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數學輔導與自測(擴展模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3018434
- 條形碼:9787573018434 ; 978-7-5730-1843-4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數學輔導與自測(擴展模塊) 本書特色
★ 中國文化書院導師名作叢書——四十周年紀念版,致敬大時代狂飆中迎風而立的幾代學人。
★ 中國著名的國學大師、哲學家樓宇烈厚積薄發之作,是中國文化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是其在哲學領域耕耘多年的智慧結晶。
★ 全景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精粹,涵蓋儒、釋、道、醫、藝等核心內容,展現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 致力于還原中國傳統文化的本來面目,去除誤解和偏見,客觀準確地呈現其核心內容,讓讀者看到真實的中國文化。
★ 細致剖析中國傳統文化,精準提煉中國文化的內在品格,揭示中國文化獨特的認知模式,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 詳細闡述傳統文化核心內容的現實意義,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緊密結合,為現代生活提供啟示和借鑒。
★ 32開精裝版,雙封設計,護封采用燙黑、壓凹印刷工藝,紋理立體,觸感豐富,是個人收藏和贈送他人的不二之選。
數學輔導與自測(擴展模塊)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中國文化精粹的一次全景展示。作者以50年的中國哲學研究為底蘊,厚積薄發,用平實的語言,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詳細梳理了中國文化發展的脈絡與體系,總結出了中國文化的內涵與核心精神,引導讀者去關注、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去發現中國文化內在的品格與精神,去發現中國文化之美。作者還原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本來面目,清楚地講述了儒、釋、道、醫、藝等傳統文化核心內容的主要觀點、歷史起源、發展過程和現實意義。
數學輔導與自測(擴展模塊) 目錄
目錄
**篇 文化交流與文化主體意識
一、正在消失的民族文化主體性 002
二、百年悲情 005
三、文化也一定要全球化嗎? 019
四、出路在何方? 023
第二篇 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
一、以人為本 040
二、天人合一 048
三、人文思維 059
第三篇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性典籍
一、“三玄”“四書”“五經” 064
二、“五經”要義 067
三、“三玄”要義 077
四、“四書”要義 083
五、西方對中國文化的沖擊 089
第四篇 儒家與中國文化
一、什么是儒?什么是儒家? 092
二、儒家的發展歷史 094
三、儒家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具體體現 106
四、如何做一個真正的儒者 116
五、儒家的教育思想 122
第五篇 道家與中國文化
一、什么是道家? 126
二、道家的發展歷史 129
三、道家思想要義 145
四、道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154
第六篇 佛教與中國文化
一、佛教的創立、發展與佛教的主要思想 158
二、佛教的傳入及其與中國本土文化的沖突 165
三、佛教的本土化及其對大乘佛教人文精神的發揚 172
四、佛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 182
第七篇 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精神
一、中國文化不僅是倫理的文化,更是藝術的文化 190
二、中國藝術的根本特征 203
三、中國人的藝術與生活 216
第八篇 中醫與中國文化
一、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20
二、中醫的生命觀 222
三、中醫的根本理論 224
四、中醫養生要訣 231
樓宇烈學術年表(李四龍) 241
數學輔導與自測(擴展模塊) 相關資料
導 言
如何理解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
李四龍
2007 年樓先生《中國的品格》首次出版,十多年來備受社會各界讀者好評。這本樓先生在七十三歲出版的口述著作,影響力如此廣泛,既因為社會上有愛學中國傳統文化的風氣,大家都想了解“中國”兩字的內涵,也因為樓先生確實在這本書里將其畢生的治學體會和盤托出,沒有保留,不假修飾,生動地呈現了中國文化的深層內涵和表現形式。能以如此通俗、簡潔的語言,講清楚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和思維方式,講透儒釋道三家思想、中國藝術精神和中醫理論,當代學人中間,非樓先生莫屬。說話通透,是我跟隨樓先生求學以來最大的感受。
