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古代法律文化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93185
- 條形碼:9787208193185 ; 978-7-208-19318-5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古代法律文化史 內容簡介
《古代法律文化史》是“法律文化史叢書”中的一本,叢書展示了文化的案例研究,強調特定的人造物如何表達和探索它們所屬時代的關鍵法律問題,以及必然會涉及的關鍵的政治和社會問題。本書利用古老的法律文本以及雕塑、建筑等非文本形式揭示了從古代近東城市亞述、美索不達米亞的巴比倫到古代以色列,從古希臘到古羅馬等古代社會多樣、豐富的法律傳統。它以豐富的文本和視覺資料為基礎,介紹了這一歷史階段關于正義、憲法、法典、協議、論點、財產和占有、不法行為和法律職業等主題的重要法律文化研究。
古代法律文化史古代法律文化史 前言
總序
《法律文化史》叢書于2019年2月出版,是英語學界關于西方法律文化史研究的*新成果。該系列叢書一共分為六卷,即**卷《古代法律文化史》(冷霞譯),第二卷《中世紀法律文化史》(吳偉彬、段鵬超譯,蘇彥新校),第三卷《近代早期法律文化史》(趙博陽譯),第四卷《啟蒙時代法律文化史》(陳琦譯),第五卷《帝國時代法律文化史》(王靜譯),第六卷《現代法律文化史》(李明倩譯),本叢書的引進出版對于推動我國西方法律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批判性的法律研究、法律和文學運動的發展、法律社會學研究的興起以及解釋人類學的影響,使得法律的文化研究已經日益成為西方法律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分支。而在法律史研究中,同樣表現出了這種“文化轉向”的趨勢。法律被定位為一種文化體系,嵌入社會之中而不是凌駕于社會之上,法律研究的焦點從規則轉移到價值與意義上。本譯叢即這一學術發展大趨勢的產物。不僅如此,本譯叢在西方法律史研究既有的文化轉向基礎之上,突出強調了法律文化研究中的*新趨勢,其中的一些尚未引發我國學人應有的關注。例如,本譯叢第六卷《現代法律文化史》強調了21世紀興起的“感官法學”這一研究視角,即人類感官與法學的關聯。這種方法的運用一方面使得舊史料獲得了重新解釋,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另一方面,也開發出了很多可資利用的新型史料。
古代法律文化史 目錄
導論:古代法律文化史的書寫
**章正義
第二章憲法
第三章法典
第四章協議
第五章論點
第六章財產權和占有
第七章不法行為
第八章法律職業
注釋
參考書目
索引
古代法律文化史 作者簡介
胡倫·艾特沙白(Julen Etxabe)
赫爾辛基大學的法律理論講師,其教學寫作涉及法律與政治理論、法律與人文以及比較人權等領域。他出版了《悲劇判決的經驗》(The Experience of Tragic Judgment)(2013年),并與人合編了其他幾本書,最新的一本是《朗西埃與法律》(Rancière and Law)(2018年)。2012年至2017年,他還擔任了《無根無基:法律與司法跨學科期刊》(No-Foundations: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Law and Justice)的聯合主編。
【譯者簡介】:何勤華,1955年生,上海市人,北京大學法學博士、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華東政法大學校長,兼任中華司法研究會副會長、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會長、上海文史館館員。著有《西方法學史綱》《20世紀日本法學》《中國法學史》《法律文化史譚》等多部作品,在法學類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180余篇。留學日本東京大學法學部,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9年獲“第二節中國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學家”稱號,2009年獲“國家級教學名師”稱號。
冷霞,1979年生,江蘇宜興人,法學博士,華東政法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英國法律史、比較法。現任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副秘書長、上海市法學會外國法與比較法研究會副會長,著有《英國早期衡平法概論》《英美法系》,譯有《衡平法與信托法》《早期法律與習俗》等。
- >
隨園食單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莉莉和章魚
- >
史學評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