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校園安全教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3020895
- 條形碼:9787573020895 ; 978-7-5730-2089-5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校園安全教育 本書特色
★ 中國文化書院導師名作叢書——四十周年紀念版,致敬大時代狂飆中迎風而立的幾代學人。
★ 梁漱溟被譽為“中國zui后一位儒家”和“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是20世紀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本書不僅是中國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較的經典作品,更是梁漱溟深刻認識和獨到理解中國文化的精華展現。
★ 本書精辟總結了中國文化的十四大特征,從倫理本位到歷史延續,展現了中國文化的獨特性。作者以比較視角,揭示了中西文化差異,為讀者呈現了一個立體、多維的中國文化圖景。
★ 本書從哲學視角深入探討中國文化,強調其理性早啟與文化早熟,揭示了中國文化的深層邏輯,為讀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文化哲學視角,豐富了對中國文化深層次理解的維度。
★ 本書精準剖析中國“社會倫理本位”特征,對比舊中國與新中國社會結構的轉變,為理解中國社會變遷提供了獨到見解,揭示了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連續性與斷裂。
★ 32開精裝版,雙封設計,護封采用燙黑、壓凹印刷工藝,紋理立體,觸感豐富,是個人收藏和贈送他人的不二之選。
校園安全教育 內容簡介
本書是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先生研究中國傳統文化與倫理道德的著作,對于中國文化有深刻的認識和獨到的理解,對今天我們認識和解決中國問題有重要的啟示作用。作者從集團(集體)生活的角度對比了中國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進而提出了中國社會是倫理本位社會的重要論斷,并根據對中國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倫理組織社會,進而實現中國社會改造的出路。作者還考察了中國社會的基本結構,既批判了中國文化的病詬,也揭示了中國民族精神的要旨。
校園安全教育 目錄
目 錄
**章 緒論 001
第二章 從中國人的家說起 031
第三章 集團生活的西方人 053
第四章 中國人缺乏集團生活 077
第五章 中國是倫理本位的社會 093
第六章 以道德代宗教 115
第七章 理性——人類的特征 149
第八章 階級對立與職業分途 171
第九章 中國是否一國家 195
第十章 治道和治世 229
第十一章 循環于一治一亂而無革命 263
第十二章 人類文化之早熟 291
第十三章 文化早熟后之中國 323
第十四章 結論 349
梁漱溟學術年表(馬勇) 381
校園安全教育 相關資料
導言
“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
馬勇
《中國文化要義》是梁漱溟先生極具代表性的一部學術名著。他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后覺悟》《鄉村建設理論》等好幾本書中的觀點,都在這本《中國文化要義》中得到了集中闡釋。梁漱溟先生最突出的幾個學術觀點,像中國社會沒有階級,中國資本主義不可能獲得發展,中國既不應該走資本主義的路,也不應該走社會主義道路等,都在這本書中有系統闡釋。
不過遺憾的是,這本書在過去的研究中沒有受到學術界的足夠重視。因為過去幾十年,也就是改革開放的年代里,知識界的關注點都被“文化熱”所吸引,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遮蔽了《中國文化要義》。研究者的精力、興趣,都在古今中西文化問題。幾十年過去了,回頭看,梁漱溟最有價值的思想其實還是對中國社會的分析,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知,用他在這本書中具有廣告性的一句話來說,就是“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這篇導言將集中討論梁漱溟先生的這部名著《中國文化要義》的寫作背景、寫作主旨,以及若干重要的論點。
一、梁漱溟先生之為人
要講清楚梁漱溟這部書的意義,還是應該讀其書而知其人,從梁漱溟的家庭家族,以及他那不一樣的人生經歷說起。
梁漱溟原本并不姓梁,他是地地道道蒙古人的后裔,而且是蒙元帝國宗室最正宗的傳承。
大蒙古帝國興起于成吉思汗鐵木真。大蒙古帝國第五位可汗,就是元朝創建者忽必烈。忽必烈第五子和克齊,和克齊有子也先帖木兒。至元十七年(1280),也先帖木兒襲封云南王,后改封營王。這位也先帖木兒為“梁氏始祖”。當然,他們此時還不姓梁。
