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烏鴉印第安人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180120
- 條形碼:9787218180120 ; 978-7-218-18012-0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烏鴉印第安人 本書特色
關于現代美國印第安人傳統生活的*全面記述之一,堪稱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烏鴉印第安人社會的紙上博物館作為堅持科學研究的人類學者,路威既沒有試圖與烏鴉印第安人換位思考,也沒有試圖成為烏鴉印第安人文化的渲染者;他堅持以外來觀察者的身份,通過細致的田野調查,從部落組織、親屬與婚姻關系、生老病死、日常生活、文學、戰爭、宗教、儀式與節日、世界觀等方面精確復原、解讀烏鴉印第安人生活和生產方式、文化和信仰的總體模式。 《文明與野蠻》作者、人類學家羅伯特·路威*重要的民族志作品之一在中國讀者的認知里,路威*著名的作品是呂叔湘先生翻譯的人類學普及讀物《文明與野蠻》;實際上,路威*廣受學人認可的成就并非來自文化普及事業,而是其對美洲原住民的研究。《烏鴉印第安人》以豐富的信息、翔實的記錄和嚴謹的學術表達被譽為“美國人類學中真正經典的民族志之一”。 以詳實的田野筆記留住一個以狩獵維生的母系社會被現代文明同化前的殘影在過去的百余年里,烏鴉印第安人的生活環境是極其嚴苛的。在接觸到西方物質之前,他們既無槍也無馬,能使用的只有各種粗糙的工具;他們以部落形式聚族而居,甚至從未建立起家長制的國家,維持社會體系運行的是個體間的關系乃至親族之間的紐帶。西方文明介入后,烏鴉印第安人的生存條件雖然有所改善,但仍然有人不時回味傳統的狩獵生活,他們懷念的是狩獵民族的榮耀,以及那個不必受制于外來者建立的不公正體系的自由。 由文化人類學者翻譯,譯文表述準確、專業。文化人類學者柏樺夫婦經典譯本,時隔十五年重新面世。
烏鴉印第安人 內容簡介
1907至1931年間,羅伯特·H.路威數次來到烏鴉印第安人保留地展開田野調查,觀察狩獵民族的傳統生活。
在與烏鴉印第安人共同生活期間里路威學習當地語言,觀察民族儀式,見證當地人的生老病死,在二十四年間積累了豐富的資料,《烏鴉印第安人》正是其中的精髓。它從日常生活、親屬關系、口承文學、戰爭、信仰、儀式等方面細致入微地展現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烏鴉印第安人社會的每一種細節。
烏鴉印第安人 目錄
烏鴉印第安人 相關資料
“美國人類學中真正經典的民族志之一。它基于路威在1907至1931年期間進行的廣泛實地考察。這項研究清晰、文筆流暢、信息量大……《烏鴉印第安人》也是對世紀中期美國人類學的理論假設、方法和世界觀的出色呈現。”——《懷俄明州圖書館綜述》(Wyoming Library Roundup)“它也許是最全面的當代作品……記述了大平原上傳統的美國印第安人生活……它是其出版者內布拉斯加大學出版社書單中值得一讀的佳作,而該書單囊括了有關西部和美國印第安人歷史的最重要書籍。”——本杰明·施瓦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本書初版于 1935 年,由平原印第安人研究的權威撰寫,堪稱民族志的典范。這本書值得強烈推薦給任何想要全面了解印第安部落的人。通過這樣的作品,讀者可以有效地了解與我們文化模式截然不同的文化高度融合的本質。——《實踐人類學》雜志(Practical Anthropology)
烏鴉印第安人 作者簡介
羅伯特· H. 路威(Robert H. Lowie,1883—1957),美國人類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師從“美國人類學之父”弗朗茲·博厄斯(Franz Boas),自1925年起擔任加利福尼亞大學人類學教授。他的主要研究對象為北美平原部落,代表作有《文明與野蠻》(Are we civilized?:Human Culture in Perspective)、《初民社會》(Primitive Society)、《文化與民族學》(Culture and Ethnology)等。麗·王·布萊克(Li Wang Blake,1971— ),筆名為冉凡,南開大學社會學博士,夏威夷大學語言學碩士、人類學博士后,現在美國政府機構從事語言培訓。主要從事藝術人類學、翻譯和語言學研究。代表作有《壺流河畔的點彩窗花文化》,譯作有《制造現代主義:畢加索與二十世紀藝術市場的創建》《森林人》《烏鴉印第安人》等,也是其先生弗雷德·布萊克著作《燒錢:中國人生活世界中的物質精神》(Burning Money: The Material Spirit of the Chinese Lifeworld)中文版的校稿人。羅伯特· H. 路威(Robert H. Lowie,1883—1957),美國人類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師從“美國人類學之父”弗朗茲·博厄斯(Franz Boas),自1925年起擔任加利福尼亞大學人類學教授。他的主要研究對象為北美平原部落,代表作有《文明與野蠻》(Are we civilized?:Human Culture in Perspective)、《初民社會》(Primitive Society)、《文化與民族學》(Culture and Ethnology)等。 麗·王·布萊克(Li Wang Blake,1971— ),筆名為冉凡,南開大學社會學博士,夏威夷大學語言學碩士、人類學博士后,現在美國政府機構從事語言培訓。主要從事藝術人類學、翻譯和語言學研究。代表作有《壺流河畔的點彩窗花文化》,譯作有《制造現代主義:畢加索與二十世紀藝術市場的創建》《森林人》《烏鴉印第安人》等,也是其先生弗雷德·布萊克著作《燒錢:中國人生活世界中的物質精神》(Burning Money: The Material Spirit of the Chinese Lifeworld)中文版的校稿人。 弗雷德·布萊克(Fred Blake,1942—2017),中文名為柏樺,美國文化人類學家,1974年起執教于夏威夷大學人類學系,自20世紀60年代起曾多次來香港和大陸進行研究和訪學。Blake教授文化人類學的整體研究興趣是占支配地位的歷史結構(特別是現代體系)如何再生產并塑形普通人的生活。他的主要研究對象為華人群體,包括客家和漢人族群的社會功能與沖突、早期華人社區的面貌和早期華人社會史、 纏足與性別、祭祀和燒紙錢。代表作有《一個中國集鎮的族群與社會變遷》(Ethnic Groups and Social Change in a Chinese Market Town)、《瓦爾哈拉的華人:中西部美國墓地下的身份與適應》(The Chinese of Valhalla: Identity and Adaptation in a Midwestern American Cemetery)、《中國理學下的纏足與對女性勞動的占用和剝削》(Foot-binding in Neo-Confucian China and the Appropriation of Female Labor)、《燒錢:中國人生活世界中的物質精神》等。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自卑與超越
- >
姑媽的寶刀
- >
我與地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