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我想這樣被埋葬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174846
- 條形碼:9787218174846 ; 978-7-218-17484-6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想這樣被埋葬 本書特色
你希望如何處理自己的遺體?
?你想在一場怎樣的葬禮中與世界告別?
?個性化葬禮大放異彩,重塑葬禮的人們對身體和死亡的態度有了怎樣的變化?
一場歷時5年的田野調查,當人類學家闖入了暗潮涌動的殯葬行業,遺體堆肥、蘑菇壽衣、遺骸珠寶……
面對死亡,我們用想象力來填補未知;通過重塑死亡,我們為生命賦予全新的意義。歷時五年、橫跨全美的殯葬業田野調查,鏡頭下的21世紀葬禮民族志,直面當代人的生死觀革命。
不放棄*后一次張揚個性的機會,一場在葬禮中顯現的價值觀變革浪潮
21世紀的人們熱衷于發明屬于自己的葬禮,憑借生命消逝的儀式突破代際與物種的界限,真實表達對身份的定位與渴望。
而被死亡侵擾的遺屬也要奪回葬禮的家庭自主權,以真實的愛意突破虛飾,編織延續生者與逝者關系的全新紐帶。
在遺體工業化處理的時代,葬禮蛻變的社會暗流也預示著信仰與價值觀變革的浪潮。
我想這樣被埋葬 內容簡介
美國正在悄然經歷一場死亡革命。您可以選擇冷凍葬、水葬、遺體堆肥、蘑菇壽衣等新方法來處理您的身體;您的親友可以將您的遺骸制作成珠寶、玻璃球和藝術品,繼續與您做伴;人們可以把自己安置在風景秀麗的花園公墓、草坪公墓、鄉村公墓,也可以把骨灰拋撒在壽命長達千年的紅杉樹下,甚至還可以讓骨灰進入太空;選擇家庭自辦葬禮和綠色葬禮的人也在增加,人們越來越關注遺體處理對環境的影響。在當下的美國,死亡同時在三個層面上得到重塑:遺骸的處理、全新的儀式、來生的觀念。 一個社會對待死者的方式和態度是了解這個社會信仰和價值觀的有力線索,而作為社會活動的葬禮也是維系人與人關系的紐帶之一。芝加哥大學人類學教授香農·李·道迪(Shannon Lee Dawdy)聚焦美國葬禮革命,以人類學家的身份闖入了暗潮涌動的殯葬行業,與殯葬師、防腐師、設計師、公墓所有者、死亡導樂、創業者以及遺屬交談,真實記錄下當代美國人對死亡的態度迅速變化:人們不愿意放棄這*后一次張揚自己個性的機會,尋找自己(或為自己親友尋找)*適合的遺體處理方式成為*后的愿望。精心策劃的葬禮對治愈親友們的喪失之痛有著不可估量的力量。 《我想這樣被埋葬》全面、客觀地記述了這場死亡革命的細節,深入分析了催生變革的社會因素與人們的心理機制。道迪發現,通過革新殯葬風俗,美國人正在重塑他們對人格、儀式和代際關系的看法。殯葬業者在追逐利益和人性關懷之間尋找著新的商機,同時,他們還面臨著一個看似矛盾的問題——當代人的死亡觀念變得既更加物質化,又更加精神化。
我想這樣被埋葬 目錄
插圖列表 i
序 1
致謝 1
**章 坑 001
第二章 肉 067
第三章 骨 131
第四章 土 187
第五章 靈 241
跋 303
注釋 308
參考資料 319
譯名對照表 332
我想這樣被埋葬 相關資料
(道迪)是好奇的人類學者,也是有天分的說故事的人。——安德烈·科德雷斯庫(Andrei Codrescu) 死亡很難說是一件性感的事情,但是香農·李·道迪在她的精彩新書里卻做到了這一點,這本書闡釋了美國殯葬習俗的變化并借此反映出當今美國社會的狀況。道迪的寫作很有趣,也有一些實驗性……這是一本關于困難主題的書,但它極富想象力,引人入勝。——瑪拉·布赫賓德,《美國民族學家》(American Ethnologist)雜志 這是一份令人印象深刻且感人至深的學術成果。香農·李·道迪帶給我們的這本書,來自她的穿越美國之旅。它在物質和形而上學之間的探討,闡述了美國人對死亡、遺體處理和身后事的新思考。五年失去四位至親,她開始調查喪葬習俗
