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非遺保護的當代傳播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673279
- 條形碼:9787302673279 ; 978-7-302-67327-9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非遺保護的當代傳播實踐 本書特色
聚焦于傳播在非遺保護中的特殊重要作用 總結當前非遺傳播實踐的各類方式 讓“傳播促非遺融入當代生活”
中國非遺保護的當代傳播實踐 內容簡介
"從文化空間到非遺新空間,空間維度研究促進非遺保護與傳播。“遺產空間”是非遺保護傳承發(fā)展的現實落點,從空間維度切入命題具有重要學術意義。同時,非遺相關文化空間是遺產的組成部分,建構這類空間已納入保護非遺的措施。本書通過研究當代非遺保護與展覽、舞臺、商業(yè)、旅游等空間功能之間的適應性關系,并以“空間”作為理論視角和方法論,分類、分異研究互惠互促機制的形成因素和表現形態(tài)。 從大眾媒體到新媒體,非遺的媒介傳播渠道與方式不斷更新;從非遺館展示非遺到不同類型的非遺體驗基地,非遺展示傳播的空間類型不斷豐富;從警惕非遺與旅游業(yè)融合的負面影響到分析兩者深度融合的個案經驗,從“非遺進校園”到“非遺在校園”,從非遺產品與服務的分型發(fā)展,到非遺體驗類文化消費、研學旅游等業(yè)態(tài)更新、跨界合作……本書對近兩年的新現象與新趨勢均予以了關注與分析。 通過傳播視角的非遺保護研究,有助于我們理解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fā)展中出現的各種現象,有助于完善對非遺系統(tǒng)性保護的認知體系和措施體系。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ōu)勢,而傳播則是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核心一環(huán),從凝聚文化認同到支撐社會創(chuàng)新,非遺傳播承擔著重要的歷史使命。"
中國非遺保護的當代傳播實踐 目錄
**節(jié) 傳播是達成非遺保護目的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1
第二節(jié) 我國非遺保護中傳播實踐的主要方式 2
一、大眾傳播促進非遺的內涵和價值廣泛傳遞 2
二、文化消費為非遺提供寬泛多元的傳播載體 4
三、社交媒體提升非遺傳播的覆蓋面和參與度 6
第三節(jié) 從傳播實踐中獲取非遺保護方向的重要參考 7
一、在傳播實踐中可獲知全社會對非遺的認知與需求 7
二、傳播視角下擴展公眾參與非遺保護的途徑 8
**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傳播視角 11
**節(jié) 傳統(tǒng)文化全民傳播時代已經到來 11
一、全民傳播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 11
二、全民記錄與傳播的時機已然成熟 12
三、培育記錄與傳播的良性外環(huán)境 13
第二節(jié) 傳播為非遺傳承發(fā)展提供“鏈接鍵”與“外環(huán)境” 14
一、傳播視角的定位 14
二、傳播在非遺傳承發(fā)展中的作用 15
三、發(fā)揮“鏈接鍵”和“外環(huán)境”的正效應 17
第二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存與傳播 22
**節(jié) 非遺數字化的冷思考 22
一、數字化保存對于非遺保護的價值 22
二、傳播是非遺數字資源實現保護價值的核心 23
三、非遺數字化需避免流于形式 24
第二節(jié) 非遺記錄工程及國外經驗借鑒 25
一、非遺記錄工程的相關背景 26
二、加拿大有關部門對非遺記錄工作的價值認識 27
三、面向公眾的加拿大非遺數字化指南 30
第三節(jié) 非遺數字化傳播的意義更新與趨勢分析 32
一、非遺數字化傳播相關研究背景 32
二、非遺數字化傳播的歷史溯源與意義更新 33
三、非遺數字化傳播的趨勢分析 36
四、數字形態(tài)維系遺產生命力 40
第三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媒體傳播 41
**節(jié) 公眾號:非遺機構的門戶自媒體 41
一、省級非遺專題微信公眾號發(fā)展調查 41
二、省級非遺專題微信公眾號情況分析 43
三、省級非遺公眾號新媒體傳播存在的問題 46
四、省級非遺公眾號新媒體傳播未來發(fā)展 47
第二節(jié) 視頻號:非遺的視頻化傳播渠道 49
一、“視頻號×非遺”的過程 49
