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在非洲打灰的1001天 一個現代化的故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742054
- 條形碼:9787520742054 ; 978-7-5207-4205-4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在非洲打灰的1001天 一個現代化的故事 本書特色
從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至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入 “一帶一路”沿線南方國家的建設當中,但是其實很多人對南方國家的了解還是很局限的;在學術研究方面,很多南方國別史大多流于表面,且對當前南方國家的實際發展情況缺乏感性、鮮活、現場感的真實體驗。
本書作者曹豐澤從清華大學博士畢業后,毅然投入非洲基建工程的建設中去,三年時間跑了大小十數個項目,工作地不下十個非洲國家,對非洲當地的風土人情、社會經濟面貌、發展現狀有較豐富的感性體驗。
在這本書中,他從一名中國工程師的角度出發,講述了他在非洲打拼過程中個人化、草根化的故事、情感體驗和觀察思考。全書夾敘夾議,以大隨筆的筆觸,展現了一個“小鎮做題家”在經歷異國他鄉艱苦奮進歷程中的對“活著”與發展的認識,在掲示問題的同時融入自己真實的思考,讀起來既輕松,又新鮮,同時也使人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在非洲打灰的1001天 一個現代化的故事 內容簡介
本書囊括了去非洲之前的部分經歷,在非洲國家工作和生活的經歷,以及參加金磚國家青年峰會的經歷,等等。這種個人職業選擇與“一帶一路”建設宏大敘事的結合,即刻迸發出奪目的光彩,讓讀者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
在非洲打灰的1001天 一個現代化的故事 目錄
自序
01荒蠻的召喚
008 / 窒息的起源
017 / 初探非洲
047 / 出 發
02斯蒂格勒峽左岸營地
062 / 在路上
078 / 邊疆定居點
108 / 大壩,大壩
139 / 工地宴會
149 / 動物們
159 / 騾馬假日
174 / 生理極限
185 / 熟悉又陌生的中國
03文明的邊疆
194 / 萊索托:山間科考站
220 / 贊比亞:中規中矩的發展之路
235 / 莫桑比克:1%的歐洲和99%的非洲
245 / 津巴布韋:一切還好,除了貨幣
251 / 剛果(金):苦痛沼澤
264 / 第九屆金磚國家青年峰會紀實
281 / 旅行碎片:足跡與關隘
04在“一帶一路”的毛細血管之間
292 / 迷茫的建設者
303 / 漫灌還是滴灌?
312 / 假性過剩:在“一帶一路”之外
在非洲打灰的1001天 一個現代化的故事 節選
在我們的文化中,人們會習慣性地向“上”看、向“上”比。這里所謂的“上”,在個體層面,是那些在世俗意義上比我們更成功的人,他們更富有、更有權力,是我們渴望成為的目標。相應地,那些所謂的“下”,即世俗意義上“不如我們”的人,則理所應當地被我們忽視——凝視他們被認為是一種“沒出息”和“不長進”。毫不意外地,到了國家的層面,得到我們目光*多的也仍然是那些所謂“比我們先進”的發達國家。它們的工業化起步比我們早,物質生活比我們富裕,它們在國際秩序和全球產業鏈中占據著比我們更優越的地位,獲取著比我們更高的利潤,是我們渴望成為的目標。相應地,那些所謂“比我們落后”的國家,也理所應當地被我們忽視,關注它們同樣被認為是一種國家層面的“不求上進”。
我們必須嚴肅地認識到,集體性地秉持這樣的思維方式,乃至把“半個地球”武斷地開除出認知,會讓我們喪失多大的發展機會,會給我們造成多大的損失。
