧時,就無客觀真理可依。該學說本質上是懷疑主義的,且大概基于感覺的“欺騙性”。
普羅泰戈拉 美諾 作者簡介
柏拉圖(約前427—前347),古希臘哲學家,出身貴族,青年時期師從蘇格拉底學習哲學,蘇格拉底去世后,他四處游歷并試圖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柏拉圖回到雅典,創辦了著名的阿加德米學園并在此執教四十年直至逝世。柏拉圖一生著述頗豐,他的對話體著作文筆生動、富有戲劇性,不僅是優秀的哲學著作,也是優美的文學作品。他的思想與著作,影響極其深遠,對西方哲學與西方文化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譯者簡介:
詹文杰,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西方哲學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哲學院外國哲學教研室主任,兼任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秘書長、古希臘羅馬哲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主要從事古希臘哲學研究;翻譯出版了多部西方古今哲學經典;著有《真假之辨:柏拉圖研究》和《柏拉圖知識論研究》;在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多篇;曾任英國伯明翰大學神學與宗教學系、英國劍橋大學古典學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哲學系訪問學者。2024年被中國翻譯協會授予“優秀中青年翻譯工作者”榮譽稱號。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史學評論
- >
山海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煙與鏡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