二、視頻號需要怎樣的非遺 50
三、非遺需要怎樣的視頻號 52
第三節(jié) 新媒體傳播現狀對比:以世界遺產地為落點 55
一、以世界遺產地為對比研究落點 55
二、世界遺產傳播相關研究綜述 56
三、世界遺產地新媒體傳播個案對比 58
四、新媒體在遺產保護中應發(fā)揮更大作用 70
第四節(jié) 新媒體傳播個案分析 71
一、清明節(jié)的“紀錄片 新媒體”融合傳播 71
二、年畫借助互聯網新媒體重回春節(jié) 74
第四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覽與體驗 77
**節(jié) 非遺專題展覽的敘事方式 77
一、展覽敘事的重要性 78
二、非遺專題展覽的特點及對敘事的需求 80
三、墨爾本博物館原住民文化中心的敘事策略 82
四、非遺專題展覽的敘事方法 88
第二節(jié) 非遺體驗基地超級連接大眾生活 92
一、非遺體驗基地的特點與效果 92
二、非遺體驗基地建設的意義 96
第五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舞臺展示 100
**節(jié) 從*傳統(tǒng)到*時尚:看非遺如何煥彩T臺 100
一、讓傳統(tǒng)形成時尚 100
二、讓傳統(tǒng)再造時尚 101
三、讓時尚青睞傳統(tǒng) 101
第二節(jié) 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的碰撞與表達 102
一、碰撞:無形 有形,交互與活化 102
二、表達:非遺 時尚,詮釋與傳播 103
第三節(jié) 非遺創(chuàng)意秀:用“科技 ”“藝術 ”展現非遺獨特價值 103
一、用非遺呈現人與自然的關系 104
二、用虛擬場景解讀非遺的內涵 104
三、用符號化語言實現跨文化傳播 105
四、找到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藝術跨界的契合點 105
第四節(jié) “非遺 演藝”成為高效“破圈”旅游吸引物 106
一、非遺為演藝新空間提供“文化張力” 106
二、非遺 實景演藝,為城市夜經濟提供“文化撬點” 108
三、非遺 科技,為旅游演藝提供“雙創(chuàng)樣板” 108
四、從“網紅”到“常紅”的“非遺 ”路徑 109
第六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商業(yè)活動與消費傳播 110
**節(jié) 非遺傳播在鄉(xiāng)村扶貧中的作用 110
一、“非遺傳播”與“非遺保護”的關系 110
二、“非遺扶貧”與“非遺保護”的關系 111
三、“非遺傳播”在“非遺扶貧”中的作用 112
第二節(jié) 傳統(tǒng)手工藝的功能轉型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115
一、傳統(tǒng)手工藝功能轉型個案研究背景 115
二、傳統(tǒng)手工藝相關文獻綜述 117
三、個案浙江土布紡織技藝及傳承人概況 119
四、浙江土布紡織技藝傳承人轉型行為的三個階段 123
五、傳統(tǒng)手工藝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案例經驗 127
六、傳統(tǒng)手工藝應主動謀求轉型發(fā)展 129
第三節(jié) 紹興非遺客廳:非遺與城市融合的新據點 130
一、嵌入商業(yè)場景,展現城市印記 130
二、拓展空間功能,提升場所人氣 131
三、鼓勵社會參與,以先富帶后富 132
第七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旅融合場景 133
**節(jié) 旅游,為非遺增添保護與發(fā)展的動力 133
一、傳統(tǒng)手工藝成為熱門旅游產品 133
二、傳統(tǒng)表演藝術融入當代旅游場景 134
三、文化體驗產品豐富文旅消費內涵 135
第二節(jié)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業(yè)關系的國際經驗探析 136
一、非遺與旅游業(yè)關系研究背景 136
二、非遺與旅游業(yè)關系研究的意義 137
三、非遺與旅游業(yè)關系研究中的三對關系 139
四、國外處理非遺與旅游業(yè)關系的主要經驗 143
五、旅游業(yè)可在遺產保護中發(fā)揮多種正向作用 151
第三節(jié) 非遺與旅游融合的五大類型 152
一、非遺節(jié)事旅游:“錯過等一年” 152
二、非遺進駐景區(qū):提升體驗“金鑰匙” 153
三、建成遺產 活態(tài)遺產:傳統(tǒng)聚落“活起來” 154
