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國文化之美 本書特色
1.從美學視角詮釋中國文化底蘊。
中國美學是中國文化機體的一部分,是觀照五千年文明根脈的透亮明鏡,也是獲得深層生命安慰的繾綣之鄉。本書以宏大視角,生動講述泱泱華夏美學寫就的宏大史詩。
2.通過3大篇章13個維度,感知東方風華的黃金側面。
中國文化之美流淌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里。博雅國學、中和禮儀、音樂正聲、詩國情韻、各美其美、書法靈韻、丹青妙意、紋飾內蘊、色彩雍容、衣冠華彩、舞臺芬芳、營造神功、器物巧美……一幅幅精妙的美學畫卷徐徐展開。從精神氣質、藝術表現到日常生活,展現中國人美感世界的犖犖大端。
3.文化名家聯手呈現,寫給大眾讀者的通識讀本。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邀請著名專家學者聯手打造。各主題撰稿人均由相關領域的學科帶頭人擔綱。深入淺出、生動講述中華民族美的精神與美的創造。
4.精品設計呈現,觸摸中國之美的溫度和肌理。
圖文并茂,匯集各藝術門類珍貴圖片200余幅。精裝,特種紙印刷,裸脊鎖線裝幀。書頁可180度平攤,帶來沉浸式閱讀體驗。
中國文化之美 內容簡介
讀懂中國文化之美,尋索華夏大地五千年美的歷程。 對美的追求伴隨著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中國文化之美,流淌在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藝術表現與日常生活中。本書由美在精神、美在藝境、美與生活三部分組成,選取引人駐足的13個坐標,圖文并茂地呈現中華大地上鐫刻的文化與大美。 中國之美,美在品格:國學、禮樂、辭章是綿延千年的底蘊。國學思想博大精深;"文質彬彬”是中國人所追求的君子修為;天人合一、中道之美是禮樂文化的核心;辭章在韻律、意象和情感上都營造出獨特的審美體驗。 中國之美,美在藝境:書法、丹青、紋飾、色彩是中國審美精神的具象呈現。書法是直指人心的藝術,在濃淡疏密的線條中展現出人格襟抱;丹青水墨呈現出形神兼備、平淡天真的意境追求;從故宮紋飾中,可領略文化的延續與承襲;從敦煌壁畫中,可窺見獨特的色彩美學體系。 中國之美,美在生活:服飾、戲曲、建筑、器物無不體現出生生不息的創造力。傳統服飾華美精致;戲曲藝術源遠流長;從屹立千年的木構建筑中,可體悟“宛自天開”的工匠精神;青銅器、陶器、漆器、玉器……豐富多彩的巧美器物,是中國人生活巧思和審美趣味的呈現。 泱泱中華,文明何其博大。在跨越時空的古今對話中,感受弦歌不絕的傳承,尋索大美中國的精神源流和蘊藏其間的中國智慧。
中國文化之美 目錄
篇一:美在品格
博雅國學
中和禮儀
音樂正聲
詩國情韻
各美其美
篇二:美在藝境
書法靈韻
丹青妙意
紋飾內蘊
色彩雍容
篇三:美與生活
衣冠華彩
舞臺芬芳
營造神工
器物巧美
結語
中國文化之美 作者簡介
本書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組織編寫。
專家作者團隊——
朱良志 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王一川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北京語言大學藝術學院特聘教授
袁濟喜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吳飛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田青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
莫礪鋒 南京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主任、文學院教授
張法 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本書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組織編寫。
專家作者團隊——
朱良志 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王一川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北京語言大學藝術學院特聘教授
袁濟喜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吳飛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田青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
莫礪鋒 南京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主任、文學院教授
張法 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
王岳川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楊琪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資深教授
任萬平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研究館員
趙聲良 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研究員
高春明 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研究員
周育德 中國戲曲學院原院長、研究員
方擁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杭間 清華大學人文講席教授,中國美術學院原副院長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二體千字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自卑與超越
- >
巴金-再思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