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我不與人爭:蘭多詩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84332
- 條形碼:9787542684332 ; 978-7-5426-8433-2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不與人爭:蘭多詩選 本書特色
不可錯過的蘭多:19世紀英國重要詩人,影響了羅伯特·勃朗寧、哈代等眾多文豪
蘭多生活在19世紀的英國,是詩人、散文家,創作過許多抒情詩、劇本、英雄史詩。盡管他受到同時代詩人,如華茲華斯、騷塞、蘭姆、勃朗寧夫婦和卡萊爾等的盛贊,也得到后輩詩人艾略特、葉芝等愛默生和龐德的高度贊譽,甚至對整個英國詩歌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史文朋、丁尼生和哈代等人的作品明顯受他的風格影響——影響力堪比拜倫、雪萊,但是,中國讀者卻只對他“略有耳聞”。
不朽經典首次結集中譯:涵蓋5大主題100首詩歌
蘭多的作品在我國的譯介很少,屬于中文讀者耳聞卻不曾一見的經典。
在《我不與人爭:蘭多詩選》出版以前,中文讀者唯一熟悉的蘭多詩作,是他寫于74歲時的《生與死》,許多譯者曾嘗試翻譯,其中包括著名翻譯家李霽野,但是*出色、流傳*廣的是著名翻譯家楊絳譯作,其**二行是: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本書的出版,是蘭多作品在國內的**次集中亮相。譯者特選100首蘭多詩歌,共“生與死”“愛情與友情”“田園”“詩與詩人”“神話與傳說”5輯。書里的詩作大多為抒情詩,風格從詩史到諷刺無不囊括,更有許多情感純凈、強烈的歌詞,這些詩作可充分體現蘭多抒情詩的風格。
“不與人爭”的創作原則:浪漫主義大潮中不從眾、不追潮流的理性之聲
蘭多刻意遠離19世紀上半葉的各種文學潮流。
“我并不索求文學界的地位,我特立獨行,以后也這樣。只要我活著,就一直特立獨行。”這是蘭多的個性宣言。
在19世紀的浪漫主義詩人用主觀想象力來超越現實,用飄忽模糊的審美去替代理性思維時,蘭多則用坦誠的態度、理智的思維和清晰的畫面去表現客觀現實,寫出有別于浪漫主義文學的詩歌精品。因此他的詩歌中幾乎看不到浪漫主義詩人對“回歸自然”的渴求,盡管他也充滿激情,善于抒發感情,然而他的詩歌卻依然客觀理性,充滿了對悠悠往事慎獨和深穩的思考。因此,蘭多雖生逢浪漫主義的鼎盛時期,卻一生踟躕于主流文學華貴殿堂的邊緣。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創作原則,成為英國文壇的一股清流。
延續「時光詩叢」品質:由專業學者選編,詩歌學者、資深譯者翻譯,為讀者挖掘沉淀于時光中的好詩
《我不與人爭:蘭多詩選》是“時光詩叢”之一。
不可錯過的蘭多:19世紀英國重要詩人,影響了羅伯特·勃朗寧、哈代等眾多文豪蘭多生活在19世紀的英國,是詩人、散文家,創作過許多抒情詩、劇本、英雄史詩。盡管他受到同時代詩人,如華茲華斯、騷塞、蘭姆、勃朗寧夫婦和卡萊爾等的盛贊,也得到后輩詩人艾略特、葉芝等愛默生和龐德的高度贊譽,甚至對整個英國詩歌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史文朋、丁尼生和哈代等人的作品明顯受他的風格影響——影響力堪比拜倫、雪萊,但是,中國讀者卻只對他“略有耳聞”。不朽經典首次結集中譯:涵蓋5大主題100首詩歌蘭多的作品在我國的譯介很少,屬于中文讀者耳聞卻不曾一見的經典。
在《我不與人爭:蘭多詩選》出版以前,中文讀者唯一熟悉的蘭多詩作,是他寫于74歲時的《生與死》,許多譯者曾嘗試翻譯,其中包括著名翻譯家李霽野,但是*出色、流傳*廣的是著名翻譯家楊絳譯作,其**二行是: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本書的出版,是蘭多作品在國內的**次集中亮相。譯者特選100首蘭多詩歌,共“生與死”“愛情與友情”“田園”“詩與詩人”“神話與傳說”5輯。書里的詩作大多為抒情詩,風格從詩史到諷刺無不囊括,更有許多情感純凈、強烈的歌詞,這些詩作可充分體現蘭多抒情詩的風格。“不與人爭”的創作原則:浪漫主義大潮中不從眾、不追潮流的理性之聲蘭多刻意遠離19世紀上半葉的各種文學潮流。
