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朱良春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1561565
- 條形碼:9787801561565 ; 978-7-80156-156-5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朱良春 內容簡介
本書為“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之一。書中按醫家小傳、專病論治、診余漫話、年譜四部分進行編寫,詳細介紹了朱良春先生一生的理論成就與實踐經驗。其中醫家小傳介紹朱良春的出生背景、成長經歷、學術思想形成過程等,記述了其立志學醫、磨礪成才的心路歷程和為中醫藥事業發展所作的貢獻,全面展示了朱老的生平和醫學貢獻;專病論治充分反映了朱良春先生臨床獨到之處,是其臨證經驗的高度概括和總結;診余漫話為朱良春先生多年臨證的體會及部分學術研究、讀書心得。
朱良春 目錄
專病論治
痹證治療經驗
一、對痹證分類及病理特點的看法
二、痹證三大主證的辨證用藥
三、在痹證治療中應解決的三個問題
治療頑痹的經驗
一、頑痹的含義
二、益腎壯督是治本之道
三、使用益腎蠲痹丸應注意之事項
四、病案舉例
治療痛風的經驗
一、痛風病名之商榷
二、主要治則是泄化濁瘀
三、辨證辨病,靈活用藥
四、病案舉例
心痹(風心病)證治經驗
一、咳喘
二、咯血
三、心悸
四、痹痛
五、水腫
通利療法在溫熱病中的應用
一、通利療法在溫熱病中的重要作用
二、運用通利療法的幾個原則
三、應用舉例
慢性肝炎治療經驗
一、疏肝與養肝
二、補虛與瀉邪
三、在氣與在血
四、病案舉例
肝硬化治療經驗
一、肝郁脾虛:重在疏肝益脾,扶正消瘙
二、肝膽濕熱:急當清肝利膽,通腑泄濁
三、脾腎陽虛:法宜溫補脾腎,益氣化瘀
四、肝腎陰虛:治應滋養肝腎,涼營寧絡
五、對晚期肝硬化腹水的幾點體會
萎縮性胃炎治療經驗
一、病因病機
二、分型論治
三、經驗方“胃安散”
四、病案舉例
久瀉治療經驗
一、脾腎為本,重在益火補土
二、虛實夾雜,貴在補瀉并施
三、從證求因,端在詳察明辨
培補腎陽法治療慢性雜病
一、“腎中真陽”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動力
二、“培補腎陽”在慢性久病治療上的作用
三、“腎陽不振”的辨證論治
四、“培補腎陽”法臨床應用舉例
五、結語
慢性腎炎證治經驗
一、腎虛為本,濕熱為標,治宜益腎清利
二、腎精不固,邪毒久羈,通補開合為法
三、久病多虛,氣虛血滯,必須益氣化瘀
四、濁陰上逆,胃失和降,法當通腑泄濁
淋證治療經驗
一、淋證急發,清淋須合涼血
二、淋證遷綿,通利宜顧氣陰
三、淋證后期,益腎兼化瘀濁
泌尿系結石治療經驗
一、典型癥狀
二、立法施治
三、病案舉例
紫癜治療經驗
一、內熱熾盛,迫血妄行型
二、陰虛內熱,血熱失制型
三、脾腎陽虛,氣不攝血型
治療結節病的經驗
一、結節病與痰注、痰核近似
二、化痰軟堅是主要治則
三、病案舉例
蟲類藥治療疑難雜癥的經驗體會
一、蟲類藥的獨特醫療作用
二、疑難病診治之技巧
三、治療疑難病應用蟲類藥的具體方藥
(一)神經系統疾病
(二)循環系統疾病
(三)呼吸系統疾病
(四)消化系統疾病
(五)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六)骨與關節疾病
(七)腫瘤
(八)外科疾病
診余漫話
望診新經驗三則
一、肝炎患者的眼血管變化
二、“人中”診法
三、“舌邊白涎”診法
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重要性及其關系的探討
一、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有利于深入發掘中醫寶庫,提供新的研究線索
二、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是提高臨床療效的需要
1.明確診斷,防止誤診、誤治
2.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診治
3.啟發治療思路
4.無證可辨,有病可醫
5.借助生化指標,便于觀察療效
三、病案舉例
1.濁瘀痹(痛風)
2.痛風性腎炎
3.陽亢頭痛(高血壓病)
4.熱淋(急性腎盂腎炎)
5.腎虛氣陷(慢性腎盂腎炎)
6.胃脘痛(胃潰瘍)
7.嘔吐(胃扭轉)
8.肺癰(肺膿腫)
9.肌痿(肌營養不良癥)
10.腎炎合并類風濕性關節炎
11.血痹(營養不良性神經炎)
12.寒濕痹(筋痹、梨狀肌綜合征、坐骨神經痛)
13.寒濕痹(筋痹、肩周炎)
14.便血(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21世紀中醫的任務及展望
一、任務
1.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是鑰匙
2.靈活運用中醫固有的理論及辨治經驗是基礎
3.實現中醫現代化是21世紀中醫的任務
二、展望
1.中醫藥在國際上的地位正在迅速提高
2.“回歸自然”的呼聲日益高漲
3.心身醫學要向中醫藥學尋找智慧
4.治療模式向康復模式轉換,中醫藥將發揮所長
年譜
朱良春 作者簡介
朱良春先生(1917~),江蘇省鎮江市人(后移居南通)。18歲從孟河馬派傳人馬惠卿先生學醫,次年考入蘇州國醫專科學校,抗戰開始后轉學于上海中國醫學院,師承鄉前輩章次公先生,得其求實創新的治學精神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學乃大進。 從醫70多年來,先生堅持“每日必有一得”的座右銘,日則應診,兼理行政事務、社會活動,夜則讀書、寫作,“勤求古訓,博采眾方”。上自《內》、《難》、《本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著作,下及歷代名著,尤對清代葉天士、蔣寶素和近代張錫純等名家之著述,無不用心博覽。他對《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作過深入的研究,從中領悟到辨證論治的思想和方法。而孫思邈的兩部《千金方》, 使他認識到豐富的民間醫藥是臨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是以先生很注意搜集民間有效的單方草藥,并且不斷地在實踐中加以驗證。 的季德勝的蛇藥、陳照治瘰疬的拔核藥、成云龍治肺癰的鐵腳將軍草就是先生任南通市中醫院院長時發掘出來的。
- >
二體千字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與地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