我寫作此書,恰是出于擴大當代中國青年視野之考慮。我們的地球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80多億人口。終年盤踞在國際舞臺中央、享受著聚光燈照射的國家和人口只是少數。那些聚光燈外的人口,他們或許發展得比我們晚,物質財富積累得比我們少,在國際上也很難擁有所謂的話語權,但是在智識層面,他們同我們一樣,都是人。但凡是人,在生物學意義上,就不會有什么“高低貴賤”之別——我們所能理解的知識和技能,他們也能理解;我們所享有的喜怒哀樂,他們也一樣享有。他們能構建自己的政權和共同體,探索屬于自己的發展路徑,以自己的方式進行著對于增進本國人民福祉的探索。這些組織、路徑和探索與我們的實踐不盡相同,很多時候無法一一對應,但人類社會的發展終究不是自然科學實驗,沒有那么多“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物理定律。我們的道路并無高下之別,都是在各自的處境下摸索出的*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方式罷了。
這些國家各自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它們有的“底子厚”,有的“底子薄”;有的營商環境好,有的則民生多艱;有的和平穩定,有的戰亂頻仍。在國內的語境中,它們都被籠統地稱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很少有人對其加以區分。而具體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更堪稱“人類有史以來發明的所有負面概念的總回收站”,人們往往不問其國別、民族、地理、經濟之間的巨大差異,而將其整體籠統地抽象為“貧窮、戰亂、野蠻與荒誕”。這些籠統的概念果真成立嗎?在某種意義上講或許成立,但任何一個活生生的國家都絕非符號。當你親身到訪這些國家中的一個或幾個時,你會不由得感慨這些國家、這些人群之間的巨大差異,宛如群星閃耀,堪稱璀璨。如果需要具體地研究這些國家,就必須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絕對不可以抱著樸素的幻想一概而論。
在我們的文化中,人們會習慣性地向“上”看、向“上”比。這里所謂的“上”,在個體層面,是那些在世俗意義上比我們更成功的人,他們更富有、更有權力,是我們渴望成為的目標。相應地,那些所謂的“下”,即世俗意義上“不如我們”的人,則理所應當地被我們忽視——凝視他們被認為是一種“沒出息”和“不長進”。毫不意外地,到了國家的層面,得到我們目光*多的也仍然是那些所謂“比我們先進”的發達國家。它們的工業化起步比我們早,物質生活比我們富裕,它們在國際秩序和全球產業鏈中占據著比我們更優越的地位,獲取著比我們更高的利潤,是我們渴望成為的目標。相應地,那些所謂“比我們落后”的國家,也理所應當地被我們忽視,關注它們同樣被認為是一種國家層面的“不求上進”。
我們必須嚴肅地認識到,集體性地秉持這樣的思維方式,乃至把“半個地球”武斷地開除出認知,會讓我們喪失多大的發展機會,會給我們造成多大的損失。
我寫作此書,恰是出于擴大當代中國青年視野之考慮。我們的地球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80多億人口。終年盤踞在國際舞臺中央、享受著聚光燈照射的國家和人口只是少數。那些聚光燈外的人口,他們或許發展得比我們晚,物質財富積累得比我們少,在國際上也很難擁有所謂的話語權,但是在智識層面,他們同我們一樣,都是人。但凡是人,在生物學意義上,就不會有什么“高低貴賤”之別——我們所能理解的知識和技能,他們也能理解;我們所享有的喜怒哀樂,他們也一樣享有。他們能構建自己的政權和共同體,探索屬于自己的發展路徑,以自己的方式進行著對于增進本國人民福祉的探索。這些組織、路徑和探索與我們的實踐不盡相同,很多時候無法一一對應,但人類社會的發展終究不是自然科學實驗,沒有那么多“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物理定律。我們的道路并無高下之別,都是在各自的處境下摸索出的*符合自己實際情況的方式罷了。