“我并不索求文學界的地位,我特立獨行,以后也這樣。只要我活著,就一直特立獨行。”這是蘭多的個性宣言。
在19世紀的浪漫主義詩人用主觀想象力來超越現實,用飄忽模糊的審美去替代理性思維時,蘭多則用坦誠的態度、理智的思維和清晰的畫面去表現客觀現實,寫出有別于浪漫主義文學的詩歌精品。因此他的詩歌中幾乎看不到浪漫主義詩人對“回歸自然”的渴求,盡管他也充滿激情,善于抒發感情,然而他的詩歌卻依然客觀理性,充滿了對悠悠往事慎獨和深穩的思考。因此,蘭多雖生逢浪漫主義的鼎盛時期,卻一生踟躕于主流文學華貴殿堂的邊緣。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創作原則,成為英國文壇的一股清流。延續「時光詩叢」品質:由專業學者選編,詩歌學者、資深譯者翻譯,為讀者挖掘沉淀于時光中的好詩《我不與人爭:蘭多詩選》是“時光詩叢”之一。
“時光詩叢”專門譯介海外優秀卻未進入大眾視野的詩人詩作,力圖將那些被遺漏在時光里的作品作者帶到讀者面前。本書延續了“時光詩叢”的特質,由專業學者選編資深詩歌譯者執筆,甄選極具代表性、可讀性較強的詩作,嚴選、嚴校,重現優秀詩作的魅力與感染力。
本書譯者劉守蘭為云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原院長、教授,長期從事英美文學教學與研究,尤以英美詩歌譯介見長。曾在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拉特布大學及美國南達科他州立大學等校的英語系進修,學術專著有《英美名詩解讀》《狄金森研究》《艾米莉·狄金森》等;主編和參編教材十余部;在全國各類學術刊物上發表的學術論文有二十余篇;譯著《林肯傳》,參譯狄金森詩歌讀本《棲居于可能性》。
叢書主編王柏華為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學翻譯研究中心主任,“奇境譯坊”主持人。艾米莉•狄金森國際學會(EDIS)理事,出版專著《中外文學關系論稿》、譯著《花朵與漩渦:細讀狄金森詩歌》《絢爛的空無:狄金森的信封詩》等,主編《棲居于可能性:狄金森詩歌讀本》以及“十九首世界詩歌批評本叢書”“時光詩叢”等。
我不與人爭:蘭多詩選 內容簡介
本書是英國19世紀詩人蘭多的詩集,是蘭多詩歌在國內的首次結集翻譯。入選的百首詩歌共“生與死”“愛情與友情”“田園”“詩與詩人”“神話與傳說”5大主題。本書詩作大多為抒情詩,風格從詩史到諷刺無不囊括,更有許多情感純凈、強烈的歌詞,形式短小精悍,風格古雅優美,并可體現蘭多坦誠、理性與純凈之詩風。這樣的風格令蘭多在19世紀浪漫主義大潮中獨樹一幟,也讓他成為英國19世紀*重要的詩人之一,影響力幾與拜倫、雪萊比肩。這本詩集的譯介,可令讀者充分領略蘭多的獨特,也有助于讀者對19世紀英國的詩壇有更加全面的認識。
我不與人爭:蘭多詩選 目錄
我不與人爭:蘭多詩選 作者簡介
[英]沃爾特·薩維奇·蘭多,英國詩人、散文家,作品有抒情詩、劇本、英雄史詩等。曾就讀名校拉格比學校與牛津大學,但皆因與校方意見不合而輟學。他精通古希臘古羅馬文學,許多著作皆以拉丁文書寫。在與父親的一次爭吵后移居威爾士,并在那里寫下史詩《格比爾》(1798)。中年在意大利度過,那也是蘭多最多產的歲月,在那里,他完成了多部頭的散文作品《臆想對話》中的絕大部分,其中包括古代和現代名人間近150次對話。蘭多的詩文風格從詩史到諷刺無不囊括,包括許多既清純又強烈的歌詞。其他作品包括《伯里克利和阿斯帕齊婭》(1836)、《古希臘人》(1847)、《英勇的牧歌》(1863)等。
- >
推拿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