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網小程序
一鍵登錄
更方便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中國詩學思想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0541126
- 條形碼:9787570541126 ; 978-7-5705-4112-6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詩學思想史 本書特色
一部全面探討中國詩學、詩學思想歷史進程的著作。以時間為軸,以各個時期詩學思想為主線,全面梳理中國詩學思想發展的內在理路與發展脈絡,全景呈現中國兩千余年詩學思想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中國詩學思想史 內容簡介
本書論述了發軔于春秋戰國之際孔子,迄于封建王朝消亡時期王國維為代表的以詩學思想為主線的中國文學思想史。對中國詩學思想的演變、發展、變遷作了全面的考察與闡釋,并以中國傳統文化學術思想的變遷為背景研究傳統詩學思想的變遷,力求融會貫通各個時代的文化學術思想與詩學思想發展的內在脈絡及其精神實質。全書分為情禮沖突(先秦—唐)、情理沖突(宋—清)上下兩編,并以四字標題概述各個時代的詩學主流——“詩以言志”(先秦)、“主文譎諫”(漢代)、“緣情綺靡”(魏晉南北朝)、“復變之道”(隋唐)、“技進于道”(宋元)、“擬議變化”(明代)、“祧唐禰宋”(清代)、“接木移花”(晚清)。
中國詩學思想史 目錄
導言:中國詩學思想的邏輯發展
一、小引
二、文化思想與詩學思想
三、漢學與宋學
四、情禮沖突與情理沖突
五、詩騷之辨與唐宋之爭
六、中唐與杜甫
上篇 情禮沖突(先秦—唐)
先秦**章 詩以言志
一、題解
二、通論:以用說《詩》與詩學之發生
三、詩人的創作自訴
四、從“詩言志”到“詩言道”
五、從“斷章取義”到“以意逆志”
六、“比興”觀念的萌芽
七、“天”:莊子的“潛詩學”
八、騷人的創作自訴
漢代第二章 主文譎諫
一、題解
二、通論:以“經”解《詩》與詩學之演進
三、時世—情志—美刺
四、“比興”說
五、《詩》“經”精神
六、宗經辨騷(一)
七、宗經辨賦
魏晉南北朝第三章 緣情綺靡
一、題解
二、通論:莊老玄學的流行與詩學之突破
三、生命悲感與感物興情
四、“緣情綺靡”說的提出與發展
五、“興”義的演化與纏夾
六、“神與物游”:創作構思論
七、“窮情寫物”:藝術傳達論
八、聲律、對偶、用典
九、古今之爭與情禮沖突
十、劉勰等人的調和折中
十一、宗經辨騷(二)
十二、從“清虛”到“清靡”
隋唐第四章 復變之道
一、題解
二、通論:三教并行與詩學之分化
三、“復”:政教意義的再強調
(一)“人文化成”與“六義比興”
(二)宗經辨騷(三)
(三)“興寄”與“風骨”
(四)樂府體貌,《詩》“經”精神
四、“變”:詩美的新探討
(一)“綺靡之功”與“文外之旨”
(二)“興象”與“象外之象”
(三)“境”與“境生象外”
(四)“味”與“昧外之旨”
五、中唐詩學思想的異變
(一)從“尚情”到“尚意”
(二)杜甫的詩論及其詩作的示范意義
(三)“以文為詩”與韓愈的詩學思想
(四)“詠性不詠情”:自居易詩學思想的另一側面
下篇 情理沖突(宋—清)
宋元第五章 技進于道
一、題解
二、通論:理學流行與詩學之轉折
三、江西詩學的準備期
(一)宋初非難“九僧”“西昆”的角度
(二)古淡:宋代詩學基調的奠立
(三)崇陶尊杜:宋代詩學的兩個支柱
(四)李杜優劣論
四、江西詩學的流衍期
(一)蘇軾:一個參照系統
(二)江西詩法的底蘊
(三)“活法”與“參悟”
五、江西詩學的蛻變期
(一)江西詩學的自贖
(二)“工夫在詩外”:陸游、楊萬里走出江西詩學的道路
六、江西詩學的逆反期
(一)不絕如縷的非難者
(二)葉逋與唐音的復倡
(三)嚴羽的意義
七、江西詩學的余流期
(一)方回與江西詩學的余波
(二)元代詩學的宗唐趨向
明代第六章 擬議變化
一、題解
二、通論:心學流行與詩學之深化
三、一代詩學的邏輯起點
(一)從師古到盛唐高標的確立
(二)從以聲論詩到“格調”說的奠定
(三)“擬議變化”說的初露端倪
四、“擬議”下的“變化”
(一)“擬議變化”說的提出
(二)“筏喻”之爭
(三)“四務”與“三會”
(四)“廣其資”與“參其變”
(五)“悟”與“興”
(六)“有物有則”與“無聲無臭”
五、“變化”而不離“擬議”
(一)窮態極變
(二)窮神知化
(三)“擬議變化”說的總結
六、由“真性靈”求“真變態”
(一)異端思潮
(二)時與變
(三)“但抒性靈,不拘格套”
(四)趣
七、“擬議變化”的新傾向
(一)“靈”與“厚”
(二)“興”與“韻”
清代第七章 祧唐禰宋
一、題解
二、通論:清代“實學”與古代詩學思想之終結
三、“禰宋”詩學的濫觴
(一)對前代詩學思想的反撥
(二)主“變”:“禰宋”詩學的理論基礎
(三)“萬古之性情”
(四)理與識
(五)情意與比興
四、“神韻”與“格調”:康乾之際的“盛世雅音”
(一)“一代正宗”王士禛
(二)“神韻”說
(三)“格調”說
(四)“禰宋”詩學的發展
五、潛移暗轉:“性靈”與“肌理”
(一)從考據學說起
(二)“性靈”說
(三)“肌理”說
六、今文經學的興起與“禰宋”詩學的鼎盛
(一)今文經學與經世致用的詩學思想
(二)“禰宋”詩學的泛濫
(三)“宋詩派”的詩學思想
(四)劉熙載
晚清第八章 接木移花
一、題解
二、通論:“西學東漸”與中國傳統詩學之近代轉化
三、“更搜歐亞造新聲”的“詩界革命”
四、“詩界革命”與“禰宋”詩學的聯系
五、“同光體”的詩學思想
六、早年魯迅對“摩羅”詩魂的呼喚
七、主國維的詩美學
八、余論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
再版后記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回憶愛瑪儂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隨園食單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