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讀懂情緒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677635
- 條形碼:9787302677635 ; 978-7-302-67763-5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讀懂情緒 本書特色
情緒不僅是心理現象,更是生理現象。
情緒是身體內穩態的“晴雨表”,是對生理價值系統的“標價”,是身體對大腦喋喋不休的低語和連綿不絕的呢喃。
身體是情緒上演的“舞臺”,沒有身體的感覺,就沒有動人心魄、柔腸百結、撕心裂肺、肝腸寸斷、心花怒放等真真切切的情感感受。
情緒疾病不僅是心理疾病,也是生理內穩態失衡的應激反應。大腦不是身體的“主人”,而是為身體當差的“仆人”,它為了維持身體內穩態殫精竭慮;
大腦不是“刺激一反應”的信息處理器,而是通過預測一糾錯,力圖“熵減”保持生命的活力。
漢語和英語的情緒認知結構大相徑庭。
說漢語者對身體的感覺更透明,對情緒的認知卻相對粗疏、混沌;說英語者對情緒的認知顆粒度精細,卻漠視身體的低語和吶喊。
讀懂了情緒,你才懂得如何真正地愛自己、珍愛身體活出充滿活力而豐盈的人生。
讀懂情緒 內容簡介
"書中內容豐富,涵蓋情緒的生物演化、社會建構、具身理論,以及情緒與語言的關系等多個維度。作者結合生動的案例和詳實的研究,讓復雜的科學理論變得通俗易懂,不僅帶領我們走進情緒的科學世界,更教會我們如何傾聽內心的聲音,管理并優化我們的情緒反應。無論是心理學愛好者、語言學研究者,還是希望提升情緒管理能力的普通讀者,都能在書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寶藏。 翻開這本書,你將讀懂情緒的語言,重塑對心智的認知,學會在身體、文化與大腦的協同中,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讀懂情緒讀懂情緒 前言
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壓力增大,心理健康和情緒問題也日益凸顯。根據 2023 年 10 月 10 日發布的《2023 年度中國精神心理健康》藍皮書的統計,我國超過 30% 的人口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其中青少年的心理壓力和焦慮水平更是居高不下。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和孩子都被裹挾進了教育“內卷”的洪流之中,身心俱疲。年輕人要得到一份收入體面且穩定的工作,需要斬關過將,通過層層篩選,才能贏得百里挑一的機會;而進入職場后,還得面臨“高壓”的業績考核;加上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更讓他們疲于奔命,精疲力竭。似乎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僅沒有讓人們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反而使心靈倍感煎熬、壓抑、焦慮和無意義。
許多人為了擺脫負面情緒的困擾,試圖壓抑或逃避它們,但這些辦法似乎不大奏效,因為消極情緒既無法被壓抑,也無法被消滅。如何才能讓自己“天天都有好心情”?希望您讀了此書后,能了解什么是情緒,了解情緒與身體、大腦、語言、文化等是什么關系,并領悟與情緒和諧相處的方法以及調節和掌控情緒的方法。
讀懂情緒 目錄
**章 導言 / 1
1.1 邂逅內感受神經科學 / 2
1.2 “震碎三觀” / 7
1.3 本書的研究方法、目標和結構 / 16
上篇 情緒是身體的“晴雨表”
第二章 究竟什么是情緒? / 20
2.1 眾說紛紜的情緒 / 20
2.2 對認知語言學研究方法的反思 / 22
2.2.1 基于民間理論的定義 / 24
2.2.2 對“情緒”的科學定義 / 27
2.3 “核心情緒”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后天習得的? / 28
2.4 情緒是怎樣產生的? / 39
2.4.1 情緒的生物演化論 / 40
2.4.2 情緒的社會建構論 / 41
2.4.3 情緒的具身論 / 43
2.4.4 情緒的認知評價論 / 44
2.4.5 情緒的語言建構論 / 46
結 語 / 49
第三章 神經科學的發展與具身語義學的興起 / 50
3.1 語義理論的沿革 / 54
3.1.1 邏輯語義學(Logical Semantics) / 55
3.1.2 情境語義學(Situational Semantics) / 57
3.1.3 認知語義學(Lognitive Semantics) / 58
3.2 基于神經科學的具身語義學(Embodied Semantics) / 60
3.2.1 外感受具身語義學 / 61
3.2.2 基于內感受神經科學的具身語義學 / 69
結 語 / 74
第四章 英漢情緒的具身概念化比較 / 76
4.1 區分情緒具身認知中的兩條神經通路 / 77
4.1.1 內感受系統—從身體到腦的傳入神經通路 / 77
4.1.2 自主神經系統—從大腦到身體的傳出神經信號 / 81
4.2 英漢語對四種“原型情緒”的具身概念化比較 / 83
4.2.1 英漢語對恐懼(fear/fearful)情緒的具身概念化比較 / 84
4.2.2 英漢語對憤怒(anger/angry)情緒的具身概念化比較 / 87
4.2.3 英漢語對悲傷(sad/sadness)情緒的具身概念化比較 / 89
4.2.4 英漢語對喜悅 / 快樂(happy/joy/joyful)情緒的具身概念化比較 / 91
4.2.5 總結 / 94
4.3 中國傳統醫學對漢語情緒具身認知的影響—以“恐懼”為例 / 95
4.4 中西方不同的身體觀產生不同的情緒具身認知 / 98
4.4.1 身體的文化性 / 99
4.4.2 西方肌肉的身體觀與中國經絡 - 穴位的身體觀 / 102
結 語 / 110
第五章 情感的軀體化究竟是隱喻還是轉喻? / 111
5.1 認知語言學的情緒觀有些過時了 / 113
