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國茶密碼(修訂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79374
- 條形碼:9787108079374 ; 978-7-108-07937-4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茶密碼(修訂版) 本書特色
結合科學(茶與健康)和人文(茶的品飲歷史)的視角,全面解碼中國茶。
中國茶密碼(修訂版) 內容簡介
你會聞香嗎? 茶香是怎么來的? 茶香與發酵程度有什么關系? 如何更簡單地理解六大茶類? 茶葉是如何發明的? 茶葉的消費方式經歷了什么樣的改變? 人類歷史上為了茶葉而發生過哪些戰爭? 為什么說茶是世界上*健康的飲品? 如何喝茶才能對身體有益? 這本書講的是我們熟悉卻可能并不完全了解的中國茶。
中國茶密碼(修訂版)中國茶密碼(修訂版) 前言
中國茶的黃金時代
這本書緣起于我9年前的一堂課。那時,復旦大學承辦了“全國媒體精英培訓班”,對象是新華社、央視的記者,以及一些大學研究對外關系的學者。當時,學校邀請我講一講中國茶的故事。后來,我陸陸續續在北京、上海、大理、杭州、廣州等地講述中國茶的故事。因為這堂課,很多人開始喝茶,并逐漸接受了我上課時傳達的一個觀點:茶是一項巨大的福利。
后來,由一堂課衍生出這本《中國茶密碼》。這本書的核心觀點其實就是闡述為什么茶能夠成為一項巨大的福利。9年來,這本書印刷了很多次。一本書當然比一堂課的影響力更大。伴隨著更多的人加入飲茶的行列,馬勝學博士的那句“茶是世界上*健康的飲料,不是之一”,有了更多的共鳴。這說明,大家通過自身的體驗,越來越認同中國茶帶來的福利。
中國茶密碼(修訂版) 目錄
序 葉子的時代福利 陳宗懋 / 4
中國茶的世界坐標 馬勝學 / 6
引言 中國茶的黃金時代 / 8
茶 香
你會聞香嗎? / 16
葉子文明與果實文明 / 24
葉子的生態位 / 32
本香的秘密 / 38
茶香的誕生 / 49
綠茶 / 55
烏龍茶 / 71
紅茶 / 87
白茶 / 95
黃茶 / 102
黑茶 / 105
茉莉花茶 / 112
茶香的演繹 / 117
茶味感官學 / 123
味覺地圖 / 125
國際感官學 / 128
好茶:苦澀鮮甜的平衡 / 133
書 香
茶葉發明史 / 144
神農說 / 144
達摩說 / 146
陸羽說 / 151
茶葉的起源 / 154
關于茶的三本書 / 157
茶葉消費史 / 160
煎茶藝 / 161
點茶藝 / 166
泡茶藝 / 173
游牧民族的喝茶史 / 176
歐洲人的喝茶史 / 181
茶葉戰爭史 / 188
國內戰爭 / 190
國際戰爭 / 193
鴉片戰爭 / 198
國盛茶香 / 207
健 康
茶與健康的經驗認知 / 214
茶與健康的科學認知 / 220
茶多酚 / 226
生物堿 / 235
茶多糖 / 238
茶氨酸 / 242
茶與平衡營養學 / 249
結語 一片偉大的葉子 / 255
中國茶密碼(修訂版) 節選
專家推薦語: 即使在眾聲喧嘩的時代,也終會遇到厚積薄發的寫作。這本書是老羅幾十年尋茶的心血結晶,如同引弓不發的箭士,一旦出手,必有回響。老羅身上,有七分科學家的拙樸,三分文藝家的浪漫,或許惟有這樣的人才有這份執念,去破解茶之密碼,并有能耐將解碼時的噼里之聲,精準地傳擊到讀者心上。 ——王沖霄(央視茶主題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總導演) 羅軍先生的《中國茶密碼》一書中有一個觀點令我特別印象深刻,他認為茶的健康認知目前依然是被低估了?v觀茶葉發展史,當下是茶業的黃金時代。希望《中國茶密碼》一書能夠讓更多人科學地了解中國茶,愛上中國茶,并由此開始享受一片葉子的時代福利。好茶:苦澀鮮甜的平衡