元亡,蒙元宗室重臣大都隨元順帝逃回漠北,然也先帖木兒一系滯留河南汝陽,無意北歸。他們不愿北歸其實也很好理解,畢竟他們已經在中原生活了上百年,晚近一兩輩甚至就生于南方、長于南方,早已習慣于農業文明、山清水秀,而不甚熟悉草原文明,更不愿意重回祖輩顛沛流離的游牧生活。于是,明初留居中原蒙元宗室后裔紛紛落地生根,更名改姓,一從漢人。也先帖木兒一系五世成公便以所居之地汝陽舊屬魏都大梁之故,遂取“孟子見梁惠王”一語以梁為氏。也先帖木兒就被后來梁氏族人視為始祖,五世成公始入明,改姓始于成公。始祖也先帖木兒,實為此時梁氏族人之追封。
導言
“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
馬勇
《中國文化要義》是梁漱溟先生極具代表性的一部學術名著。他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后覺悟》《鄉村建設理論》等好幾本書中的觀點,都在這本《中國文化要義》中得到了集中闡釋。梁漱溟先生最突出的幾個學術觀點,像中國社會沒有階級,中國資本主義不可能獲得發展,中國既不應該走資本主義的路,也不應該走社會主義道路等,都在這本書中有系統闡釋。
不過遺憾的是,這本書在過去的研究中沒有受到學術界的足夠重視。因為過去幾十年,也就是改革開放的年代里,知識界的關注點都被“文化熱”所吸引,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遮蔽了《中國文化要義》。研究者的精力、興趣,都在古今中西文化問題。幾十年過去了,回頭看,梁漱溟最有價值的思想其實還是對中國社會的分析,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知,用他在這本書中具有廣告性的一句話來說,就是“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這篇導言將集中討論梁漱溟先生的這部名著《中國文化要義》的寫作背景、寫作主旨,以及若干重要的論點。
一、梁漱溟先生之為人
要講清楚梁漱溟這部書的意義,還是應該讀其書而知其人,從梁漱溟的家庭家族,以及他那不一樣的人生經歷說起。
梁漱溟原本并不姓梁,他是地地道道蒙古人的后裔,而且是蒙元帝國宗室最正宗的傳承。
大蒙古帝國興起于成吉思汗鐵木真。大蒙古帝國第五位可汗,就是元朝創建者忽必烈。忽必烈第五子和克齊,和克齊有子也先帖木兒。至元十七年(1280),也先帖木兒襲封云南王,后改封營王。這位也先帖木兒為“梁氏始祖”。當然,他們此時還不姓梁。
元亡,蒙元宗室重臣大都隨元順帝逃回漠北,然也先帖木兒一系滯留河南汝陽,無意北歸。他們不愿北歸其實也很好理解,畢竟他們已經在中原生活了上百年,晚近一兩輩甚至就生于南方、長于南方,早已習慣于農業文明、山清水秀,而不甚熟悉草原文明,更不愿意重回祖輩顛沛流離的游牧生活。于是,明初留居中原蒙元宗室后裔紛紛落地生根,更名改姓,一從漢人。也先帖木兒一系五世成公便以所居之地汝陽舊屬魏都大梁之故,遂取“孟子見梁惠王”一語以梁為氏。也先帖木兒就被后來梁氏族人視為始祖,五世成公始入明,改姓始于成公。始祖也先帖木兒,實為此時梁氏族人之追封。
梁成在明初官至錢塘縣尉,其實只是維持地方治安的官員。梁成有三個兒子,長子銘,次子鏞,三子鑒。
六世梁銘當靖難之役,追隨燕王朱棣征戰,積功為都督僉事,后任參將,出鎮寧夏。《明史》本傳稱其英勇善戰,以典兵建功封保定伯。梁銘有子梁珤,也就是梁氏七世祖。梁珤繼承乃父封爵,從小兵至副總兵,參與鎮壓鄧茂七起事。景泰二年(1451),又以“平蠻將軍”名義鎮壓湘貴苗民起事,進爵保定侯。
梁成二子梁鏞從河南汝陽移居四川保寧閬中,并在那里繁衍出閬中梁氏。梁鏞移居此地時,據說乃父梁成也一并遷移到四川,而梁成老伴則隨三子梁鑒遷居江寧葛仙鄉。此后梁氏家族在四川、江寧等地代代繁衍,人丁興旺,族姓大蕃。
清乾嘉年間,梁氏第十八代兆鵬為廣東永安縣令。兆鵬三子梁譞始自江寧遷居廣西桂林。此后其子寶書、其孫承光、其曾孫梁濟等皆以桂林籍得中順天鄉試。
梁譞之子寶書為梁漱溟曾祖父,1840 年進士,歷任直隸定興、正定、清苑等知縣,以官定興最久。
梁寶書之長子承光,1849 年十八歲應順天鄉試中舉,任內閣中書,委署侍讀。承光娶妻劉氏,直隸通永道貴州畢節劉延熙之女,通書史,能學問,惜畢生未育。承光后續娶側室陳氏,沒有多少文化,但為梁家生有一男,即梁漱溟尊人梁濟。
梁濟生于咸豐八年(1858),字巨川,光緒時舉人,歷官內閣中書、民政部主事。1918 年投水自殺,留有長篇遺書,引起廣泛爭議,《新青年》有集中討論。
很多時候,許多人一說到中國,好像都是純粹的漢人。如果仔細分辨,或者像排比梁漱溟的家族史,就可以看到,其實早就沒有什么純粹的漢人了。不論是底層,還是高層,生活基本上就是隨遇而安,在婚姻、家庭等問題上,人們依據的是直覺,而不是算計,追根溯源,問清來路。就其大要而言,在中國這塊土地上,來來往往各族群多得不得了。雁過留聲,走過的也就留下來種子,因此中國事實上并不存在非常嚴格的種族、民族,各個部落、人群之間的通婚普遍而自然,特別是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這幾百年更是如此。所以到了梁漱溟這一代,如果不是讀書人,不是刻意究心于自己的身份,很多人并不知道,也不必要弄清自己的來路。從這個觀點討論梁漱溟,我們很容易認同他自己的判斷,他們這一系久已融合了中國境內各族群的因子,兼具南北文化的特征。
……
自序