5.2 內感受神經科學視域下情緒認知的具身性 / 115
5.3 “概念隱喻”的神經真實性—被忽視的情感因素 / 119
結 語 / 122
中篇 情緒是語言塑造的結果
第六章 情緒與語言的關系 / 124
6.1 情緒詞只是給情緒貼的標簽嗎? / 126
6.1.1 語言調節論—把情感塞進詞語中 / 126
6.1.2 語言標簽論—情緒詞是情緒的標簽 / 128
6.1.3 語言建構論—把詞語塞進感受中 / 132
6.2 情緒概念的結構是怎樣的? / 135
6.2.1 傳統的情緒概念結構理論 / 136
6.2.2 英漢情緒概念化中的“身體透明度”與“認知顆粒度” / 138
6.3 中西方的情感概念結構有何不同? / 145
結 語 / 150
第七章 構建跨語際的情緒概念化模型 / 151
7.1 五種主要的情緒概念化模型 / 152
7.1.1 於寧的身體、語言、文化的認知三角模型—忽視了內感受系統
與腦的互動 / 152
7.1.2 舍里夫的分布式涌現模型—忽視了身體、腦和語言等因素 / 154
7.1.3 埃莫蒂諾 - 楊的情緒 - 身體 - 認知關系模型—忽視了語言對認知的
塑造作用 / 155
7.1.4 韓世輝和馬燚娜的文化 - 行為 - 腦環路模型—忽視了語言和身體
因素 / 157
7.1.5 巴雷特和林德奎斯特等的情緒建構論模型 / 158
7.2 建構更科學的情緒多維概念化模型 / 162
第八章 中西情緒認知差異的文化探源 / 165
8.1 中西情緒認知差異的人類學解釋 / 165
8.2 中西方不同的世界觀對英漢情緒概念化的影響 / 167
8.2.1 中國傳統的“元氣論”世界觀造就混沌、籠統、綜合的情感概念系統 / 168
8.2.2 西方傳統的“原子論”世界觀與離散的情緒概念 / 169
8.3 中西不同的認識論 / 天人觀 / 物我觀造就不同的情緒概念系統 / 170
8.3.1 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整體論傳統、內傾的民族性格和情感的“軀體化”
傾向 / 171
8.3.2 西方“天人對立”的還原論傳統、外傾的民族性格與情緒的抽象化
傾向 / 172
8.3.3 儒家“性情”范式中的“情”與西方“知情意”范式中的“情” / 174
第九章 怎樣翻譯具身的情緒詞? / 178
9.1 潘震關于中國傳統情感詞英譯的研究 / 179
9.2 傳統翻譯觀背后的語義觀和知識論問題 / 183
9.2.1 歸化 - 異化的語義觀和知識觀 / 184
9.2.2 蒯因的整體主義的意義觀和行為主義的知識論 / 185
9.3 跨認知的翻譯范式—以具身情感詞的翻譯為例 / 186
9.4 對《紅樓夢》兩個英譯本中的軀體情感詞的英譯比較研究 / 188
9.4.1 研究問題 / 188
9.4.2 研究方法 / 188
9.4.3 研究結果 / 188
9.4.4 討論及結論 / 191
下篇 學會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第十章 掌控情緒,活出豐盈 / 194
10.1 關于情緒健康的幾個理論 / 196
10.2 情緒健康管理理論 / 198
10.2.1 基于頭腦的情緒健康管理理論 / 198
10.2.2 基于內感受神經科學的情緒健康管理理論 / 204
10.2.3 基于腸道 - 腦互動的情緒健康管理理論 / 206
10.2.4 基于心臟健康與情緒健康關系的情緒健康管理理論 / 214
10.2.5 基于社會建構論的情緒健康管理理論 / 217
結 語 / 221
參考文獻 / 228
附錄一:漢語中包含內臟 / 內感受詞的相關成語 / 247
附錄二:漢語中包含身體部位的成語 / 252
附錄三:漢語中用內感受概念化情緒的英譯 / 258
附錄四:漢語中包含氣的成語 / 262
讀懂情緒 作者簡介
周頻:復旦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博士,上海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博士后,上海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認知語言學、內感受神經科學、認知神經科學和情感神經科學。2014—2015年訪學美國南加州大學心理學系腦與創造力研究所(Brain and Creativity Institute, BCI),師從世界認知神經科學和情感神經科學領導者、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醫學與科學院院士和歐洲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安東尼奧·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教授。2019—2020年訪學英國薩賽克斯大學布萊頓-薩賽克斯醫學院神經科學系,師從世界著名具身認知科學與內感受神經科學學者雨果·奎奇立(Hugo Critchley)教授。2017-2022年主持并完成國家社科一般項目“英、漢原型情緒的概念化研究”(項目編號17BYY041)。在神經科學與行為科學國際頂級期刊《神經科學與生物行為評論》(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以及SCI檢索期刊《腦科學》(Brain Sciences)上發表情感神經科學與具身語義學相關論文數篇,在CSSCI檢索期刊上發表論文2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如何從0到1:語言科學研究方法論探索》與譯著《情緒、學習與腦:探索情感神經科學對教育的啟示》。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回憶愛瑪儂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唐代進士錄
- >
朝聞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自卑與超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