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品讀家鄉(xiāng) 異地 同鄉(xiāng)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674567
- 條形碼:9787516674567 ; 978-7-5166-7456-7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品讀家鄉(xiāng) 異地 同鄉(xiāng) 本書特色
鄉(xiāng)愁是什么?對于城市而言,愛上一個城市,往往是因為一個人或一份夢想——愛情與事業(yè)。但鄉(xiāng)愁卻不是愛情與事業(yè),更不是簡單的城鄉(xiāng)之分。那是對故鄉(xiāng)兒時伙伴的牽掛,是對街區(qū)里老胡同兒的留戀,更是對鄉(xiāng)土中國卷入城市文明沖突的洪流之中的斷裂感——置身于現(xiàn)代化的霓虹,心卻奔馳于往昔的天空。
品讀家鄉(xiāng) 異地 同鄉(xiāng) 內(nèi)容簡介
現(xiàn)代社會的快速流動使“在他鄉(xiāng)”成為生存常態(tài),人們習慣于離鄉(xiāng)背井,奔赴一個又一個嶄新又陌生的生存空間,情感世界中那些熟悉的地理與心理,順理成章地被納入“地球村”的范疇。對個體的人而言,其出生、成長的“地方”作為蘊含豐富意義的有序世界,不僅意味著具體的實踐空間,更有重要的情感價值。本書是一本抒寫鄉(xiāng)音的散文集,也是一部能夠喚起讀者對家鄉(xiāng)記憶的作品。本書中的散文充滿地方色彩和文化韻味,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筆觸,展現(xiàn)了作者對家鄉(xiāng)方言、風俗、歷史和自然的深刻感悟,以及對家鄉(xiāng)文化的熱愛和傳承。
品讀家鄉(xiāng) 異地 同鄉(xiāng) 目錄
老街 夏堅勇 1
仰望長安 余秋雨 10
八百里鄉(xiāng)愁 黃小龍 21
回望故鄉(xiāng) 馮連偉 27
過年,家鄉(xiāng)圓夢的炮聲 陳忠實 37
世間*溫暖的歸途 孫道榮 47
門前的池塘 蘇聽風 53
同里的槳聲 劉漢俊 63
霍泉水長流 衛(wèi)建民 71
古井 周而興 77
我的童年 老 舍 82
余生多懷念 蟲小扁 95
嫂娘 張 嵐 100
家鄉(xiāng)的年味 吳美群 108
南方的糕,北方的面 王 道 114
老北京茶事 趙 珩 126
川菜應該如何傳承下去? 藍 勇 137
異地,同鄉(xiāng) 海 寧 146
江陰的腔調(diào) 陶 青 151
漸失語境的鄉(xiāng)音 王繼穎 160
品讀家鄉(xiāng) 異地 同鄉(xiāng) 相關資料
我的童年
老 舍
一、父親
我一點不能自立:是活下去好呢?還是死了好呢?我還不如那么一只小黃絨雞。它從蛋殼里一鉆出來便會在陽光下抖一抖小翅膀,而后在地上與墻角,尋些可以咽下去的小顆粒。我什么也不會,我生我死須完全聽著別人的;餓了,我只知啼哭,最具體的辦法不過是流 淚!我只求一飽,可是母親沒有奶給我吃。她的乳房軟軟的貼在胸前,沒有一點漿汁。怎樣呢,我餓呀!母親和小姐姐只去用個小砂鍋熱一點漿糊,加上些糕干面,填在我的小紅嘴里。代乳粉與鮮牛乳,在那不大文明的時代還都不時興;就是容易找到,家中也沒有那么多的錢為我花。漿糊的力量只足以消極地使我一時不至斷氣,它不能教我身上那一層紅軟的皮兒離開骨頭。我連哭都哭不出壯烈的聲兒來。
一歲半,我把父親“剋”死了。
父親的模樣,我說不上來,因為還沒到我能記清楚他的模樣的時候他就逝世了。這是后話,不用在此多說。我只能說,他是個“面黃無須”的旗兵,因為在我八九歲時,我偶然發(fā)現(xiàn)了他出入皇城的那面腰牌,上面燙著“面黃無須”四個大字。
義和團起義的那一年,我還不滿兩歲,當然無從記得當時的風狂火烈、殺聲震天的聲勢和光景。可是,自從我開始記事,直到老母病逝,我聽過多少次她的關于八國聯(lián)軍罪行的含淚追述。對于集合到北京來的各路團民的形象,她述說的不多,因為她,正像當日的一般婦女那樣,是不敢輕易走出街門的。她可是深恨,因而也就牢牢記住洋兵的罪行——他們找上門來行兇打搶。母親的述說,深深印在我的心中,難以磨滅。在我的童年時期,我?guī)缀醪恍枰犑裁赐坛院⒆拥膼耗Ч适隆D赣H口中的洋兵是比童話中巨口獠牙的惡魔更為兇暴的。況且,童話只是童話,母親講的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是直接與我們一家人有關的事實。
我不記得父親的音容,他是在哪一年與聯(lián)軍巷戰(zhàn)時陣亡的。他是每月關三兩餉銀的護軍, 任務是保衛(wèi)皇城。聯(lián)軍攻入了地安門,父親死在北長街的一家糧店里。
那時候,母親與姐姐既不敢出門,哥哥剛九歲,我又大部分時間睡在炕上,我們實在無從得到父親的消息——多少團民、士兵,與無辜的人民就那么失了蹤!
多虧舅父家的二哥前來報信。二哥也是旗兵,在皇城內(nèi)當差。敗下陣來,他路過那家糧店,進去找點水喝。那正是熱天。店中職工都已逃走,只有我的父親躺在那里,全身燒腫,已不能說話。他把一雙因腳腫而脫下來的布襪子交給了二哥,一語未發(fā)。父親到什么時候才受盡苦痛而身亡,沒人曉得。
品讀家鄉(xiāng) 異地 同鄉(xiāng) 作者簡介
《半月談》創(chuàng)刊于1980年5月,是中共中央宣傳部根據(jù)新時期加強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委托新華社主辦的、面向基層讀者的黨刊,被譽為“中華第一刊”。《品讀》是半月談雜志社主辦的一本人文類綜合性刊物。它從人文視角出發(fā),風格靈動淵博,內(nèi)容舒朗開闊,始終表達著對世界及生活正確的、深情厚重的感覺和看法,被譽為"人文精神的家園"。
- >
唐代進士錄
- >
經(jīng)典常談
- >
巴金-再思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