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后浪-帝國的切口 近代中國口岸的沖突與交流 1832—1914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1178336
- 條形碼:9787221178336 ; 978-7-221-17833-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后浪-帝國的切口 近代中國口岸的沖突與交流 1832—1914 本書特色
透過在華洋人的視角看歷史,將中國史置于世界史視野下。 本書主要從洋人的動機、心理等角度來觀察清末這段歷史,提供了一種不同于傳統本土記錄的獨特視角。既不是費正清“沖擊—回應”的延伸,也不是柯文“中國中心觀”的后續,它更像是對這兩種范式的補遺。更將中國近代史置于世界史視野之下,考察列強瓜分世界狂潮中,中國近代史作為其中的一部分,有著怎樣的意義。 ◆林賽、律勞卑、巴夏禮、李泰國、馬嘉理、赫德、李度,這些貫穿中國近代史始末的人物筆下的清末是什么樣的?從中可以了解西方人眼中的清末中國,以及他們發動一系列挑釁、戰爭的各種行為邏輯和心理動機。 大量**手資料,從國家層面到個人野心,面面俱到。 本書的論據都是當時在華洋人的日記、與親人的書信、留存的報刊及檔案等。不僅展示了西方列強在國家層面企圖從中國獲得什么,也細致描寫了鼓動侵華的戰爭販子個人的政治野心。這是以往近代史讀物中不多見的。 ◆林賽在1840 年進入國會,立志為自己發聲。渣甸則是另一名鼓吹者,馬地臣也于1843 年進入國會。他們不再滿足于印刷小冊子和各種刊物、會見英國政治家、在三角洲游說義律采取行動,他們想在議院里為自己爭得一席之地,在英國—大英帝國的中心,提出他們對中國的關心和要求。對于一心追逐名利的商人來說,選擇這條路并不算稀奇,但是他們主要還是希望能夠借此在關鍵時刻對當局施加影響力,而非純粹地追求自身地位。 通過具體人物和事件,生動還原歷史細節,可讀性強。 沒有抽象的歷史概念和宏大的敘事,本書通過一個個具體的人物和事件、豐富的細節,以小見大,直觀地呈現當時社會和人物的真實面貌。 ◆張之喜9歲的弟弟“五兒”失蹤了……他來到領事館,“攜帶長矛一桿”,提出如果愿意釋放弟弟,他將會拐帶另一個男童作為替代。……你或許會問,外國人拐帶五兒,究竟想干什么?張之喜肯定會告訴你,他們打算挖出五兒的眼珠。人人都知道,這是外國人干的勾當——他們挖出中國人的眼珠,用來制作藥物,他們還挖出中國人的心臟充當同樣的用途。 類似的事件如何一層一層擴大范圍,在通商口岸引起更大的沖突,并*終導致戰爭,本書中有著生動的記錄和描述。
后浪-帝國的切口 近代中國口岸的沖突與交流 1832—1914 內容簡介
本書從1832年英國通過鴉片貿易逐漸侵蝕清末中國開始,敘述了直到1914年的80多年近代史。當時,清政府關閉國門,與西方僅保持了極少的貿易。英國通過鴉片貿易、發動戰爭,使得東西方的平衡被打破。西方列強強迫清政府打開國門,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開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本書以小見大,通過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故事,展示了租界、通商口岸、海關,乃至整個中國社會的變遷。需要說明的是,本書的主要觀察視角來自當時在華洋人的書信、日記、檔案,以及主辦的報刊等,可以說是通過洋人的視角來揣測、分析西方列強的種種行為動機和邏輯,是非常難得的閱讀觀察視角。
后浪-帝國的切口 近代中國口岸的沖突與交流 1832—1914 目錄
后浪-帝國的切口 近代中國口岸的沖突與交流 1832—1914 作者簡介
[英]畢可思(Robert Bicker),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歷史教授,出生于英國威爾特郡,曾旅居德國、中國香港,并曾任香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專研中國近代史、中英殖民史。著有《帝國造就了我》(Empire Made Me)、《滾出中國:十九、二十世紀的國恥,如何締造了民族主義的中國》(Out of China: How the Chinese Ended the Era of Western Domination)兩部贊譽不絕的作品。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二體千字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