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隱秘的角落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5303484
- 條形碼:9787575303484 ; 978-7-5753-0348-4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隱秘的角落 本書特色
揭秘網絡男性圈群體的社會調查作品,貝茨臥底極端社群,起底紛繁的厭女生態。
網絡男性圈的議程竟如此耳熟,原來它們早已滲透我們的日常對話。
非自愿獨身者、搭訕藝術家、米格道、男權大V、網絡噴子,以及厭女而不自知的人,形式多樣又根深蒂固的厭女心態如何扭曲了他們的世界觀,讓他們變得憤怒,甚至走向極端。
《出版人周刊》《衛報》《觀察家》誠意推薦。
隱秘的角落 內容簡介
在互聯網隱秘的角落里,潛藏著眾多的厭女形式。英國女性主義作家勞拉·貝茨臥底網絡社區,通過大量的訪談、真實的案例以及翔實的數據,揭開了形形色色的男性圈群體的真相,聚焦其兼具共性和變化的厭女表現形式,以深刻的洞察力探討了有毒的男子氣概、惡劣的性別偏見,以及關于性別的刻板印象如何污染公共話語,并引導年輕人避免沉溺于有害的性別對立。
本書不僅能讓你大開眼界,更號召你采取行動。貝茨敦促我們直面令人不安的現實,勇于承擔社會的集體責任,為消解厭女癥和父權制作出自己的貢獻,也為未來社會的真正變革鋪平道路。
隱秘的角落隱秘的角落 前言
引言
設想一下,有這樣一個世界,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女性被強奸、毆打、摧殘、虐待,甚至謀殺,僅僅因為她們是女性。設想一下,有這樣一個世界,對女性的仇恨得到積極鼓勵,而因特定目的組建起來的男性社群日益壯大,他們致力于主張和煽動厭女主義大業。設想一下,有這樣一個世界,這種厭女情緒與種族主義憤怒得以無縫銜接:一面女性被指責為污染了優良血統的“妓女”;一面外來者被視為入侵的“野蠻人”,被仇恨點燃的種種想象將他們誣陷為掠奪脆弱白人女性這種非人商品的強盜。設想一下,有這樣一個世界,成千上萬的男性集結起來,以尖酸刻薄的憤怒作為共同準則而團結在一起;他們妖魔化女性,痛斥她們邪惡、沒有靈魂、貪婪,他們在一場光榮而偏執的起義中形象地謀劃著他們要進行的強奸和毀滅行動。設想一下,有這樣一個世界,一些男性真的會將這樣的幻想付諸實施,進行大規模殺害女性的行為,并留下宣言,闡釋驅使他們實施這些恐怖行為的意識形態。設想一下,有這樣一個世界,這類社群吞噬和掠奪著脆弱的男人、迷失的男孩和困惑畏懼的青少年,從他們的恐懼中汲取能量,推動著這些男性走向仇恨、暴力和自我毀滅。
你并無須設想出一個這樣的世界,因為你已經身處其中。然而,你也許對此并不知曉,因為我們總是不喜歡談論這類話題。
隱秘的角落 目錄
引言
**章 厭惡女性的男性
第二章 掠食女性的男性
第三章 回避女性的男性
第四章 責怪女性的男性
第五章 糾纏女性的男性
第六章 傷害女性的男性
第七章 剝削其他男性的男性
第八章 畏懼女性的男性
第九章 厭女而不自知的男性
第十章 與厭女者為敵的男性
致謝
注釋
隱秘的角落 相關資料
第一章 厭惡女性的男性
大多數人沒有聽說過“非自愿獨身者”(incel)。那些問我在寫作本書時到底在做什么的普通人,可能會皺起眉頭,感到非常困惑,然后詢問我到底在寫什么。有人認為這個單詞代表的是一種電池,也有人驚訝于我竟然會對微生物學感興趣。在大街上與非自愿獨身者擦肩而過的人們,甚至大多都不知道有這類人存在。
因此,當非自愿獨身者偶爾出現在新聞報道或談話中時,他們很輕易地就被視為網絡上的怪胎,而不會引起過多注意。那些關于他們的評價聽起來如此離奇,如此極端,如此令人難以置信,甚至引人發笑,所以也就很容易被人們所忽略。這是完全錯誤的。
非自愿獨身社群是所謂“男性圈”中最為暴力的角落。這也是一個致力于極端仇恨女性的社群。它積極招募一些可能有某些具體問題和弱點的成員,并告訴他們——他們遭受的所有不幸皆因女性而起。在過去十年中,有人打著非自愿獨身社群的名義謀殺或傷害了100多人,其中大多數受害者為女性。然而,很多人甚至對這個社群從未耳聞。
在開始寫作本書之前的一年,亞歷克斯也從來沒聽說過這個社群。亞歷克斯是一個幻想破滅的年輕白人男性。他并不是一名頑固不化的厭女主義者,他只是個在網上沖浪的無聊小伙。這樣一個無聊的家伙,對人們在新聞上談論性騷擾和性別薪酬差距有著模糊的認知,并為此感到不安,覺得這對他來說可能不太友好。亞歷克斯今年24歲,從未談過女朋友。他沒有多少錢,常常感到沮喪和孤獨。人們在抱怨女性的需求,而他作為一個本應“享受特權的”白人男性,生活卻過得并不那么美好,這似乎有些不公平。亞歷克斯根本就沒感覺到自己受到了優待。所以,當有人說他享受了特權時,他就會非常生氣。他整夜整夜地瀏覽油管(YouTube)視頻和健身網站,尋求一些改善自己外貌的建議。他在專門討論電子游戲的在線論壇上討論讓自己變好看的策略。在我開始接觸非自愿獨身社群之前,他從未接觸過這個社群。然而,亞歷克斯是我為自己虛構的身份,而網上像亞歷克斯這樣的真人則數不勝數。
