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1754817
- 條形碼:9787111754817 ; 978-7-111-75481-7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 本書特色
本書遵循教指委相關指導文件和高等院校學生學習規律編寫而成。踐行四新理念,融入思政元素,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涉及人類發展與資源環境問題, 可持續發展基本理論, 可持續發展戰略與現實選擇———以我國為例, 循環經濟的起源、概念和經濟邏輯, 循環經濟本質與實現手段, 產業循環化發展, 區域循環經濟體系構建, 循環型社會構建等, 是國內首次從循環經濟視角講授可持續發展實現道路的教材。
本書結合現階段時代背景與社會發展需求, 特別是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 著重從低碳的視角, 探討我國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體系構建、循環型社會建設等內容。
本書可作為高校能源經濟學、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可持續生態學等專業的教材, 滿足其“碳中和” 人才培養的目標需求, 也可作為黨政機關相關人員的培訓用書。
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 目錄
目錄
前 言
第1 章 人類發展與資源環境問題
1.1 現代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 001
1.1.1 增長的極限/ 001
1.1.2 生態環境壓力/ 004
1.1.3 發展差異與平衡/ 007
1.1.4 瓶頸約束釋放條件/ 009
1.2 人與自然關系的再思考/ 011
1.2.1 自然倫理的啟示/ 011
1.2.2 和諧之道長久/ 012
1.3 生態文明之路探索歷程/ 014
1.3.1 人類文明發展階段的矛盾變化/ 014
1.3.2 生態文明的基本要求/ 019
1.3.3 工業化時代生態文明的特征/ 022
本章習題/ 025
第2 章 可持續發展基本理論
2.1 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由來及其形成
歷程/ 026
2.1.1 我國古代可持續發展思想/ 026
2.1.2 現代可持續發展理論形成的時代
背景/ 027
2.1.3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形成/ 031
2.2 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 033
2.2.1 環境倫理學/ 033
2.2.2 外部性理論/ 035
2.2.3 公共物品理論/ 037
2.2.4 新時代中國可持續發展觀/ 039
2.3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與內涵/ 042
2.3.1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042
2.3.2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042
2.4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049
2.4.1 公平性原則/ 049
2.4.2 持續性原則/ 049
2.4.3 共同性原則/ 050
2.4.4 協調性原則/ 050
本章習題/ 050
第3 章 可持續發展戰略與現實
選擇——以我國為例
3.1 我國人口可持續發展戰略/ 051
3.1.1 我國人口現狀及發展趨勢/ 051
3.1.2 我國人口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 053
3.1.3 典型案例——山東省生態宜居美麗鄉
村建設/ 054
3.1.4 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可持續發展經驗
借鑒/ 060
3.2 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 061
3.2.1 我國經濟整體現狀/ 061
3.2.2 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 063
3.3 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 063
3.3.1 我國生態環境的現狀/ 063
3.3.2 我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065
3.3.3 典型案例——德國能源轉型與環境可持續發展/ 066
3.3.4 促進我國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建議/ 069
3.4 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 071
3.4.1 我國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總體思路/ 071
3.4.2 我國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 071
3.4.3 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對策/ 072
本章習題/ 077
第4 章 循環經濟的起源、概念
和經濟邏輯
4.1 循環經濟的形成與發展/ 078
