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利瑪竇的記憶宮殿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3509260
- 條形碼:9787573509260 ; 978-7-5735-0926-0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利瑪竇的記憶宮殿 本書特色
★一部幾近文學作品的世界史,一覽十六世紀晚期中西方文明的全貌
十六世紀末的歐洲,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火器推動下,野心勃勃地探索一個新世界;十六世紀末的中國,在政治勢力和意識形態的激烈斗爭中,為西方文化的傳入悄悄打開了大門。彼時的中國與歐洲,遠遠相望,尚處于一種平衡關系中,通過利瑪竇這樣的基督教中介,此后兩百年竟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黃金時代。
★一個“畸人”的心靈史,以中國人的方式了解中國人,還原中國歷史中的“局中人”與“外來者”
在探討人生悲劇性的作品《畸人十篇》中,利瑪竇將自己定義為一個“畸人”(“矛盾的人”) 。從里斯本到印度的航行長達六個月,需要兩次穿越赤道,而從澳門進入內地的肇慶,利瑪竇等了一年之久。此后余生,他都在試圖打開中國人的內心世界。外表的改變與融入異域文化的努力,讓他時而堅定,時而茫然。
在歐洲與晚明中國之間,利瑪竇鋪就了一條真實可行的交流之路,使兩個偉大傳統的短暫相遇,成為后世不斷試圖返回的起點。
★一位詩人般的史學家,亦真亦幻,動人心魄
將利瑪竇不平凡的一生,化作生動細膩的歷史場景;在利瑪竇的記憶宮殿中深入心靈世界,品味史詩般波瀾壯闊的時代下,諸色人物命運的尖厲。
★文明交流史書寫典范,突破傳統歷史寫作,令人拍案叫絕
跳出編年史和傳記書寫框架,拾起利瑪竇的八個記憶碎片,史景遷搭建起一座記憶宮殿,生動還原時代背景,用豐富的層次與復雜的呈現描繪一幅時代肖像。
“史景遷有令人嘆為觀止的視野和高超的寫作技巧,成就了這本有創造性的、引人入勝的世界史著作……看似毫不相干的事件和史實在他的筆下連綴匯集,讓我們對利瑪竇有了更新的認識;眾多細節別具深意,也使得這本書成為認識明代、耶穌會和歐洲在亞洲擴張的不可不讀之書。”——卜正民
利瑪竇的記憶宮殿 內容簡介
1583年,利瑪竇知道,在中國文化之外繼續旁觀已經變得十分奢侈。他剃掉須發,穿上袈裟,化身中國僧侶;此后十年間,他又蓄起胡子,穿上儒衫,打入熱衷科舉的士大夫群體。他始終認為,要開啟文化上的交流,就應該“做中國人中間的中國人”。然而,無論如何努力,他想要面見的萬歷皇帝卻始終拒絕見他。
在人生的終點回望,利瑪竇覺得自己茫然無著,不知身在何處,卻早已難以返身。他不會知道,他的這些切身嘗試,早已鋪陳開十六世紀之后數百年中西文明交匯的壯闊圖景。
或許一切事情在肇始之初,都渺小微弱,無論事中人還是旁觀者都無法說服自己,它將來能成就如此宏大的局面。
利瑪竇的記憶宮殿 目錄
利瑪竇的記憶宮殿 相關資料
一項極其精妙的成就...... 就像一個時代的肖像。——《紐約時報書評》 一部非凡的杰作,一部文學作品,廣泛運用史料。令大多數業內人士望而卻步的寫作方式。 ——費正清 利瑪竇的記憶宮殿像是一座迷宮,由層層疊疊的符號、象征與隱喻組成。史景遷像電影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一樣,用片斷化的“記憶”把利瑪竇和他的時代展現在我們面前,史學與文學交相輝映。 ——宋念申
利瑪竇的記憶宮殿 作者簡介
史景遷(Jonathan Dermot Spence,1936年8月11日—2021年12月25日),耶魯大學歷史系斯特林講席教授,曾任美國歷史協會會長。代表作:《王氏之死》《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康熙》以及《利瑪竇的記憶宮殿》等。曾獲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2017)、古根海姆獎和麥克阿瑟獎。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
- >
莉莉和章魚