有一天,我頂著亞歷克斯的身份,在一個普通留言板上看到了一段非自愿獨身者的對話。其他男性竟和自己一樣感到空虛和沮喪,這種觀點吸引了亞歷克斯。他喜歡成為眾人中的一員,而不是孤家寡人。他有機會討論他覺得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不能表達的感受,因此感到很輕松。所以,他訪問了一些在他偶然看到的對話中所提及的社群。
第一章 厭惡女性的男性
大多數人沒有聽說過“非自愿獨身者”(incel)。那些問我在寫作本書時到底在做什么的普通人,可能會皺起眉頭,感到非常困惑,然后詢問我到底在寫什么。有人認為這個單詞代表的是一種電池,也有人驚訝于我竟然會對微生物學感興趣。在大街上與非自愿獨身者擦肩而過的人們,甚至大多都不知道有這類人存在。
因此,當非自愿獨身者偶爾出現在新聞報道或談話中時,他們很輕易地就被視為網絡上的怪胎,而不會引起過多注意。那些關于他們的評價聽起來如此離奇,如此極端,如此令人難以置信,甚至引人發笑,所以也就很容易被人們所忽略。這是完全錯誤的。
非自愿獨身社群是所謂“男性圈”中最為暴力的角落。這也是一個致力于極端仇恨女性的社群。它積極招募一些可能有某些具體問題和弱點的成員,并告訴他們——他們遭受的所有不幸皆因女性而起。在過去十年中,有人打著非自愿獨身社群的名義謀殺或傷害了100多人,其中大多數受害者為女性。然而,很多人甚至對這個社群從未耳聞。
在開始寫作本書之前的一年,亞歷克斯也從來沒聽說過這個社群。亞歷克斯是一個幻想破滅的年輕白人男性。他并不是一名頑固不化的厭女主義者,他只是個在網上沖浪的無聊小伙。這樣一個無聊的家伙,對人們在新聞上談論性騷擾和性別薪酬差距有著模糊的認知,并為此感到不安,覺得這對他來說可能不太友好。亞歷克斯今年24歲,從未談過女朋友。他沒有多少錢,常常感到沮喪和孤獨。人們在抱怨女性的需求,而他作為一個本應“享受特權的”白人男性,生活卻過得并不那么美好,這似乎有些不公平。亞歷克斯根本就沒感覺到自己受到了優待。所以,當有人說他享受了特權時,他就會非常生氣。他整夜整夜地瀏覽油管(YouTube)視頻和健身網站,尋求一些改善自己外貌的建議。他在專門討論電子游戲的在線論壇上討論讓自己變好看的策略。在我開始接觸非自愿獨身社群之前,他從未接觸過這個社群。然而,亞歷克斯是我為自己虛構的身份,而網上像亞歷克斯這樣的真人則數不勝數。
有一天,我頂著亞歷克斯的身份,在一個普通留言板上看到了一段非自愿獨身者的對話。其他男性竟和自己一樣感到空虛和沮喪,這種觀點吸引了亞歷克斯。他喜歡成為眾人中的一員,而不是孤家寡人。他有機會討論他覺得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不能表達的感受,因此感到很輕松。所以,他訪問了一些在他偶然看到的對話中所提及的社群。
當亞歷克斯最初加入一個非自愿獨身論壇時,他對此還知之甚少,只知道這是一個由很多因為單身而過得不開心的男性組成的社群。亞歷克斯也屬于這類男性。他發布了幾條相當溫和的自我介紹信息,提供了關于他的年齡、單身狀況和對女性的失望之類的基本情況。不到一天的時間,他就被灌輸了“真相”,被告知這個世界對他這樣的男性很不利。有人建議他不如去自殺,因為他的生活永遠都會一成不變,根本不值得活下去。在回應他的帖子時,有人甚至貼上了色情和極端的圖片。其他用戶很快就告訴他,他的整個存在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謊言:社會欺騙了他,讓他相信男性是掌控者,而他們實際上處于食物鏈的底端。真正享有特權的是女性,她們手里掌握著所有的牌,所有的好處都給到了她們。男性才是真正的受害者。最重要的是,他一次又一次地被告知,女人都是魔鬼。
亞歷克斯最初感到困惑,繼而感到很著迷,而后又感到很氣憤。他怎么活了二十多年卻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呢?但當亞歷克斯審視自己的切身經歷時,這一切都開始能解釋得通了。這的確很吸引他;在此之前,他一直把自己描繪成一個平庸無奇的男性。然而此刻,他意識到自己是一名幸存者。作為弱勢群體中的一員,與邪惡勢力對抗,亞歷克斯可以成為一名蒙受不白之冤、正在復仇雪恥的英雄。這個版本的自己比他之前經歷的現實更加令人心馳神往。