4.1.1 循環經濟產生的社會形態背景/ 078
4.1.2 循環經濟的思想背景/ 079
4.1.3 循環經濟模式的探索過程/ 079
4.2 循環經濟的背景和分析方法/ 081
4.2.1 循環經濟的理論背景/ 081
4.2.2 循環經濟的分析方法/ 082
4.3 循環經濟的基本概念/ 084
4.3.1 循環經濟的內涵/ 084
4.3.2 循環經濟的外延/ 088
4.3.3 循環經濟與相關概念的關系/ 089
4.3.4 循環經濟的認識誤區/ 091
4.3.5 循環經濟的構成/ 093
4.4 循環經濟的經濟邏輯/ 096
4.4.1 循環經濟的制度分析/ 096
4.4.2 循環經濟的價值運行/ 097
4.4.3 循環經濟的市場化與規模化/ 101
本章習題/ 107
第5 章 循環經濟的本質與
實現手段
5.1 耗竭性自然資源的高效利用/ 108
5.1.1 相關概念/ 108
5.1.2 我國耗竭性自然資源的特點/ 109
5.1.3 耗竭性自然資源的高效利用/ 109
5.2 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與結構優化/ 111
5.2.1 能源和自然資源的概念辨析/ 111
5.2.2 當前我國面臨的能源利用效率困境/ 112
5.2.3 提高能源利用率與結構優化的主要措施/ 112
5.2.4 國內外能源利用效率與結構優化案例/ 114
5.3 可再生資源開發利用/ 116
5.3.1 可再生資源概述/ 116
5.3.2 再生資源利用現狀及發展趨勢/ 117
5.3.3 國內外再生資源利用案例/ 119
5.3.4 國外經驗借鑒/ 120
5.4 清潔生產/ 121
5.4.1 清潔生產的定義與主要內容/ 121
5.4.2 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 123
5.4.3 清潔生產審核與實踐/ 124
5.4.4 清潔生產評價內容/ 129
5.4.5 清潔生產的評價方法/ 132
5.5 綠色消費/ 134
5.5.1 綠色消費概述/ 134
5.5.2 綠色消費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37
5.5.3 實現綠色消費的保障體系/ 142
本章習題/ 143
第6 章 產業循環化發展
6.1 農業循環經濟/ 144
6.1.1 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 144
6.1.2 農業循環經濟的基本內容/ 148
6.1.3 農業循環經濟體系構建模式/ 151
6.2 工業循環經濟/ 153
6.2.1 工業生態系統概述/ 153
6.2.2 生態工業園/ 154
6.2.3 生態工業園的循環經濟模式/ 157
6.3 循環型現代服務業發展/ 158
6.3.1 服務業現代化與循環化/ 158
6.3.2 循環型現代服務業發展特點/ 162
6.3.3 循環型現代服務業發展模式/ 163
本章習題/ 166
第7 章 區域循環經濟體系構建
7.1 園區循環化改造與生態工業
園區建設/ 167
7.1.1 園區循環化改造/ 167
7.1.2 生態工業園區/ 173
7.2 循環經濟系統構建/ 178
7.2.1 循環經濟系統的基本要素/ 178
7.2.2 循環經濟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181
7.2.3 循環經濟系統的動力機制/ 185
7.3 無廢城市建設/ 187
7.3.1 無廢城市的概念和作用/ 187
7.3.2 我國無廢城市試點
前 言
第1 章 人類發展與資源環境問題
1.1 現代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 001
1.1.1 增長的極限/ 001
1.1.2 生態環境壓力/ 004
1.1.3 發展差異與平衡/ 007
1.1.4 瓶頸約束釋放條件/ 009
1.2 人與自然關系的再思考/ 011
1.2.1 自然倫理的啟示/ 011
1.2.2 和諧之道長久/ 012
1.3 生態文明之路探索歷程/ 014
1.3.1 人類文明發展階段的矛盾變化/ 014
1.3.2 生態文明的基本要求/ 019
1.3.3 工業化時代生態文明的特征/ 022
本章習題/ 025
第2 章 可持續發展基本理論
2.1 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由來及其形成
歷程/ 026
2.1.1 我國古代可持續發展思想/ 026
2.1.2 現代可持續發展理論形成的時代
背景/ 027
2.1.3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形成/ 031
2.2 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 033
2.2.1 環境倫理學/ 033
2.2.2 外部性理論/ 035
2.2.3 公共物品理論/ 037
2.2.4 新時代中國可持續發展觀/ 039
2.3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與內涵/ 042
2.3.1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042
2.3.2 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042
2.4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049
2.4.1 公平性原則/ 049
2.4.2 持續性原則/ 049
2.4.3 共同性原則/ 050
2.4.4 協調性原則/ 050
本章習題/ 050
第3 章 可持續發展戰略與現實
選擇——以我國為例
3.1 我國人口可持續發展戰略/ 051
3.1.1 我國人口現狀及發展趨勢/ 051