這些國家各自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它們有的“底子厚”,有的“底子薄”;有的營商環境好,有的則民生多艱;有的和平穩定,有的戰亂頻仍。在國內的語境中,它們都被籠統地稱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很少有人對其加以區分。而具體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更堪稱“人類有史以來發明的所有負面概念的總回收站”,人們往往不問其國別、民族、地理、經濟之間的巨大差異,而將其整體籠統地抽象為“貧窮、戰亂、野蠻與荒誕”。這些籠統的概念果真成立嗎?在某種意義上講或許成立,但任何一個活生生的國家都絕非符號。當你親身到訪這些國家中的一個或幾個時,你會不由得感慨這些國家、這些人群之間的巨大差異,宛如群星閃耀,堪稱璀璨。如果需要具體地研究這些國家,就必須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絕對不可以抱著樸素的幻想一概而論。
事實上,就連“一帶一路”這個概念本身也并非一個渾然天成的整體性概念,它是建立在過去幾十年間中國從官方到民間與以第三世界國家為主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高強度交往基礎上的。換句話說,是先有了數十年的“一帶一路”實踐,之后才有水到渠成的“一帶一路”提法。在這浩如煙海的實踐當中,有國家主導的基本民生援建,有大型國企推動的基礎設施承包項目,有理想主義者們的主動獻身,有私人企業老板們的“富貴險中求”,更多的則是普通勞動者在養家糊口的驅動下背井離鄉的打拼。這些實踐中有人成功,有人失敗;有人正直,有人狡詐;有人熱血沸騰,有人牢騷滿腹。他們的目的各不相同,但他們共同造就了“一帶一路”的繁榮,沒有貴賤之別。
“一帶一路”是個“筐”,數不盡的跨國經濟、政治、文化行為都可以被裝進這個“筐”里。這種自發性、多樣性、市場性、自由性,正是“一帶一路”真正得以繁榮的根本原因。它如同一個復雜的熱帶雨林生態系統,每天都有無數個新的個體出生和成功,也有無數個老的個體死去和失敗,整個系統則在這樣的生生不息中蓬勃發展。
本書要講的,正是我本人在這片浩如煙海的“一帶一路”實踐中所親身經歷的一組多樣性案例。從2021年到2024年,我在東南非以工程師和企業管理人員的身份工作了3年,足跡遍布坦桑尼亞、贊比亞、南非等10個國家。3年下來,我對于非洲的社會有了初步的觀察和思考。在常年深耕于非洲的“老海外”看來,這些內容當然十分粗淺。但是在國內,卻很少有親歷者愿意把這些內容寫成文字記錄下來。對于“一帶一路”感興趣的青年人要想直觀地了解這些“第三世界”國家,甚至沒有一個成體系的途徑,只能靠互聯網上嚴重失真的只言片語。那些真正高水平的、成功的“一帶一路”參與者,他們的知識和信息則是高度封閉的,外部根本無從獲知。本書的內容或許過于幼稚淺顯,但總歸聊勝于無。如果真能拋磚引玉,引發同領域內更高水平作者的創作熱情,進而使得“一帶一路”實際參與者們與國內關注者們之間的信息更加對稱,那將是我*想看到的情形。
需要強調的是,相對于“一帶一路”,東南非是一個更小的概念;我本人所親歷的,只是東南非社會中一個小小的切片;至于本書中所能表達的,則更是我本人所親歷內容中蒼白而單薄的一個側面。這些內容未必有很高的站位,也未必有很深的理論價值,涉及主觀判斷的內容時,也未必足夠的理性和中立。但我在此保證我講述內容的真實性,其中既包括客觀事件的真實,也包括講述過程中我本人情感的真實。我不奢望一些小小的案例能夠直接為實踐提供什么參考或警示,我所期望的,是各位對非洲、對“一帶一路”感興趣的讀者能夠管中窺豹,觀察其背后蘊含的多樣性與差異性本身
在非洲打灰的1001天 一個現代化的故事 作者簡介
曹豐澤,1994年生于黑龍江,高級工程師。清華大學工學博士,經濟學學士。
2021年起,作為高級管理人員,在中資企業承建的非洲水利工程項目工作。第九屆金磚國家峰會中國杰出青年代表。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推拿
- >
煙與鏡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