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人工智能通識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680147
- 條形碼:9787302680147 ; 978-7-302-68014-7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工智能通識 本書特色
本書充分考慮了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學習需求,注重培養人工智能的基礎思維方式,加深對人工智能算法和工具的理解,將其應用到自己的專業學習和科研中,形成基礎的創新能力;建立正確的人工智能價值觀,激發社會責任感,認識到AI向善的重要意義;引導人工智能的跨學科創新應用與實踐,拓展視野,增進學科交流。
本書資源獲取方式請聯系QQ 200595764;電子郵箱200595764@qq.com
人工智能通識 內容簡介
"本書從基礎概念、歷史沿革、基礎算法、代表性應用、前沿進展、跨學科交叉融合等方面全面深入地介紹人工智能,側重人工智能基礎思維方式的培養和跨學科廣域視野的構建。全書以圖片為主并輔以少量文字說明,每節配有視頻資源,不同學科背景的讀者都可以輕松獲得人工智能的基礎知識。為配合課堂教學,本書配有全套PPT課件、思考與討論、實踐設計等教學資源。對有興趣深入鉆研的讀者,可以從本書的資源網站中獲得更多內容,包括擴展閱讀資料、經典論文、源代碼等。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的人工智能通識課程教材,也可作為所有對人工智能感興趣的初學者的入門學習資料。"
人工智能通識人工智能通識 前言
人工智能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科學。早在2000多年前,那些充滿智慧和理想主義的先哲們就已經夢想著制造出聰明的機器來幫助人類,然而真正的智能機器直到*近才走進我們的生活。例如,AlphaGO,它曾經擊敗過人類頂級棋手,創造了歷史;ChatGPT,它可以和人類流暢地對話,寫出精彩的文章;AlphaFold,它可以幫助科學家們解析蛋白質的結構,極大推動了生物學和醫學的發展。今天,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刷臉支付,大到飛船上天,人工智能的身影無處不在。可以預期,未來人工智能的影響會更加深遠,不僅在聽、說、讀、寫等傳統智能領域大顯身手,還將與金融、軍事、科研等眾多領域深度融合,為世界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學習人工智能已經成為全民需求,也是國家的政策導向。 本書面向高等教育階段的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比,通識教育的目標并不是學習復雜的專業知識,而是一門學科的基礎概念和基礎思維方式。具體而言,高等教育階段的人工智能通識教育具有如下特點:(1)學生的專業背景多樣化,大多數學生渴望人工智能知識,但并不需要學習具體算法,也不需要編寫程序;(2)學生的知識層次、思維能力都很高,善于思考、勤于思考;(3)學生希望將人工智能與本專業結合,對自己未來就業或深造起到積極作用。基于這些特點,我們可以確定以下人工智能通識教育的目標和課程內容設計。 1.建立人工智能的基礎概念和知識框架 通識教育面向的是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他們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目標各不相同。這就要求通識教育要提煉出人工智能領域的核心和共性內容,以便所有專業的學生都能從中受益。這些核心和共性的內容不是具體的技術或方法,而是這門學科的基本概念和知識體系。為此,本書的**篇“人工智能概述”回顧了人工智能的思想根源和發展歷程,確立了人工智能“用計算模擬思維”的基礎概念,明確了人工智能與計算機、自動化等學科的區別和聯系,討論了人工智能作為基礎工具融入各門學科的發展趨勢。本書的第二篇“人工智能基礎”從技術的角度介紹了人工智能的各種實現方法,既包括深度學習、大模型等前沿技術,也包括傳統方法,為讀者構建了完整的人工智能知識體系。 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讀者可以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有別于其它學科的獨有的思維方式,具體包括: ..模擬和借鑒人類解決問題的過程,但不刻意追求復現,以尋找更高效的解決方案; ..利用計算機的高速計算能力,通過簡單的計算過程解決復雜問題; ..從數據中總結規律,實現自主學習; ..將領域知識與數據緊密結合; ..承認現實問題的復雜性,并重視實驗驗證。 掌握了這些思維方式,不僅可以加深對人工智能算法和工具的理解,還可以將其應用到自己的專業學習和科研中,培養基礎的創新能力。 2.解析人工智能技術,破除迷信和焦慮 人工智能通識教育的一個重要使命是建立對人工智能的正確認知。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迷信和焦慮情緒逐漸滋生,過度樂觀和過度悲觀的情緒也在蔓延。這些認知的背后是對人工智能技術本身的不理解。本書的第三篇“人工智能應用”專門設計為技術解密篇,選擇了一些常見的人工智能應用實例,并討論了它們背后的實現方法。這些討論關注基礎原理,不涉及技術細節,以確保不同背景的讀者都能理解。通過這種實例學習,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人工智能基礎思維方法的理解,還可以了解常見的人工智能技術,破除迷信,緩解焦慮。 3.引導人工智能的跨學科創新應用 人工智能是跨學科交叉融合的典范,通識教育應把這種交叉共融作為重點。目前人工智能在生物、天文、醫療、數學、藝術等眾多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正在引領一場新的技術革命。無論學生學習哪個領域,都需要接受這場變革的洗禮。因此,本書的第四篇“人工智能前沿”重點討論了人工智能在各個基礎學科中的應用。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熟悉的故事,感受到人工智能在自己領域內的突破;同時也可以了解其他學科的發展現狀,拓展視野,增進學科交流。 4.培養正確的人工智能價值觀,激發社會責任感 與專業教育相比,通識教育應該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展現人文關懷。