3.1.2 我國人口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 053
3.1.3 典型案例——山東省生態宜居美麗鄉
村建設/ 054
3.1.4 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可持續發展經驗
借鑒/ 060
3.2 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 061
3.2.1 我國經濟整體現狀/ 061
3.2.2 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 063
3.3 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 063
3.3.1 我國生態環境的現狀/ 063
3.3.2 我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065
3.3.3 典型案例——德國能源轉型與環境可持續發展/ 066
3.3.4 促進我國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建議/ 069
3.4 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 071
3.4.1 我國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總體思路/ 071
3.4.2 我國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 071
3.4.3 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對策/ 072
本章習題/ 077
第4 章 循環經濟的起源、概念
和經濟邏輯
4.1 循環經濟的形成與發展/ 078
4.1.1 循環經濟產生的社會形態背景/ 078
4.1.2 循環經濟的思想背景/ 079
4.1.3 循環經濟模式的探索過程/ 079
4.2 循環經濟的背景和分析方法/ 081
4.2.1 循環經濟的理論背景/ 081
4.2.2 循環經濟的分析方法/ 082
4.3 循環經濟的基本概念/ 084
4.3.1 循環經濟的內涵/ 084
4.3.2 循環經濟的外延/ 088
4.3.3 循環經濟與相關概念的關系/ 089
4.3.4 循環經濟的認識誤區/ 091
4.3.5 循環經濟的構成/ 093
4.4 循環經濟的經濟邏輯/ 096
4.4.1 循環經濟的制度分析/ 096
4.4.2 循環經濟的價值運行/ 097
4.4.3 循環經濟的市場化與規模化/ 101
本章習題/ 107
第5 章 循環經濟的本質與
實現手段
5.1 耗竭性自然資源的高效利用/ 108
5.1.1 相關概念/ 108
5.1.2 我國耗竭性自然資源的特點/ 109
5.1.3 耗竭性自然資源的高效利用/ 109
5.2 能源利用效率提升與結構優化/ 111
5.2.1 能源和自然資源的概念辨析/ 111
5.2.2 當前我國面臨的能源利用效率困境/ 112
5.2.3 提高能源利用率與結構優化的主要措施/ 112
5.2.4 國內外能源利用效率與結構優化案例/ 114
5.3 可再生資源開發利用/ 116
5.3.1 可再生資源概述/ 116
5.3.2 再生資源利用現狀及發展趨勢/ 117
5.3.3 國內外再生資源利用案例/ 119
5.3.4 國外經驗借鑒/ 120
5.4 清潔生產/ 121
5.4.1 清潔生產的定義與主要內容/ 121
5.4.2 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 123
5.4.3 清潔生產審核與實踐/ 124
5.4.4 清潔生產評價內容/ 129
5.4.5 清潔生產的評價方法/ 132
5.5 綠色消費/ 134
5.5.1 綠色消費概述/ 134
5.5.2 綠色消費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37
5.5.3 實現綠色消費的保障體系/ 142
本章習題/ 143
第6 章 產業循環化發展
6.1 農業循環經濟/ 144
6.1.1 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 144
6.1.2 農業循環經濟的基本內容/ 148
6.1.3 農業循環經濟體系構建模式/ 151
6.2 工業循環經濟/ 153
6.2.1 工業生態系統概述/ 153
6.2.2 生態工業園/ 154
6.2.3 生態工業園的循環經濟模式/ 157
6.3 循環型現代服務業發展/ 158
6.3.1 服務業現代化與循環化/ 158
6.3.2 循環型現代服務業發展特點/ 162
6.3.3 循環型現代服務業發展模式/ 163
本章習題/ 166
第7 章 區域循環經濟體系構建
7.1 園區循環化改造與生態工業
園區建設/ 167
7.1.1 園區循環化改造/ 167
7.1.2 生態工業園區/ 173
7.2 循環經濟系統構建/ 178
7.2.1 循環經濟系統的基本要素/ 178
7.2.2 循環經濟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181
7.2.3 循環經濟系統的動力機制/ 185
7.3 無廢城市建設/ 187
7.3.1 無廢城市的概念和作用/ 187
7.3.2 我國無廢城市試點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經典常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姑媽的寶刀
- >
煙與鏡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回憶愛瑪儂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