茶的澀味是由茶多酚提供的,苦味是由茶多酚和生物堿共同提供的,鮮味是由氨基酸提供的,甜味是由糖類物質和氨基酸共同提供的。
茶好不好喝,主要是看提供鮮甜的物質夠不夠,鮮甜物質夠的話,它會抑制住苦澀味。其實,導致苦澀的這兩種物質也是好東西,沒有苦澀的東西,這個茶喝起來是沒有回甘的,就沒有勁,喝起來平淡無味。但是光有苦澀,沒有鮮甜的物質,這個茶就很難喝,喝完嘴巴里全是苦的。
世間萬事萬物,平衡與協調是至高法則,好茶亦然。
關于茶的苦澀鮮甜,我經常以工作打比方。每天不停地加班,你會覺得很苦。加班還不算,老板還莫名其妙地罵你,你心里很委屈,這叫澀。而老板表揚你一下,你心里會很甜,就會把前面的苦和澀都忘記了。
那鮮代表什么呢?有兩種力量可以表征這個鮮:一個來自于信仰,對事業有信仰;另一個來自愛情,是出自生命本能的激情。信仰和愛情可以戰勝一切苦澀。
人生如茶,是一樣的道理。有一點坎坷苦澀,并非不好,是一段能夠磨礪人意志的經歷。但是如果一直苦澀,沒有感受鮮甜,人生又會非常悲慘。如果只有鮮甜,無須努力,一路順暢,似乎又沒有太多回味。所以有苦有甜,生命才有滋味,人生才夠豐滿。
茶的鮮味取決于氨基酸的多少,鮮是抑制苦澀*有效的因子。
味精呈鮮是氨基酸的貢獻,茶也一樣。茶葉里面含有多種氨基酸,其中以茶氨酸為主。
所謂高山云霧出好茶,是指高海拔的茶中氨基酸相對豐富。茶樹喜歡漫反射光,上面*好有大樹遮陰,或者有云霧遮擋,陽光稀疏照射,沒那么強烈,這種情況下茶樹更容易合成茶氨酸。
此外,高山上的茶樹多栽在斜坡面上,白天有陽光照射,晚上太陽落山之后,它的土壤很快就冷卻了。土壤的溫度降下來之后,根部的呼吸作用減弱,葉子在白天合成的氨基酸就消耗得較少,茶氨酸就相對豐富,茶葉的鮮爽度更高,這就趨向好茶的屬性了。
茶的甜味是由一批老茶帶出來的。茶葉中的糖類分單糖、雙糖、多糖,只有單糖和雙糖能夠喝出甜味,多糖是喝不出甜味的。
好茶:苦澀鮮甜的平衡
茶的澀味是由茶多酚提供的,苦味是由茶多酚和生物堿共同提供的,鮮味是由氨基酸提供的,甜味是由糖類物質和氨基酸共同提供的。
茶好不好喝,主要是看提供鮮甜的物質夠不夠,鮮甜物質夠的話,它會抑制住苦澀味。其實,導致苦澀的這兩種物質也是好東西,沒有苦澀的東西,這個茶喝起來是沒有回甘的,就沒有勁,喝起來平淡無味。但是光有苦澀,沒有鮮甜的物質,這個茶就很難喝,喝完嘴巴里全是苦的。
世間萬事萬物,平衡與協調是至高法則,好茶亦然。
關于茶的苦澀鮮甜,我經常以工作打比方。每天不停地加班,你會覺得很苦。加班還不算,老板還莫名其妙地罵你,你心里很委屈,這叫澀。而老板表揚你一下,你心里會很甜,就會把前面的苦和澀都忘記了。
那鮮代表什么呢?有兩種力量可以表征這個鮮:一個來自于信仰,對事業有信仰;另一個來自愛情,是出自生命本能的激情。信仰和愛情可以戰勝一切苦澀。
人生如茶,是一樣的道理。有一點坎坷苦澀,并非不好,是一段能夠磨礪人意志的經歷。但是如果一直苦澀,沒有感受鮮甜,人生又會非常悲慘。如果只有鮮甜,無須努力,一路順暢,似乎又沒有太多回味。所以有苦有甜,生命才有滋味,人生才夠豐滿。
茶的鮮味取決于氨基酸的多少,鮮是抑制苦澀*有效的因子。
味精呈鮮是氨基酸的貢獻,茶也一樣。茶葉里面含有多種氨基酸,其中以茶氨酸為主。
