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虛己以游世:《莊子》哲學研究(修訂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05361
- 條形碼:9787100105361 ; 978-7-100-10536-1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虛己以游世:《莊子》哲學研究(修訂版) 本書特色
關于《莊子》一書,迄今為止,存在著兩種主要的研究路徑。其一為分段注釋,其二為系統的解釋。前一種方式往往失于支離,后一種方式則常常失于空疏。本書則力圖找到一種居中的路徑;其主旨是按照作者自己先行確立的解釋框架給予《莊子》一書以一系統的哲學解釋,但是同時又力圖將這種解釋建立在對文本的全面、系統、嚴謹的注釋和分析基礎之上。為此,作者采取了一種全新的寫作方式,即:打破《莊子》原書的形式,將其中的所有相關的段落重新排列于作者的解釋系統中的相關的部分,并在這樣的系統中解釋《莊子》一書中的人生意義的問題和治世問題。
本書2005年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此修訂版修正了作者在初版中所發現的各種錯誤,對一些表述做了實際性改動,改變了一些段落的解釋的順序,補充了大量必要的注釋和說明,還核對了所有引文。此外,附錄也有所調整,去掉了原附錄二,而代之以兩個新的附錄。該修訂版較初版增加了約5萬字。
虛己以游世:《莊子》哲學研究(修訂版) 內容簡介
本書對《莊子》一書進行了系統的哲學解釋,作者的寫作動機源于1997年閱讀《莊子》時的驚異:早期維特根斯坦和莊子哲學竟然有許多深刻的相似之處。作者的所有基于對《莊子》的相關文本所進行的全面、系統、嚴謹的注解和分析。作者認為《莊子》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人生如何具有意義和社會如何達至大治。
虛己以游世:《莊子》哲學研究(修訂版)虛己以游世:《莊子》哲學研究(修訂版) 前言
本書所關心的是《莊子》這本書,進一步說來,是表達于其中的哲學思想。
顯然,對于《莊子》這本書所表達的哲學思想,人們可以給出不同的系統的解釋。在此我所要做的是給出一種這樣的解釋。
為了行文方便,在下面的解釋中我將用“莊子"”一名來指稱我所解釋出來的那個哲學體系的堅持者。
莊子所要解決的主要哲學問題是:人生意義問題和如何治世的問題。在兩者之中,人生問題更為根本。因為:一方面,如果解決了人生問題,并且人們都按照莊子所開的人生處方行事,那么社會問題便可以得到徹底的解決;另一方面,即便在一個民主、自由、公正、和平的社會中,人仍然會面臨著人生問題。因此,本書將著重分析莊子關于人生問題的看法。
虛己以游世:《莊子》哲學研究(修訂版) 目錄
引言
**章 人生問題之提出
第二章 人生問題之解決(上):體道過程
二·一 道之特質
二·二 道即世界整體(本身)
二·三 道之喪失
二·四 回歸于道的途徑:安命
二·五 回歸于道的途徑:齊物
二·六 回歸于道的途徑:心齋
二·七 體道者的名號
二·八 道、德、理、性
第三章 人生問題之解決(下):體道境界
三·一 絕對的自由之獲得
三·二 絕對的安全之獲得
三·三 絕對的幸福之獲得
三·四 生活于永恒之中
三·五 絕對的價值之獲得
第四章 體道境界之進一步描述
四·一 神話描述
四·二 游方之外
四·三 不可思、不可知
四·四 不可言
四·五 不可教、不可學
四·六 明與顯示
第五章 社會問題之解決
五·一 至德之世
五·二 至人不愿治天下
五·三 帝王依道而行
結語 理想與現實之間
附錄一 老子與莊子
附錄二 淺論哲學經典的解釋問題
附錄三 關于莊子的對話
參考書目
后記
修訂版后記
虛己以游世:《莊子》哲學研究(修訂版) 節選
世界是由不計其數、千差萬別的事物組成的整體。不妨稱這個整體為"經驗世界”。我們每一個人均作為這樣的世界的一個微不足道的部分而生活于其中。關于人在這樣的世界中的位置,莊子做出了如下生動的描述:
北海若日:".…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罍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秋水》:三/五六三至五六四)
不妨將這樣的人稱做“經驗主體”。每一個經驗主體都會面臨著許多根本的人生問題。
首先,在這樣的世界中不存在任何絕對的價值,比如絕對的真--至真、絕對的善--至善、絕對的美--至美。對這個結論,我們可以給出如下論證,通常說來,當我們說世界中的一個對象或事實是有價值的--是真的、善的、美的等等時,我們的價值判斷總是與某個預先規定好了的標準或目標聯系在一起的。比如,如果我們說這把椅子是好的,那么這就意味著它很好地滿足了我們預先期望椅子所完成的功用--坐著舒適、牢固等等;如果我們說這是一條正確的道路,那么這就意味著它是一條通向某個目的地的正確的道路。同樣,如果我們說一個人的某種行為是善的,那么這就意味著相對于一個特定的標準、相對于一個特定的共同體而言它是善的;如果我們說一件藝術品是美的,那么這就意味著相對于某個特定的標準而言它是美的。但是,當我們說一個事項具有絕對的價值即至真、至善、至美等等時,我們的意思則是:它本身就是具有價值的,本身就是真的、善的、美的等等,或者說它時時、處處都是有價值的--任何人(甚或任何動物),無論他具有什么樣的興趣和愛好,無論他生活在什么樣的時代,無論他生活在什么地方,無論他屬于什么樣的種族和社會,他都會認為它是有價值的。顯然,在世界中我們是不可能找到這樣的事項的。因此,在世界中不存在任何絕對的價值。 請看如下段落:
嚙缺問乎王倪日:“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惡乎知之!
