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遇見徐熙春:在江南與上海之間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3111314
- 條形碼:9787523111314 ; 978-7-5231-1131-4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遇見徐熙春:在江南與上海之間 本書特色
★徐熙春,1885 年出生于江蘇省青浦縣城廂鎮(今上海青浦區),自1898 年到上海德隆彰煙號做學徒開始在商界打拼,1915年開設信孚泰皮絲煙號,1924年創建中國紅十字會青浦分會,1928年成立美新印刷公司,1948年創建青浦紅十字會醫院(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形成了“從士紳到商紳”的人生軌跡和從商人到慈善家的現代公義之路,既完成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也完成了從家族慈善到現代公義的轉變。
★徐熙春是一個成功的中小商人,也是一個極具社會責任感的慈善家,更是一個洞明世勢的識時務者:1924年創建中國紅十字會青浦分會并被選舉為副會長(1925年被選舉為會長,直至1953年卸任),1928年募款整治青浦縣縣前河,1930年作為分會代表出席中國紅十字會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1937年出任青浦縣救護委員會主任,1938年登報聲明嚴正拒絕參加日偽“維持會”,1954年青浦紅十字會醫院改組為青浦縣人民醫院,1956年美新公司參加“公私合營”并于1958年并入上海油墨廠。
★徐熙春一生八十年的人生歷程,時間上介于清朝的“洋務運動”到新中國的“公私合營”之間,空間上處在江南的青浦與大都市的上海之間。在“戊戌變法”“辛亥革命”“軍閥混戰”“抗日戰爭”等重大事件中,徐熙春作為一個普通市民和商人,見證和參與了這個“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可以說,徐熙春的人生歷程和心態觀念是近世上海開埠后轉型發展的一面鏡子,也是近世中國歷史的一個清晰直觀的縮影,更是中國紅十字會在20世紀上半葉艱難發展的直接見證。
★徐熙春作為20世紀上半葉一代上海灘中堅商人,一生從事的經商事業和公義事業對社會發展和歷史推進有著直接和間接的重要作用,而以其為代表的“經商—行善”模式更是中國社會的經營之道?梢哉f,徐熙春的人生道路和人生態度,更具有反映大時代演進的歷史感和典型性,也代表了一代中國商人的基本底色。
★徐熙春是一個同時代人中既接受傳統思想又接受現代新思想的新上海人,罕有地能接受現代教育、了解外國文化的佼佼者,無論在清末、北洋時期,還是國民政府時期,或是新中國成立后,皆秉承愛國的赤子之心和愛人的良善之心,以勤懇務實、身體力行踐行自己的人生信條和家國之志。同時,徐熙春作為中國紅十字會青浦分會會長前后二十八年,以人際交往和商業往來為主的社會關系網絡成就了慈善公義,也影響和作用于家庭和子孫。
★徐熙春是一個愛國愛家愛同胞的有識之士,也是一個優秀的家庭守護者和教育者,更是一個以堅持專業能力立身的極具深刻眼光的人生決策者:五個子女除了高中畢業后協助其打理公司的次子,其余一男三女均接受了高等教育并成為同時代的佼佼者,并為落難的兒孫提供愛護和庇佑;祖代父職撫養長大的孫輩均接受了高等教育,如長孫、次孫聽從其建議選擇學醫并成為優秀的醫生,從而成為負責任的社會建設者并得以順利地走過時代的洪流。
★徐熙春,1885 年出生于江蘇省青浦縣城廂鎮(今上海青浦區),自1898 年到上海德隆彰煙號做學徒開始在商界打拼,1915年開設信孚泰皮絲煙號,1924年創建中國紅十字會青浦分會,1928年成立美新印刷公司,1948年創建青浦紅十字會醫院(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形成了“從士紳到商紳”的人生軌跡和從商人到慈善家的現代公義之路,既完成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也完成了從家族慈善到現代公義的轉變。
★徐熙春是一個成功的中小商人,也是一個極具社會責任感的慈善家,更是一個洞明世勢的識時務者:1924年創建中國紅十字會青浦分會并被選舉為副會長(1925年被選舉為會長,直至1953年卸任),1928年募款整治青浦縣縣前河,1930年作為分會代表出席中國紅十字會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1937年出任青浦縣救護委員會主任,1938年登報聲明嚴正拒絕參加日偽“維持會”,1954年青浦紅十字會醫院改組為青浦縣人民醫院,1956年美新公司參加“公私合營”并于1958年并入上海油墨廠。
★徐熙春一生八十年的人生歷程,時間上介于清朝的“洋務運動”到新中國的“公私合營”之間,空間上處在江南的青浦與大都市的上海之間。在“戊戌變法”“辛亥革命”“軍閥混戰”“抗日戰爭”等重大事件中,徐熙春作為一個普通市民和商人,見證和參與了這個“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梢哉f,徐熙春的人生歷程和心態觀念是近世上海開埠后轉型發展的一面鏡子,也是近世中國歷史的一個清晰直觀的縮影,更是中國紅十字會在20世紀上半葉艱難發展的直接見證。