所謂高山云霧出好茶,是指高海拔的茶中氨基酸相對豐富。茶樹喜歡漫反射光,上面*好有大樹遮陰,或者有云霧遮擋,陽光稀疏照射,沒那么強烈,這種情況下茶樹更容易合成茶氨酸。
此外,高山上的茶樹多栽在斜坡面上,白天有陽光照射,晚上太陽落山之后,它的土壤很快就冷卻了。土壤的溫度降下來之后,根部的呼吸作用減弱,葉子在白天合成的氨基酸就消耗得較少,茶氨酸就相對豐富,茶葉的鮮爽度更高,這就趨向好茶的屬性了。
茶的甜味是由一批老茶帶出來的。茶葉中的糖類分單糖、雙糖、多糖,只有單糖和雙糖能夠喝出甜味,多糖是喝不出甜味的。
很多人喜歡喝普洱老茶,原因就是老茶喝起來甜滑通透。老茶的原料級別是不高的,普洱茶采到后面,大都是七級、八級原料,一芽三葉、四葉,甚至茶梗都在里面。粗老的葉子、茶梗含有很多茶多糖,陳化時間長了,就水解成為單糖和雙糖。而呈苦澀味的茶多酚因被氧化而減弱,所以這時候再喝的話,不苦反甜了。
什么是好茶?市場存在這樣的規律:百元斗香,千元比純。
幾百元的茶,主要是斗香味的,是把它的優點表現出來。幾千元的茶,主要是比純味的,那就是沒有缺點,看誰做得更純粹。上萬元的茶,那肯定是又香又純,而且極為鮮活。
烏龍茶在這一點上特別突出。烏龍茶是追香的,所以它的香很容易出來。一般的烏龍茶,泡法是快進快出,香味出來得快,又避開了它的缺點。上千元的茶是另外的泡法,會悶一會兒才出湯,它很純,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上萬元的茶層次就更高了。比如正巖大紅袍,所有喝過的人都印象深刻,它除了又香又純之外,到了新的境界——活。
茶的*高境界是活,喝下去,整個人都像被喚醒了,它不是流過口腔,而是貫穿了整個身體,喚醒了我們的靈魂。
很多人喜歡古樹普洱茶,但是古樹茶太復雜了,每個山頭都在講自己的故事。我曾將云南各個茶山的古樹茶收集起來,通過比較發現,有四大山頭的茶品質特征具有鮮明代表性:景邁至甜、易武至柔、班章至剛、冰島至活。
冰島茶為什么近年來這么受追捧?主要原因就是“活”。“活”是*難能可貴的品質。
其實,做茶做到沒有缺點已經很不容易了,天時、地利、人和,每個環節都要力求完美,所以非常難。做到“活”,就更難了,除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茶本身也要有極高的天賦,需要具備獨一無二的先天稟賦。
中國茶密碼(修訂版) 作者簡介
羅軍,國茶實驗室創始人。中國茶葉學會茶飲料與茶食品專業委員會專家、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茶產業專家委員會專家,“一帶一路”國際茶貿易產業科技創新院專家、安徽農業大學茶與食品科技學院“名師名家進課堂”講座教授、浙江大學茶學系課程講座教授、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媒教育學院客座導師、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羅軍茶文化大師工作室主理人、廣東茶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
上海世博會“中國茶葉聯合體”總策劃,央視記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策劃,《跟著老羅喝茶》、《喜馬拉雅FM·老羅說茶》《茶周刊·老羅評茶》主播,著有《中國茶密碼》《舌尖上的中國茶》《中國茶品鑒圖典》等。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