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史記(5冊) 本書特色
1. 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班固 2. 真正的信史自司馬遷始,“史學之父”,他是當之無愧的。——毛澤東 3. 評論司馬遷,可以有不同的側面,單以文章論,他也不朽了。——毛澤東 4. 他的《史記》是“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一家言,所以他的《史記》并不是單純的事實記錄,而是和儒、道、墨、法諸家著作同等的系統哲學,不過他不用抽象的玄想,而用實際的事實材料,來建筑他的一家之學。——常乃德 5. 司馬遷以敏銳的眼光,正義的觀察,深刻的語言,縱橫古今,褒貶百代,使《史記》成為一部富有靈魂的批判的歷史,在我國封建社會歷史著作中獨放異彩。—— 常兆玉 6. 中國的歷史學之成為一種獨立的學問,是從西漢起,這種學問之開山祖師是大史學家司馬遷。《史記》是中國歷史學出發點上一座不朽的紀念碑。——翦伯贊 7. 《史記》的多數篇章,敘人敘事都是“文學”的,值得恒久的玩味。二十四史中的各史,不一定全是文學,但《史記》無疑的是文學的名著。中學生讀《史記》,目的并不在也能寫出像《史記》一般的古文,而在藉此訓練欣賞文學的能力和寫作記敘文的技術。換句話說,藉此養成眼力和手法,以便運用到閱讀和寫作方面去,得到切實的受用。—— 葉圣陶
史記(5冊) 內容簡介
《史記》是我國**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中國古代史學與文學的豐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也是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文明成果。
《史記》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記事上起軒轅黃帝,中經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漢武帝太初年間(前104—前101年),共寫了兩千多年的歷史。全書分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本紀”記帝王及王朝之事,為全書綱領;“表”載錄各個歷史時期王侯將相及相關事件;“書”分門別類地記述歷代典章制度和重要專題;“世家”記載王侯貴戚及其家族興衰;“列傳”敘述各色人物事跡及周邊民族歷史。《史記》完成了對古代編年體、國別體、資料匯編體等史書形式的整合,是我國**部紀傳體史書,后世國史都以紀傳體為標準體例,中國古代“正史”二十四史系統就是從《史記》開始的。
《史記》是我國古代**部以人物為中心的偉大的文學作品,它運用多種藝術手法,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再者,無論是從敘事規模的宏大,還是抒情色彩的濃烈,抑或是對后世各種文學體裁的形成和推進,對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塑造,《史記》都有著其他典籍所不可替代、不可比擬的作用,故而當代美國漢學家蒲安迪(Andrew H.Plaks)曾把《史記》稱作中國古代的“史詩”。
新版“文白對照”本《史記》,約請中國《史記》研究會的專家學者,采用*新出版的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史記》為底本,參考*新校勘研究成果考訂原文,精心翻譯,并且新增了十篇史表的表格全部內容,是市場上**部(或用“僅有的”“真正的”)文白對照全本《史記》。
史記(5冊) 目錄
卷一五帝本紀**2
卷二夏本紀第二22
卷三殷本紀第三40
卷四周本紀第四56
卷五秦本紀第五102
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142
卷七項羽本紀第七206
卷八高祖本紀第八248
卷九呂太后本紀第九294
卷十孝文本紀第十314
卷十一孝景本紀第十一340
卷十二孝武本紀第十二348
卷十三三代世表**384
卷十四十二諸侯年表第二420
……
《史記.第2冊》
《史記.第3冊》
《史記.第4冊》
《史記.第5冊》
史記(5冊) 作者簡介
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人,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一說生于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卒年不詳,有人認為大約在武帝征和三年(前90年),在他寫完《報任少卿書》(即《報任安書》)不久。他的著作除了《史記》,留存下來的還有《報任少卿書》《悲士不遇賦》。 在司馬遷的一生中,前半生的大事是接受父親的臨終囑托,把寫作《史記》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而后半生對他影響最大的事件則是因為李陵說了幾句話而受宮刑,這促使他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生死觀,也影響到整部《史記》的價值取向、情感取向、評判標準。
- >
史學評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山海經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