★徐熙春作為20世紀上半葉一代上海灘中堅商人,一生從事的經商事業和公義事業對社會發展和歷史推進有著直接和間接的重要作用,而以其為代表的“經商—行善”模式更是中國社會的經營之道?梢哉f,徐熙春的人生道路和人生態度,更具有反映大時代演進的歷史感和典型性,也代表了一代中國商人的基本底色。
★徐熙春是一個同時代人中既接受傳統思想又接受現代新思想的新上海人,罕有地能接受現代教育、了解外國文化的佼佼者,無論在清末、北洋時期,還是國民政府時期,或是新中國成立后,皆秉承愛國的赤子之心和愛人的良善之心,以勤懇務實、身體力行踐行自己的人生信條和家國之志。同時,徐熙春作為中國紅十字會青浦分會會長前后二十八年,以人際交往和商業往來為主的社會關系網絡成就了慈善公義,也影響和作用于家庭和子孫。
★徐熙春是一個愛國愛家愛同胞的有識之士,也是一個優秀的家庭守護者和教育者,更是一個以堅持專業能力立身的極具深刻眼光的人生決策者:五個子女除了高中畢業后協助其打理公司的次子,其余一男三女均接受了高等教育并成為同時代的佼佼者,并為落難的兒孫提供愛護和庇佑;祖代父職撫養長大的孫輩均接受了高等教育,如長孫、次孫聽從其建議選擇學醫并成為優秀的醫生,從而成為負責任的社會建設者并得以順利地走過時代的洪流。
★徐熙春的家族作為江南大族的代表,從農耕時代的鄉紳階層轉變為上海的紳商家庭,從耕讀之家轉變為商讀之家,毋庸置疑是20世紀初中國特別是江南社會轉型的典型標本。從徐熙春家族的轉變,可以看到近代上海繁榮和發展“從江南來”的特征,也可以看到江南中小商人群體的具象,而這無疑為近代上海與江南地區的城市史、社會史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視角和文本。
★《遇見徐熙春:在江南與上海之間》是《尋找徐傳賢:從上海到北京》的姊妹篇,也相當于后者的“前傳”——徐熙春是徐傳賢的父親,以檔案文獻、圖片、書信、筆記、訪談等為依托,以學術研究作為方法和路徑,輔以60余幅老照片貫穿始終形成對照,結構清晰明了,文筆質實曉暢,敘事客觀公正,圖文并茂地突顯了歷史現場感和親近感,兼具學術文本和通俗文本的雙重特質。
★在裝幀上,《遇見徐熙春:在江南與上海之間》與《尋找徐傳賢:從上海到北京》一樣采用了平裝雙封的設計,尤其是外封封面采用了青浦紅十字會醫院成立當天嘉賓在青浦中山公園(今曲水園)門口的合影群像,封底采用了距今120年的徐熙春單人照片,而內封更是直接采用了美新公司經營的謄寫油墨的藍色,并輔以長三角洲的極簡版示意圖,精巧且富有內涵。
遇見徐熙春:在江南與上海之間 內容簡介
《遇見徐熙春:在江南與上海之間》是關于中國紅十字會青浦分會、青浦紅十字會醫院(今復旦大學中山醫院青浦分院)創始人徐熙春的傳記。本書從徐熙春的生平經歷入手,以其在滬經商與開展公義事業的事跡為經,以其家庭生活與家人經歷為緯,勾勒出在近代上海都市化轉型過程中一位江南“縣城青年”如何從學徒開始打拼到在上海灘建立起自己的商業版圖并主動切入公共衛生事業的路徑,真實還原了一代商人慈善家的一生,同時也間接呈現了20世紀中國紅十字會的發展歷程以及從晚清到民國的時代和社會變遷脈絡。
徐熙春一生八十年的人生歷程,時間上介于清朝的“洋務運動”到新中國的“公私合營”之間,空間上處在江南的青浦與大都市的上海之間。徐熙春從江南到上海的生命軌跡——“從士紳到商紳”,從商人到慈善家的現代公義之路——創建青浦紅十字會以及青浦紅十字會醫院,以此完成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以及從家族慈善到現代公義的社會化轉變。從這個意義上說,徐熙春無疑是長江三角洲民眾在上海開埠后艱難轉型的典型代表,既能看到江南大族走向現代大都市的路徑,也能窺見江南中小商人群體通過慈善公義實現社會價值的脈絡,更能瞥見中國紅十字會在20世紀上半葉的艱難發展歷程。
遇見徐熙春:在江南與上海之間 作者簡介
陸軼雋,1994年生于上海青浦,本科畢業于輔仁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畢業于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現為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專門史專業2020級博士研究生,并于2023年下半年赴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亞洲研究中心(IRAsia,Aix-Marseille Université)交流。主要研究方向為近代中國紅十字運動史、1920年代上海工運史,曾在《社會科學報》《上海檔案史料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書評數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煙與鏡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隨園食單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