從2008年到2013年,我在五年之間失去了四位摯愛之人,就好像我不知不覺間靠近了什么黑洞,而且越靠越近。正是從那時起,我踏上了這場追問之旅:你覺得我們去世后會發生什么?你希望遺體被怎樣處理?很多人希望火化,轟轟烈烈地離開。我怕火,但很多跟我聊過的人都說,反正我們也只是一顆星塵。
我不太敢說這本書會被當成人類學著作,考古學著作就更別提了。這本書跟二者唯一沾邊的地方,可能就是我的職業給了我一些囂張的底氣,讓我得以闖入他人的私生活,試著理解人類經驗。但我也只能寫這樣的書。用常規的學術體裁來探討21世紀美國人的來生,不僅會模糊掉我試圖關注的種種生動經歷,而且在百年來最具毀滅性的疫情沖擊之下,可以說是失策。就像和“隱形人”交流時那樣,我必須尊重與他人心靈相通的時刻。面對實地調查中那些充滿真情的事件還假裝不為所動,似乎不太誠實。我不喜歡被拍攝,所以采訪時沒有出現在鏡頭中,但在這本書里,我會讓大家看到我。我不會隱形。
這個有關當代美國喪葬習俗的研究項目,雖然正式啟動于2015年的那個萬圣節前夜,但早在好幾年前就開始醞釀了。我想以這種方式來應對自己五年之中失去四位至親的傷痛。他們每個人的死都不一樣,給人的感覺也不一樣。可每一次都是先火化遺體,再確定骨灰怎么處理、辦什么樣的儀式——是拋撒,還是埋葬,是制成首飾或庭院水盆,還是裝在可生物降解的盒子里,放入那條從我童年家鄉流過的河中。那以前,我幾乎沒想過人死了以后,當肉體變成一具你已經認不出來的一動不動的空殼,變成生物和化學物質的集合體,進而慢慢變成別的東西時,會發生什么。悲痛欲絕的階段過去之后,我開始對美國人如何處理親人遺骨產生了興趣,想做進一步了解;我也想知道他們對于我們是誰、死后會發生什么的問題到底秉持了怎樣的信念。于我而言,做研究是情緒處理的一種形式。我慢慢開始操作這個項目,剛開始是以歷史調查的形式,遇到獨立電影人丹尼爾·卓克斯之后,又增加了紀錄片的形式,因為這樣既能把我想寫到紙上的東西拍攝下來,也能提供有益的補充。
隨著研究的深入,我漸漸意識到自己偶然闖入了一片“分崩離析”與“欣欣向榮”正在同時發生的文化領域。跟一位又一位的殯葬師交流時,我仿佛是在一遍又一遍地重聽2017年采訪分銷新奇喪葬用品的斯坦時聽到的說法:“殯葬公司在過去一百年里發生的變化加起來,都不如近十年的變化多。”
……
五年失去四位至親,她開始調查喪葬習俗
從2008年到2013年,我在五年之間失去了四位摯愛之人,就好像我不知不覺間靠近了什么黑洞,而且越靠越近。正是從那時起,我踏上了這場追問之旅:你覺得我們去世后會發生什么?你希望遺體被怎樣處理?很多人希望火化,轟轟烈烈地離開。我怕火,但很多跟我聊過的人都說,反正我們也只是一顆星塵。
我不太敢說這本書會被當成人類學著作,考古學著作就更別提了。這本書跟二者唯一沾邊的地方,可能就是我的職業給了我一些囂張的底氣,讓我得以闖入他人的私生活,試著理解人類經驗。但我也只能寫這樣的書。用常規的學術體裁來探討21世紀美國人的來生,不僅會模糊掉我試圖關注的種種生動經歷,而且在百年來最具毀滅性的疫情沖擊之下,可以說是失策。就像和“隱形人”交流時那樣,我必須尊重與他人心靈相通的時刻。面對實地調查中那些充滿真情的事件還假裝不為所動,似乎不太誠實。我不喜歡被拍攝,所以采訪時沒有出現在鏡頭中,但在這本書里,我會讓大家看到我。我不會隱形。