對于人工智能而言,其發展方向、社會影響、道德倫理和法律責任等都是當前討論的熱點,也是青年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本書的許多章節都涉及了這些討論,如第9節專門討論人工智能風險,第20節討論了深度學習面臨的挑戰,在人臉識別、聲紋識別、商品推薦、AI鑒偽等節都有關于人工智能風險的內容。我們鼓勵青年學生從自己的專業背景出發,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激發社會責任感,認識到AI向善的重要意義。 5.培訓人工智能應用技能,養成跨學科合作習慣 人工智能是一門實踐科學,但這種實踐在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中是不同的。通識教育不要求掌握人工智能專業的算法能力和代碼能力,而應該從每個學生的專業角度出發,學習如何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如何將人工智能應用于本專業中,如何參與人工智能的跨學科合作。 為此,本書在“思考與討論”欄目中設計了一些實踐內容供教師選用。這些實踐內容只有少部分涉及人工智能專業技術內容,大部分是關于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和人工智能社會影響的討論,以及跨學科合作解決具體問題的研討活動。例如,“人工智能與材料”一節的實踐內容是組織跨學科研討小組,總結GNoME自動材料合成系統的技術內容、經濟前景、社會影響、法律風險,并討論其在我國的落地方案。這樣的設計可以讓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都參與進來,完成協作式實踐演練,為將來參與我國的智能社會建設做好準備。讀者可以訪問本書的官方網址下載實踐手冊,獲取實踐內容的詳細指導。 本書主要適用于大學本科、職業院校學生的人工智能通識課,也可以作為人工智能初學者的入門讀物。為了讓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都能輕松學習,本書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以圖片為主,輔以少量解釋性文字,減輕閱讀壓力。同時,每一節都提供了視頻資源,幫助讀者加深理解。本書還配套了豐富的在線資源,包括擴展閱讀資料、基礎論文、源代碼等,供有興趣的讀者深入學習。本書還配套了教學課件,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進行修改,形成自己的特色課程。 限于編者本身知識,書中難免有不足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 者 2024年9月 viii 人工智能通識 ix 前.言 掃描二維碼獲取在線資源
人工智能通識 目錄
**篇人工智能概述1 1什么是人工智能2 2人類智能4 3人類的智能是如何產生的6 4人工智能的起源8 5圖靈:人工智能之父10 6達特茅斯會議12 7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14 8讓人驚訝的AI16 9人工智能的風險18 第二篇人工智能基礎20 10基于知識的人工智能21 11基于學習的人工智能23 12機器學習基本流程25 13學習方法29 14學習策略☆31 15人工神經元網絡33 16典型網絡結構35 17深度學習☆37 18深度學習前沿☆39 19大模型時代43 20深度學習面臨的挑戰50 第三篇人工智能應用52 21人臉識別53 22車牌識別55 23AI美顏57 24AI繪畫大師59 25AI鑒偽61 26語音識別63 27聲紋識別65 28語音合成67 29機器作家69 30人工智能詩人71 31機器翻譯73 32圍棋國手75 33AI游戲77 34掃地機器人79 35搜索引擎81 36商品推薦83 第四篇人工智能前沿85 37破解蛋白質結構之謎86 38重構材料微觀三維結構88 39預測化學反應類別90 40生物擬態證據92 41聽聲辨位94 42檢測炭疽芽孢96 43太空探索98 44AI譜曲100 45和數學家做朋友102 46機器做夢104 47天文學家的助手106 48預測新冠病毒傳染性108 49開發癌癥疫苗110 50AI增強顯微鏡112 51走向未來114 參考文獻116 xii 人工智能通識
人工智能通識 作者簡介
王東,愛丁堡大學博士,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人工智能通識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清華大學信息國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在Nature子刊、PAMI等人工智能頂級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150余篇,發表《機器學習導論》《人工智能》等專著5部,授權專利20余項,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清華大中小人工智能通識教育研究項目組的核心成員,致力于推動有清華特色的人工智能通識教育和貫通培養體系。
馬少平,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博世知識表示與推理冠名教授,現任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人工智能通識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天工”智能計算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人工智能研究院信息獲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監事長,中國中文信息學會副理事長,長期從事智能信息處理工作,在信息檢索、推薦系統方面取得了優秀成果。同時,馬少平教授從事人工智能導論的教學工作30余載,在人工智能教育領域有豐富經驗。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自卑與超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山海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