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廣場詩學 內容簡介
《廣場詩學》是著名詩人石天河的新詩理論研究著作,于1993年由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本次屬于增補再版。書稿除“引言”“結語”“附編”之外共分為“詩的原發過程——詩情的啟動”“詩的繼發過程(Ⅰ)”“詩的繼發過程(Ⅱ)”“詩的繼發過程(Ⅲ)”“詩的表達過程(Ⅰ)”“詩的表達過程(Ⅱ)”六個章節,從多個角度,全方位而深入淺出地分析了新詩的創作與鑒賞等等問題,是一部豐富的新詩理論研究著作。原著自出版以來,引起了詩壇和詩歌理論研究者的廣泛關注,有廣泛的讀者基礎和市場基礎。
廣場詩學 目錄
引言:諸神下界與詩學的復興
**章 詩的原發過程——詩情的啟動
一、情感結構與動情機制
二、凈化
三、靈感之謎
第二章 詩的繼發過程(I)——詩意的蘊涵
一、立意
二、蘊涵
三、純詩之辯
第三章 詩的繼發過程(II)——意象的誕生
一、意象與心境
二、移情與對應
三、心印
第四章 詩的繼發過程(III)——心靈的音響
一、“非聲韻化”問題
二、天籟與人籟
三、情調
四、通感解析
第五章 詩的表達過程(I)——語言的妙用
一、語言藝術運用舉要
二、特殊的修辭
三、隱秀與通變
四、風格
第六章 詩的表達過程(II)——形式的選定
一、形式問題的歷史回顧
二、自主性
三、形式美
結語 詩學的真傳與假傳
[附編]談詩散墨
后記
附錄
再版后記
廣場詩學 相關資料
《廣場詩學》:
4.詩人在作詩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文化傳統、時代思潮、社會政治和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影響,也要受語言和藝術規律的制約。因此,詩人作詩最初的主觀意圖,并不一定能在詩中全部實現。有時,詩的客觀意義與詩人主觀意圖之間會出現很大差距。所以,詩的意義,是在詩歌藝術審美欣賞中出現的客觀意義,不是作者作詩的本意。“立意”與否,與詩的客觀意義無關。
5.一首詩創作出來以后,就是一個語言符號系統,語言符號的意義,只有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才會實現。同一語言,由于接受者的文化教養、生活經驗與心理狀態等各種情況的差異,會產生很多不同的理解。詩,既然只能用語言作媒介,語言符號在社會群體性的人際交往過程中,又必然會有十分多樣的差異性理解。那么,詩的實際意義,就不是完成于詩人作詩的時候,而是完成于讀者之中,由社會接受群體(讀者)來確認詩的意義。由此可見,作詩時的“立意”,即使有那么回事,也是在讀者的接受過程中被揚棄了的,與詩的實際意義無關。
6.作詩,只是由于詩人生命本能無意識的沖動,通過“白日夢”式的藝術思維,用幻象表現出來的。它的意義,是朦朧的隱喻或暗示,遠非清醒明確的理性意識的表白。所以,理性的“立意”,非但無益于作詩,反而可能妨礙詩人的幻想,壓抑藝術創造力的發揮。對詩來說,理性的作用,可能只適用于對詩中幻想做探索與推度性的解釋。
西方現代詩學各派理論都是自成體系的,上面就“立意”問題概述的幾點,是有代表性的見解。它們原本是對西方傳統詩學觀念提出的異議,在傳入中國以后,就明顯地也與中國傳統詩學觀念對立。從這種對立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詩要“立意”這件被中國傳統詩學看作“頭等重要”與“理所當然”的事情,在西方現代詩學面前,竟完全是“不可能”“不必要”“沒關系”與“無意義”的。而且,西方現代詩學各派觀點之新穎與對問題探索的深度,處處表現出十分雄辯的科學外觀,遠非長期以來陷于停滯與無發展狀態的中國詩學所能企及。無怪乎在西方現代詩學的普泛引進之后,中國詩學在其世襲領地上所建立的許多古堡,僅僅經過短暫的交鋒,就一個接一個地被攻垮,在理論上能發揮作用的據點,已經不多了。如果中國詩學繼續株守傳統觀念而不能更新自己的生命,那么,在當代詩歌藝術實踐中,中國詩學就可能被整個地忘懷與廢棄。
《廣場詩學》:
4.詩人在作詩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文化傳統、時代思潮、社會政治和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影響,也要受語言和藝術規律的制約。因此,詩人作詩最初的主觀意圖,并不一定能在詩中全部實現。有時,詩的客觀意義與詩人主觀意圖之間會出現很大差距。所以,詩的意義,是在詩歌藝術審美欣賞中出現的客觀意義,不是作者作詩的本意。“立意”與否,與詩的客觀意義無關。
