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劍橋歷史地理學130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41519
- 條形碼:9787100241519 ; 978-7-100-24151-9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劍橋歷史地理學130年 本書特色
相對業已建校800余年的劍橋大學來說,地理學科絕對是初來乍到,因為它成為可以頒發學位的專業僅僅過去100多年。但是,這并不代表地理思維也是純粹的新興事物。許多世紀以來,地理思維形塑著我們對古典學、歷史學、自然科學以及其他學科的理解。因此,對地理成為一門專門學科,尤其是歷史地理學的過程進行反思,探討劍橋大學*初的地理學授課方式是極為有趣的。這部引人入勝的著作就是強調歷史地理學在劍橋大學迅速崛起的地理學科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劍橋歷史地理學130年 內容簡介
作為一個英文詞組的“Historical Geography”,至少在18世紀就已經出現在歐洲國家。其研究對象大致經歷了從神圣地理學、古典文明地理學、地理史,到古典地理文獻、古舊地圖,再到現代區域歷史地理的轉變過程。作為西方歷史地理學研究的“重鎮”之一,劍橋大學地理系為歷史地理學的長期發展和科學轉型做出了重大貢獻。本書以劍橋大學地理系的學科建構、日常教學、學術研究與傳播過程為中心,詳細論述了 19 世紀晚期以來西方歷史地理學的一些變化和特點。透過本書,讀者可以感受到劍橋歷史地理學的獨特發展魅力,看到學者們為推廣和深入研究歷史地理學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劍橋大學在世界歷史地理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劍橋歷史地理學130年 相關資料
歷史地理學的性質,大致和地理學一樣,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顯著的變化。新的信息來源、新的分析技術、新的觀點和理論,以及歷代學者所提出的新問題,逐步建構了一個充滿活力且不斷發展的分支學科。在此過程中,個人、團體和機構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分支學科的歷史地理學,有其自身的歷史和地理背景:這兩個方面都值得密切關注。\r\n為此,本書通過考察劍橋大學地理系的學科建構、日常教學、學術研究與傳播過程,旨在調查19世紀晚期以來歷史地理學的變化及其特點。盡管在劍橋大學地理系的網站上有關于系史的簡介,以便為系友提供某些信息,但準確來說,它只不過是一個描述性的草圖。 19世紀末以來,歷史地理學科的發展受到劍橋大學的影響,這種影響有起有落,也非為線性和單數,而是充滿了復雜性和多面性的。在這里,我們試圖在一所英國古老大學的一個主要院系內,立足于更為廣泛的地理和歷史背景,來解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進程。因此,本書的調查規模很小,這需要意識到可能的危險,正如約翰斯頓(Johnston)所言,要警惕大學檔案的匱乏、個人記憶和口頭證據的不可靠,以及對有限的個人作用的過度闡釋傾向,即:\r\n特定的學者——無論是著作等身,還是成就非凡(他們可能不一樣),都可能從中脫穎而出。當然,除了那些能夠對地理學家的所思所為產生重大影響的杰出個人,還有許多不但在研究上做出了貢獻,而且也通過他們的教學、管理和領導,對學科的再生產做出重大貢獻的學者。 \r\n
劍橋歷史地理學130年 作者簡介
阿蘭·R.H.貝克,國際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劍橋大學伊曼紐爾學院終身院士。1997年,獲法國政府授子的“法國文化教育騎士勛章”。2009年,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授予他創始人獎章(Founder's Medal)。2010年,當選為英國科學院院士。出版Fraternity among the French Peasantry:Sociability and Voluntary Associations in the Loire Valley,1815-1914、《地理學與歷史學――跨越楚河漢界》、The Personality of Paris:Landscape and Society in the Long-Nineteenth Century等著作。
伊恩·S.布萊克,歷史地理學家,劍橋大學卡萊爾學堂榮譽院士,研究方向為英國早期的貨幣、銀行和金融建筑。主要關注英國工業化時期的貨幣流通和票據信貸,以及英國的銀行文化在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建筑環境中的傳播情況。發表 Private banking in London's West End, 1750-1830(London Journal,2003,Vol.28 )、Africa awakening: Gilbert Ledward, Barclays Bank DCO and the end of empire (Sculpture Journal,2007,Vo1.16)等多篇論文。
羅賓·A.布特林,地理學家與歷史地理學家,利茲大學地理學院名譽教授、客座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利茲大學地理學史、19和20世紀之交的英國歷史地理學以及英國海軍情報手冊中的地理插圖等。1999年,獲英國皇家地理學會頒發的維多利亞勛章。出版 Historical Geography:Through the Gates of Space and Time、 Geographies of Empire:European imperialism and colonialism c.1880-1960等著作。
阿蘭·R.H.貝克,國際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劍橋大學伊曼紐爾學院終身院士。1997年,獲法國政府授子的“法國文化教育騎士勛章”。2009年,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授予他創始人獎章(Founder's Medal)。2010年,當選為英國科學院院士。出版Fraternity among the French Peasantry:Sociability and Voluntary Associations in the Loire Valley,1815-1914、《地理學與歷史學――跨越楚河漢界》、The Personality of Paris:Landscape and Society in the Long-Nineteenth Century等著作。
伊恩·S.布萊克,歷史地理學家,劍橋大學卡萊爾學堂榮譽院士,研究方向為英國早期的貨幣、銀行和金融建筑。主要關注英國工業化時期的貨幣流通和票據信貸,以及英國的銀行文化在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建筑環境中的傳播情況。發表 Private banking in London's West End, 1750-1830(London Journal,2003,Vol.28 )、Africa awakening: Gilbert Ledward, Barclays Bank DCO and the end of empire (Sculpture Journal,2007,Vo1.16)等多篇論文。
羅賓·A.布特林,地理學家與歷史地理學家,利茲大學地理學院名譽教授、客座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利茲大學地理學史、19和20世紀之交的英國歷史地理學以及英國海軍情報手冊中的地理插圖等。1999年,獲英國皇家地理學會頒發的維多利亞勛章。出版 Historical Geography:Through the Gates of Space and Time、 Geographies of Empire:European imperialism and colonialism c.1880-1960等著作。
扁陽陽,女,陜西渭南人,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地理學和環境史。
李鵬,男,山西黎城人,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地理學和地圖學史。
謝嘉琳,女,山西萬榮人,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地理學。
- >
巴金-再思錄
- >
姑媽的寶刀
- >
我與地壇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隨園食單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