四、非遺主題場館、景區(qū):“非遺C位出道” 155
五、非遺主題旅游線路:“不走尋常路” 156
第四節(jié) 遺產保護與文旅融合:關于露天博物館模式的探討 158
一、“露天博物館”及相關研究 158
二、露天博物館的形態(tài)與特征 160
三、露天博物館模式的主要優(yōu)勢 162
四、露天博物館模式應用于文旅融合的策略要點 165
第五節(jié) 傳統(tǒng)手工藝類非遺的節(jié)事旅游發(fā)展路徑 169
一、個案克羅地亞國際蕾絲節(jié)概述 169
二、節(jié)事的主角是蕾絲制作技藝 170
三、地方傳統(tǒng)手工藝如何發(fā)展節(jié)事旅游? 171
第八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跨界傳播 174
**節(jié) 品牌:傳遞非遺的當代價值 174
一、專業(yè)品牌:鞏固跨越百年的信賴 174
二、工匠品牌:抓住振興傳統(tǒng)的良機 175
三、時尚品牌:助力傳承匯聚成潮流 175
四、公益品牌:結成社會力量保護鏈 176
五、電商品牌:網絡市場也傳播文化 176
第二節(jié) 潮玩也非遺:非遺流行指數再升級 177
一、非遺商品消費趨勢分析 177
二、非遺與潮玩結合的必然性 178
三、非遺與潮玩結合的可能性 179
四、非遺與潮玩結合還處于萌芽階段 180
第三節(jié) 網絡游戲:非遺植入網游現狀 181
一、網絡游戲成為傳統(tǒng)文化內容呈現的新載體 181
二、非遺植入網游的相關研究 183
三、非遺植入網游的現狀分析 187
四、非遺植入網游的現存問題與發(fā)展方向 190
第九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播 196
**節(jié) 我國非遺教育相關研究背景 196
一、國際背景概述 196
二、國內背景概述 196
三、非遺教育的內涵與外延 197
四、非遺教育相關文獻綜述 198
第二節(jié) 廣州市“非遺課來了”案例分析 198
一、非遺主題社會教育的內容 199
二、非遺主題社會教育的實施 200
三、非遺主題社會教育的效果 202
第三節(jié) 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特點 205
一、體系化建構:非遺教育生態(tài)體系不斷構建 205
二、體驗式教育:非遺教育內容邊界不斷拓展 205
三、趣緣性傳承:非遺教育情感認同不斷提升 206
第四節(jié) 高校非遺通識課程的開設意義與實施取向 207
一、非遺通識課程的開設情況 207
二、非遺通識課程的開設意義 207
三、非遺通識課程的目標定位 208
四、非遺通識課程的實施取向 209
第十章 總結與展望 211
**節(jié) “非遺 科技”在當代中國 211
一、當代的非遺,全民的非遺 211
二、非遺的傳承伴隨著創(chuàng)新 212
三、非遺的傳播因技術升級 214
第二節(jié) 共同性與時代性: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216
一、著眼共同性,促進中華文化資源全球共享 216
二、凸顯時代性,講述與體驗方式同步當代化 218
三、激發(fā)創(chuàng)新力,布局文明賡續(xù)的未來鏈接點 219
參考文獻 221
中國非遺保護的當代傳播實踐 作者簡介
楊紅,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yè)管理學院教授、非遺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學文理學院訪問研究員,入選國家高層次青年人才計劃。研究領域: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播,主要學術著作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與傳播前沿》(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傳承到傳播》(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文化體驗設計與營銷》(清華大學出版社,2022)《絲路非遺的價值發(fā)現與重塑:以絲路新疆段為例》(知識產權出版社,2022)等。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巴金-再思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經典常談
- >
自卑與超越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