在那之后,亞歷克斯并沒有過多發表評論,而是一直在潛水。與在線平臺上數以百萬計的其他人一樣,他的賬號處于隱身狀態,他只是瀏覽內容,看別人發言,吸收各種信息。他看到了一條題為“我為什么支持強奸合法化”的主題帖,這條帖子列出了六大要點。起初,他對帖子上的信息感到困惑,甚至有些不知所措,但這些信息都很有說服力。它們運用現實和歷史上的案例作為支撐。這太令人神往了: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是他的錯,他是一個受盡委屈的殉道者,而不是社會把他描繪成的那種享有特權的失敗者。最為重要的一點是,這是一個社群。是的,有些推文內容確實非常極端,有些回復尖酸刻薄而又充滿敵意。但是,在這里他們像同胞一樣對待他。在這里,他們是他的手足兄弟,這與他們所描繪的那個仇恨男性的世界截然不同。他是他們當中的一員,彼此有著共同信仰的事業,有著要與之戰斗的敵人。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越來越發現女性才是真正的敵人。每當他心生質疑時,他閱讀到的信息便提醒他,他被以女性為中心的陰謀蓄意蒙蔽了雙眼,而這些陰謀一心想要讓男性都保持溫順和被動。他一直都在飽受欺騙,才致使自己遭到壓迫和歧視。這里有數以千計的男性都對此深信不疑。他很快成為越來越多論壇的成員,加入臉書(Facebook)群組和私人聊天室,在油管上觀看了一個又一個視頻,了解到越來越多的東西。他每天都會瀏覽到數百條這樣的信息:“我討厭所有的女人。她們是地球上的渣滓。如果你是個女人,剛好在讀這篇文章,那么,我恨你這個該死的婊子。”又或者,“女人們是令人作嘔的邪惡寄生蟲”。隨著他瀏覽的內容越來越多,這類信息似乎就變得越來越不極端了。最終,他對這種觀點習以為常。我透過他的眼睛觀望著這一切,身體感到不適。
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葉,各種約會軟件、臉書,甚至連我的空間(MySpace)都尚未面世,就有一位名叫阿蘭娜(Alana)的加拿大年輕女子創建了一個簡易版的網站。
阿蘭娜當時年齡25歲上下,正在努力尋覓著愛情。“孤獨的處女”這樣的玩笑深深地傷害了她,而她相信,絕不止自己一個人有著這種受傷的感受。于是,她發起了一個郵件列表,并且開始在“阿蘭娜的非自愿獨身計劃”網站推送文章。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項目發展成為一個得到普遍支持的小型網絡社群,男男女女在這里分享他們的各種恐懼、挫折和不悅。
漸漸地,阿蘭娜在約會方面越走越順,之后便慢慢遠離了這個由她創建的社群,不再關注她此前在情場上的種種失意。
二十年之后, 這個被阿蘭娜稱為“invcels”( 由“involuntarily celibate”縮略而成,意為“非自愿獨身者”)的小小計劃已經演變成了一種她完全無法辨認的事物。這個最初的小型支持團體已經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如同噩夢一般的世界,棲息著眾多厭惡女性的男性——至少它的很大一部分內容已經佐證了這一點。阿蘭娜后來告訴一位《衛報》記者:“這種感覺就如同自己是一位搞清楚核聚變原理的科學家,但后來卻發現這個原理被用作一種戰爭武器。”
這個社群如今被人們稱為“incels”,是一個由網站、博客、論壇、播客、油管頻道和聊天室組成的龐大網絡。這場運動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與互聯網的廣泛普及的軌跡相吻合,但在過去五到十年中,也出現了顯著的擴張。與此同時,進步女權主義運動的流行度和知名度也有了類似的提高,這種情況尤其發生在歐洲和北美地區。這種如“九頭蛇妖”般具有強大增殖能力的非自愿獨身亞文化,幾乎像邪教一樣發展出了極度厭女的意識形態,而且已經催生出一種具體詳盡但往往充滿妄想的暴力反女權主義的世界觀。
隱秘的角落 作者簡介
勞拉·貝茨,英國女性主義作家,劍橋大學圣約翰學院榮譽研究員,“日常性別歧視項目”創始人,《衛報》《獨立報》撰稿人。著有《厭女國度》《錯的是系統,而不是女人》等作品。2015年,貝茨因在性別平等方面作出的貢獻而榮獲大英帝國獎章。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推拿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與地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