這個有關當代美國喪葬習俗的研究項目,雖然正式啟動于2015年的那個萬圣節前夜,但早在好幾年前就開始醞釀了。我想以這種方式來應對自己五年之中失去四位至親的傷痛。他們每個人的死都不一樣,給人的感覺也不一樣。可每一次都是先火化遺體,再確定骨灰怎么處理、辦什么樣的儀式——是拋撒,還是埋葬,是制成首飾或庭院水盆,還是裝在可生物降解的盒子里,放入那條從我童年家鄉流過的河中。那以前,我幾乎沒想過人死了以后,當肉體變成一具你已經認不出來的一動不動的空殼,變成生物和化學物質的集合體,進而慢慢變成別的東西時,會發生什么。悲痛欲絕的階段過去之后,我開始對美國人如何處理親人遺骨產生了興趣,想做進一步了解;我也想知道他們對于我們是誰、死后會發生什么的問題到底秉持了怎樣的信念。于我而言,做研究是情緒處理的一種形式。我慢慢開始操作這個項目,剛開始是以歷史調查的形式,遇到獨立電影人丹尼爾·卓克斯之后,又增加了紀錄片的形式,因為這樣既能把我想寫到紙上的東西拍攝下來,也能提供有益的補充。
隨著研究的深入,我漸漸意識到自己偶然闖入了一片“分崩離析”與“欣欣向榮”正在同時發生的文化領域。跟一位又一位的殯葬師交流時,我仿佛是在一遍又一遍地重聽2017年采訪分銷新奇喪葬用品的斯坦時聽到的說法:“殯葬公司在過去一百年里發生的變化加起來,都不如近十年的變化多。”
……
成書的五年里,我的調研工作主要是尋找殯葬業的創新者,或是那些了解行業發展趨勢并能解釋其中緣由的專業人士。我找人有時憑直覺,有時靠打聽,找到后經常會跟蹤采訪一段時間,搜集他或她的人生故事、工作經歷,盡力弄清楚促使其進入殯葬行業的來龍去脈和相關事件。不過,我沒有做意見調查或者數據統計,因為那種信息在幫助你理解人們為什么會從事某一行業時能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我在本書中描述的一些新生的殯葬形式,或許在某些讀者看來過于荒誕不經,但我的初衷絕不是嘩眾取寵或聳人聽聞。我受過的人類學訓練讓我想去理解那些共同趨勢和共有關切,同時也留心各種分歧、差異和暗流。我其實可以寫一本完全不同的書,只關注那類排場隆重、博人眼球的名人葬禮,或者講講某個男人被放在他的凱迪拉克轎車里下葬(進而讓他死后成名)的故事。但那樣會給人留下錯誤的印象,讓人以為我感興趣的新生的殯葬形式只是稀奇古怪的個人行為,而非意義深遠的文化習俗。此外,我也沒有考察用于醫學的遺體捐獻或人體冷凍的情況,因為這類處理方式在美國占比不到1%,大部分美國人還是會選擇火葬或土葬。雖說我在這段旅程中遇見過一些特立獨行的人物,但我更愿意認為他們具有較強的代表性。誠然,壓根就沒有所謂的“普通美國人的典型代表”,但這些人之所以做那些事,也并不完全是為了博取眼球。他們不是粗淺意義上的帶貨紅人,而是有文化影響力的人;他們被納入一種渴望的暗流之中,想要得到的是更加意味深長的東西——一種宇宙層面的重新調整。
我想這樣被埋葬 作者簡介
香農·李·道迪(Shannon Lee Dawdy),人類學者、考古學者,2003年獲得密歇根大學人類學和歷史學博士學位,目前任教于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和社會學學院。她已經出版的其他作品有《銅銹:世俗考古》(Patina: A Profane Archaeology)和《建立魔鬼帝國:法屬新奧爾良殖民地》(Building the Devil’s Empire: French Colonial New Orleans)。
丹尼爾·卓克斯(Daniel Zox),攝影師、獨立電影制片人,美國西北大學電影碩士。他拍攝的攝影作品和電影曾出現在“西南偏南”電影節、威尼斯雙年展等等。
李鵬程,譯者,已出版的翻譯作品有《風雨橫渡》《4321》《大地上我們轉瞬即逝的絢爛》等。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回憶愛瑪儂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