樓先生研究中國哲學,早年專注于原典的研讀和整理,最著名的成就莫過于早已成為學術經典的《王弼集校釋》;到了晚年,七十歲以后,專注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融會貫通和身體力行,這方面的代表作就數這本《中國的品格》,以“人文精神”概括中國傳統文化的品格或特質,反復再版。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人文精神”一直是樓先生論述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關鍵詞。先生認為,現代社會最缺乏的是人文精神,現代人最大的精神痛苦是做不了自己的主人,或被物欲左右,或無奈地祈求神靈。“人文精神”最主要的意思是發揮個人的主動性,不受制于內心的物欲、外在的神靈。因此,先生常跟我說,現代社會的建構應當堅持“人文立本”。個人的覺醒和自律,才是社會治理的基礎。
導 言
如何理解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
李四龍
2007 年樓先生《中國的品格》首次出版,十多年來備受社會各界讀者好評。這本樓先生在七十三歲出版的口述著作,影響力如此廣泛,既因為社會上有愛學中國傳統文化的風氣,大家都想了解“中國”兩字的內涵,也因為樓先生確實在這本書里將其畢生的治學體會和盤托出,沒有保留,不假修飾,生動地呈現了中國文化的深層內涵和表現形式。能以如此通俗、簡潔的語言,講清楚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和思維方式,講透儒釋道三家思想、中國藝術精神和中醫理論,當代學人中間,非樓先生莫屬。說話通透,是我跟隨樓先生求學以來最大的感受。
樓先生研究中國哲學,早年專注于原典的研讀和整理,最著名的成就莫過于早已成為學術經典的《王弼集校釋》;到了晚年,七十歲以后,專注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融會貫通和身體力行,這方面的代表作就數這本《中國的品格》,以“人文精神”概括中國傳統文化的品格或特質,反復再版。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人文精神”一直是樓先生論述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關鍵詞。先生認為,現代社會最缺乏的是人文精神,現代人最大的精神痛苦是做不了自己的主人,或被物欲左右,或無奈地祈求神靈。“人文精神”最主要的意思是發揮個人的主動性,不受制于內心的物欲、外在的神靈。因此,先生常跟我說,現代社會的建構應當堅持“人文立本”。個人的覺醒和自律,才是社會治理的基礎。
相傳孔子當年受困于匡,即便身處險境,因對自己的文化傳承使命意志堅定而泰然自若。他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周文王以來,歷代賢圣賡續道統,斯文不墜。中國文化成為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未曾中斷的文化傳統,具有一種獨特的連續性。從晚清到民國初年,中國社會經歷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文化也經受了前所未有的質疑和否定。在那個激烈的反傳統時代,許多知識分子開始認真地探討“中國文化的出路”,而不完全是“全盤西化”的論調。1935 年 1 月有十位教授發表《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希望中國的文化建設“根據中國本位,采取批判態度,應用科學方法來檢討過去,把握現在,創造將來”。然而,怎么算是“科學方法”? 1923 年胡適在《國學季刊》發刊詞里提出“國故學”,認為“國故”既包括“國粹”也包括“國渣”,主張“拿歷史的眼光”整理國故,“整理中國一切文化歷史”。這種基于實證史學的國學研究,現已成為海內外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主流。然而,對待中國文化還有另外一派,主張要從“精神生命”的角度肯定中國文化。1958 年唐君毅、徐復觀、牟宗三、張君勱四位新儒家代表人物發表了一篇宣言—《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認為研究中國文化,首先要“承認中國文化之活的生命之存在”,而不能把中國文化當作死了的對象研究。
文化的傳承,是一件極復雜的事情,每天都有變化,每天又在延續。看似客觀的實證研究,其實并不能說清楚古今之間的連續性,更難以呈現連續和斷裂的對立統一。樓先生將“人文”作為中國文化的特質,隱含了一種將文化傳統視為精神生命的內在體驗。這種基于生命體驗的“人文”,包含了一個文化傳統的思維方式、經典系統和社會制度,以及用于日常生活和精神修養的知識體系和實踐體系。作為哲學教授,樓先生尤其重視中國文化有別于西方的思維方式,重建當代中國語境下的傳統文化經典體系。直到今天,九十歲高齡的樓先生還保留著一個文人的優雅和從容,宛如魏晉名士,對自己嘆服的中國傳統文化沒有半點虛情假意,身體力行。唱昆曲、吹笛子、傳古琴、練書法、講中醫、說茶道,占據了他一生太多的時間。對“人文”的表述和詮釋,貫穿于《中國的品格》全書。這條精神主線,一以貫之,渾然天成,并沒有試圖說服別人,而是在以自己的體驗感染讀者。眼前的這本書,字里行間,透出一種有感而發、娓娓道來的親切和自然。
因此,樓先生所說的“人文”,是一種能成為文化傳統的精神力量,得乎心、形于體。他說的“人文立本”,是對先圣“斯文在茲”的時代化詮釋。
……
第一章 文化交流與文化主體意識
一、正在消失的民族文化主體性
首先講什么叫文化。從一般的意義上來講,文化就是人類創造性的實踐和理論的結晶,它包含著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方法、生活樣式和信仰習俗等,跟一個國家的歷史和傳統密切相關。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化就是歷史的載體。我們說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不是指某一個具體的朝代,而是指整個中國文化的積淀和傳承有五千年。