5.一首詩創作出來以后,就是一個語言符號系統,語言符號的意義,只有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才會實現。同一語言,由于接受者的文化教養、生活經驗與心理狀態等各種情況的差異,會產生很多不同的理解。詩,既然只能用語言作媒介,語言符號在社會群體性的人際交往過程中,又必然會有十分多樣的差異性理解。那么,詩的實際意義,就不是完成于詩人作詩的時候,而是完成于讀者之中,由社會接受群體(讀者)來確認詩的意義。由此可見,作詩時的“立意”,即使有那么回事,也是在讀者的接受過程中被揚棄了的,與詩的實際意義無關。
6.作詩,只是由于詩人生命本能無意識的沖動,通過“白日夢”式的藝術思維,用幻象表現出來的。它的意義,是朦朧的隱喻或暗示,遠非清醒明確的理性意識的表白。所以,理性的“立意”,非但無益于作詩,反而可能妨礙詩人的幻想,壓抑藝術創造力的發揮。對詩來說,理性的作用,可能只適用于對詩中幻想做探索與推度性的解釋。
西方現代詩學各派理論都是自成體系的,上面就“立意”問題概述的幾點,是有代表性的見解。它們原本是對西方傳統詩學觀念提出的異議,在傳入中國以后,就明顯地也與中國傳統詩學觀念對立。從這種對立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詩要“立意”這件被中國傳統詩學看作“頭等重要”與“理所當然”的事情,在西方現代詩學面前,竟完全是“不可能”“不必要”“沒關系”與“無意義”的。而且,西方現代詩學各派觀點之新穎與對問題探索的深度,處處表現出十分雄辯的科學外觀,遠非長期以來陷于停滯與無發展狀態的中國詩學所能企及。無怪乎在西方現代詩學的普泛引進之后,中國詩學在其世襲領地上所建立的許多古堡,僅僅經過短暫的交鋒,就一個接一個地被攻垮,在理論上能發揮作用的據點,已經不多了。如果中國詩學繼續株守傳統觀念而不能更新自己的生命,那么,在當代詩歌藝術實踐中,中國詩學就可能被整個地忘懷與廢棄。
在我們的探討中,我們發現,中國傳統詩學理論落后的情況是明顯的,但由于它的理論多是從詩歌藝術實踐的經驗總結而來,較之于從理論思辨出發,或依附在某種哲學、心理學、語言學的既成理論之上而建立起來的西方現代詩學,它畢竟又還保有經驗實然性與實踐可行性的優點。所以,我們認為,過去某些人“玉石俱焚”式地對待傳統,并不合理。重要的是要在中西詩學的比較研究中,去探求一種既合于經驗又合于科學,經得起思辨分析也經得起實踐驗證的認識。
我們探討的結果,認為作詩“立意”仍然是一個必要的,有重要意義的環節,否定“立意”,并無充分理由。只是我們對“立意”,應該有比中國古代詩學家不同的理解。
1.所謂“以意為主”,應該只是指作詩“繼發過程”中意識對情感與想象的導向性作用,就詩歌藝術的主觀抒情性特征來說,詩仍然是“主于情”的。所以,詩中之“意”,應該是在情感啟動時的“依情立意”,即與情感矢向一致的,與情感共振諧和的心靈覺識。事實上,一種愛或憎的情感,伴隨著一種愛或憎的意識,是常有的普遍性的情況,并不一定導致理性對情感的壓抑。相反地,它可以使情感提升。所謂詩的“只以抒情為目的”,在實踐中,實際上是抒什么樣的情,就伴有一個什么樣的意念,情感本身并不排斥“立意”。只不過,這是一種“不自覺的立意”,比較地說來,它一般都不如“自覺立意”能達到一個較高的精神境界。至于詩是否應該完全排斥“功利性目的”的問題,我們的看法與認為“詩純為抒情而不涉功利”的觀點,有很大的分歧。我們認為,詩應該排斥個人自私與市儈的庸俗功利目的,也應避免流于純粹政治宣傳與道德說教而排斥藝術的做法。但詩,不可能排除全人類的或民族的、社會的趨向于進步的功利目的。問題在于詩是詩人的心靈創造,一個有高尚情操的詩人,他的心靈情感,總是和社會進步、民族利益和人類命運息息相關的。
2.在主要以藝術意象做表現的詩中,詩的“立意”自然是與客觀物象(或事象、境象)相結合的。但無論是“見象啟意”或“以意取象”,“意”仍然是藝術表現的目的,詩,也仍然是“以意為主”。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我們將在后面有關“意象”的章節里,再做進一步的具體探討。
3.中國傳統詩學把“立意”看成“意在筆先”式的一次性的確立,這一般只對較短的詩來說才可能是合適的。對于較長的詩來說,由于在寫作過程中,詩人的思想感情確實會有或大或小的變化,所以,我們應該認識到,“立意”不是一次性確立,而是一個有變化發展的過程。西方現代詩學從“詩的線性發展”出發,把詩看做一個“不斷探索、發展與創造的過程”,是很切合實際的見解。但是,這個過程,也就是“詩意”形成的過程,即從最初的“啟意”到最后的“確立”的過程,非但不能排斥最初的“立意”,而且過程的每一步都是在“立意”。沒有理性意識的導向性作用,所謂“探索與發展”也是不可能的。
- >
推拿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二體千字文
- >
姑媽的寶刀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自卑與超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