"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惡乎知之!"
"然則物無知邪?"日:“吾惡乎知之!"
世界是由不計其數、千差萬別的事物組成的整體。不妨稱這個整體為"經驗世界”。我們每一個人均作為這樣的世界的一個微不足道的部分而生活于其中。關于人在這樣的世界中的位置,莊子做出了如下生動的描述:
北海若日:".…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罍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秋水》:三/五六三至五六四)
不妨將這樣的人稱做“經驗主體”。每一個經驗主體都會面臨著許多根本的人生問題。
首先,在這樣的世界中不存在任何絕對的價值,比如絕對的真--至真、絕對的善--至善、絕對的美--至美。對這個結論,我們可以給出如下論證,通常說來,當我們說世界中的一個對象或事實是有價值的--是真的、善的、美的等等時,我們的價值判斷總是與某個預先規定好了的標準或目標聯系在一起的。比如,如果我們說這把椅子是好的,那么這就意味著它很好地滿足了我們預先期望椅子所完成的功用--坐著舒適、牢固等等;如果我們說這是一條正確的道路,那么這就意味著它是一條通向某個目的地的正確的道路。同樣,如果我們說一個人的某種行為是善的,那么這就意味著相對于一個特定的標準、相對于一個特定的共同體而言它是善的;如果我們說一件藝術品是美的,那么這就意味著相對于某個特定的標準而言它是美的。但是,當我們說一個事項具有絕對的價值即至真、至善、至美等等時,我們的意思則是:它本身就是具有價值的,本身就是真的、善的、美的等等,或者說它時時、處處都是有價值的--任何人(甚或任何動物),無論他具有什么樣的興趣和愛好,無論他生活在什么樣的時代,無論他生活在什么地方,無論他屬于什么樣的種族和社會,他都會認為它是有價值的。顯然,在世界中我們是不可能找到這樣的事項的。因此,在世界中不存在任何絕對的價值。 請看如下段落:
嚙缺問乎王倪日:“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惡乎知之!
"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惡乎知之!"
"然則物無知邪?"日:“吾惡乎知之!"
雖然,嘗試言之。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嘗試問乎女:民濕寢則腰疾偏死,鰍然乎哉?木處則惴栗恂懼,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蛆甘帶,鴟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為雌,麋與鹿交,鰍與魚游。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麇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齊物論》:一/九一至九三)
虛己以游世:《莊子》哲學研究(修訂版) 作者簡介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導。
著作:
1.《維特根斯坦哲學之路》(23萬字),臺北:仰哲出版社,1994年。
2.《石里克》(25萬字),臺北:臺灣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3.《喬姆斯基》(38萬字),臺北:臺灣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
4.《維特根斯坦哲學之路》(修訂版),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5.《〈邏輯哲學論〉研究》(50萬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6. 《分析的形而上學》(30萬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7.《虛己以游世——〈莊子〉哲學研究》(30萬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導。
著作:
1.《維特根斯坦哲學之路》(23萬字),臺北:仰哲出版社,1994年。
2.《石里克》(25萬字),臺北:臺灣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3.《喬姆斯基》(38萬字),臺北:臺灣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
4.《維特根斯坦哲學之路》(修訂版),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5.《〈邏輯哲學論〉研究》(50萬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6. 《分析的形而上學》(30萬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
7.《虛己以游世——〈莊子〉哲學研究》(30萬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8.《〈邏輯哲學論〉研究》(70萬字),修訂-完整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9.《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解讀》,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譯著:
1.《語言哲學》(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A. P. Martinich著,合譯,承擔字數12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2.《新實證主義──維也納學圈哲學歷史導論》(Neopositivismus. Eine historische Einführung in die Philosophie des Wiener Kreises, Rudolf Haller著)(27萬字),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3. 《戰時筆記:1914-1917年》,維特根斯坦著,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唐代進士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