這是我繼《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作于 1920—1921),《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后覺悟》(作于 1929—1931),《鄉村建設理論》(作于 1932—1936),而后之第四本書。先是 1941 年春間在廣西大學作過兩個月專題講演。次年春乃在桂林開始著筆。至 1944年陸續寫成六章,約八萬字,以日寇侵桂輟筆。勝利后奔走國內和平,又未暇執筆。1946 年 11 月我從南京返來北碚,重理舊業,且作且講。然于桂林舊稿僅用作材料,在組織上卻是重新來過。至今—1949 年 6 月—乃告完成,計首尾歷時九年。
前后四本書,在內容上不少重見或復述之處。此蓋以其間問題本相關聯,或且直是一個問題;而在我思想歷程上,又是一脈衍來,盡前后深淺精粗有殊,根本見地大致未變,特別第四是銜接第三而作,其間更多關系。所以追上去看第三本書,是明白第四本書的鎖鑰。第三本書一名《中國民族之前途》。內容分上下兩部:上半部為認識中國問題之部,下半部為解決中國問題之部。—因要解決一個問題,必須先認識此一問題。中國問題蓋從近百年世界大交通,西洋人的勢力和西洋文化蔓延到東方來,
乃發生的。要認識中國問題,即必得明白中國社會在近百年所引起之變化及其內外形勢。而明白當初未曾變的老中國社會,又為明白其變化之前提。現在這本《中國文化要義》,正是前書講老中國社會的特征之放大,或加詳。
于此見出我不是“為學問而學問”的。我是感受中國問題之刺激,切志中國問題之解決,從而根追到其歷史,其文化,不能不用番心,尋個明白。什么“社會發展史”,什么“文化哲學”,我當初都未曾設想到這些。從一面說,其動機太接近實用(這正是中國人的短處),不足為產生學問的根源。但從另一面說,它卻不是書本上的知識,不是學究式的研究;而是從活問題和活材料,朝夕寤寐以求之一點心得。其中有整個生命在,并非偏于頭腦一面之活動;其中有整整四十年生活體驗在,并不是一些空名詞假概念。
我生而為中國人,恰逢到近數十年中國問題極端嚴重之秋,其為中國問題所困惱自是當然。我的家庭環境和最挨近的社會環境,都使我從幼小時便知注意這問題。我恍如很早便置身問題之中,對于大局時事之留心,若出自天性。雖在年逾半百之今天,自嘆“我終是一個思想的人而非行動的人;我當盡力于思想而以行動讓諸旁人”。然我卻自幼即參加行動。我一向喜歡行動而不甘于坐談。有出世思想,便有出世生活;有革命思想,便有革命實踐。特別為了中國問題,出路所指,赴之恐后;一生勞攘,亦可概見。
就在為中國問題而勞攘奔走之前若后,必有我的主見若心得。原來此一現實問題,中國人誰不身預其間?但或則不著不察;或則多一些感觸,多一些反省。多感觸多反省之后,其思想行動便有不得茍同于人者。縱不形見于外,而其衷之所存,未許一例相看。是之謂有主見,是之謂有心得。我便是從感觸而發為行動,從行動而有心得,積心得而為主見,從主見更有行動;……如是輾轉增上,循環累進而不已。其間未嘗不讀書。但讀書,只在這里面讀書;為學,只在這里面為學。不是泛泛地讀,泛泛地學。至于今日,在見解思想上,其所入愈深,其體系滋大,吾雖欲自昧其所知以從他人,其可得乎!
說我今日見解思想,一切產生于問題刺激,行動反應之間,自是不錯。然卻須知,盡受逼于現實問題之下,勞攘于現實問題之中,是產不出什么深刻見解思想的;還要能超出其外,靜心以觀之,才行。
……
校園安全教育 作者簡介
梁漱溟(1893—1988),原籍廣西,生于北京。1911年加入同盟會,任《民國報》編輯兼記者。1916年任司法部部長機要秘書,同年發表《究元決疑論》。1916年12月應北京大學蔡元培校長邀請講授印度哲學,1920年、1921年在北大和山東講演《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后整理出版。1931年創辦“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任院長,在山東鄉村從事鄉村建設,著《鄉村建設理論》。1939年發起成立“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后改組為“中國民主同盟”,曾任秘書長。1949年,《中國文化要義》出版。1950年后寫作《人心與人生》《東方學術概觀》等。著述結集《梁漱溟全集》。1950年起歷任第一、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常委,1980年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改委員會委員,1984年擔任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首任主席、導師。
陳越光,現任中國文化書院院長。曾任20世紀80年代有廣泛影響的“走向未來”叢書和雜志副主編;歷任《中國殘疾人》雜志、《中國農民》雜志、《中國市場經濟報》、《科技中國》雜志創刊總編輯(主編)。著有《一個有思想的行動者》、《謙卑》、《以公益為志業》、《八十年代的中國文化書院》(中文版、法文版、韓文版)、《見證真誠:公益思想與實踐的跨文化建構》等。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虎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