所以,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它的文化主體性失落了的話,那也就意味著這個國家的歷史中斷了,它的民族精神和傳統喪失了。因此維護本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這一點現在正受到巨大的挑戰。
在當今世界,隨著國際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文化的開放和交流勢不可擋。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因為世界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將是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世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式。但文化交流的前提是多元文化的共存,如果世界文化的發展都趨向一元的話,那么既無法交流,也無須交流。
遺憾的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文化也在向全球化發展。當今世界上一些強國的強勢文化正在深刻地影響著其他國家的文化傳統。
我們講強勢文化,其實說得坦率一點兒,就是美國文化。在現在世界上,美國文化是一種強勢文化,這種強勢文化正以非常強大的力量和速度在向全球推進,它不僅嚴重影響了發展中國家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同樣也在影響著那些有著古老歷史文化傳統的歐洲國家。所以目前在歐洲,不管是法國也好,西班牙也好,德國也好,同樣也都在思考對于美國文化這樣一種流行的強勢文化,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方法來應對的問題。
于是,維護多元文化的存在,保持和發展自己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可以說已經成為當今世界許多國家、民族最關切的一個問題。不然的話,自己民族特有的歷史、傳統、精神都會在強勢文化的影響下,慢慢地消退。而失去文化主體性以后,這個國家的獨立性也就喪失了。
但我們不能采取抵制的辦法,說我們干脆不交流,這是不行的。當前有一些國家,特別是伊斯蘭國家,有時候就會采取一些完全排斥外來文化的辦法來保護自己。比如現在的伊朗,甚至一些美國的歌曲音樂都不準放,這樣能不能解決問題呢?絕對解決不了問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文化交流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
因此,現在的挑戰就是:我們怎樣在與強勢文化的交流中,保持一種清醒的文化主體意識,既汲取對方的營養,又不喪失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維持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獨立性?
這個問題并不是一個新問題,一百多年來,我們實際上都在面對這個問題、處理這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解決沒有?沒有解決!不但沒有解決,形勢還越來越嚴峻,在今天的中國人中,懂得自己民族文化精髓的人是越來越少了。因此,在我們重新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回顧一下百年來的經驗教訓是十分必要的。
……
數學輔導與自測(擴展模塊) 作者簡介
樓宇烈,1934年生于浙江杭州,1955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后留校任教至今。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文化書院導師。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研室副主任,東方哲學教研室主任,哲學系副系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歷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中國宗教學會理事、副會長,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委員。著有《王弼集校釋》《荀子新注》《東方哲學概論》《中國的品格》《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論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等,編選《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參與編纂《中國哲學史》教材等。
陳越光,現任中國文化書院院長。曾任20世紀80年代有廣泛影響的“走向未來”叢書和雜志副主編;歷任《中國殘疾人》雜志、《中國農民》雜志、《中國市場經濟報》、《科技中國》雜志創刊總編輯(主編)。著有《一個有思想的行動者》、《謙卑》、《以公益為志業》、《八十年代的中國文化書院》(中文版、法文版、韓文版)、《見證真誠:公益思想與實踐的跨文化建構》等。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虎
- >
回憶愛瑪儂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巴金-再思錄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